黑龙江 周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健身需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有55个之多,而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63.7%。这意味在中华大地全面实施健身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讲,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有了质的变迁,就我国国情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在未来中国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地位愈显的重要,本文旨在推动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对全面落实全面健身起到促进作用。
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群众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青睐,人们自觉、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几乎无需任何动员。譬如,在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苗族的“射背牌”、高山族的“背篓球”等活动中,在场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都会跃跃欲试,高兴而来,尽兴而归。尽管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拘束于一定的聚居区域,但各族各地经久不衰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集会,正是全民健身的体现形式。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的举办了8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综观这些运动会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出,50%以上都是娱乐类项目。这些活动大多在工作、生产之余进行,有的欢庆丰收,有的欢度佳节,有的祝贺新婚,有的消遣娱乐,它们都将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寓于体育之中。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跳芦笙”、黎族的“跳竹竿”等众多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服饰绚丽、活泼风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人们相互联络情感,很多体育项目伴随着各族群众愉悦地度过闲暇时光。
当前国际群众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就是从慢跑等比较单调的活动,向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体育节”方向发展。因此,发展具有鲜明娱乐性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极有可能成为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而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此,国内已有学者发出推进全民健身,大力发掘整理我国民族形式的民间消遣娱乐形式的呼吁。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一直表现突出。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群众很自然的去接受并适应它,如叉草球、套马等本身来自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特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开始认识、接受和参与,并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如投绣球、姑娘追、打扁担等项目,不仅使人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促进身心健康。
这种群众性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和推动了各地区的群众体育,从而也加快了该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灵活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场地匮乏,器材短缺等现象,并成为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2000年人均体育场地不过1.04m,而且这其中97%属于各系统,其中占人口21%的学校系统占场地总数的67.7%。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竟高达16m。
然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恰恰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如跳绳、踢毽子等以个人活动为主的项目,不但器材简单,而且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可大可小,非常灵活。即使像跳竹竿、板凳龙之类的集体项目,也可化集中为分散,在场地、器材上不受限制。因此,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我们应大力提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发动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大幅度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工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1.针对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科学地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我国5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需要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通过广播、电视、杂志及各种民间交流、民族运动会等,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作用,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某些过时的文化含义,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其内容和规则等进行一些变革和改进。同时,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不同职业而选择性利用。如在农民中开展时,应多选择与他们的生活、生产实践直接联系、趣味特点浓厚的项目和带有一定规则性的项目;对知识分子阶层而言,静态性健身运动形式较为适合,如各种少数民族的健身养生功法等。
3.在民族地区结合节日、文化、生产、娱乐等,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工作,有利于体育活动广泛、持久的开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哪里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哪里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了解、认识、研究我国的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等,对于推广、普及、继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校领导、教师对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较为了解,有利于该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民族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等能满足该学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民族地区的生源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本身就对民族体育耳濡目染,兴趣也很浓厚,并具有很好的基础。《纲要》要求民族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肩负着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职责,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宣传员和指导员。为此,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当着眼和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战略,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