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张小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鲜明的文化烙印。习语是某一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习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不仅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还必须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和背景。而英语中大量的短小精悍、意义丰富的习语则提供了一个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契机。本文试图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探析习语的文化内涵,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英国位于西半球,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风(eastwind)寒气逼人,从大西洋刮来的西风(west wind)带来了春天。因此英语中“东风”代表着衰败凄凉,而“西风”却象征着生机温情。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就写了一首诗来颂扬“西风”。(《西风颂》《Ode to theWestWind》)。这与汉语中“东风”和“西风”的文化涵义完全相反。
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捕鱼业和航海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就衍生出了大量与航海和鱼有关的习语。如:allatsea(不知所措),see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了解情况),in deepwater(陷入严重困境),big fish(大亨)等。
在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宗教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其教义《圣经》被奉为经典。因此,就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习语。如:God blessyou(上帝保佑),Go tohell(下地狱),Judaskiss(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scapegoat(替罪羊),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sold as Adam(和亚当一样老,比喻极其古老的),a 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比喻灾难、麻烦的根源)等。
风俗习惯是生活在某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或是该地区人的生活中的某些思想和准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面包是英美各个国家人民的主食,黄油、牛奶、果酱和奶酪也都是人们的家常食品。因此,英语中有大量的习语反映了人们的这种饮食习惯。如: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take the bread outof someone’s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butter both sidesof someone’sbread(在同一时间从两件事中获利),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big cheese(大人物),have jam on it(好上加好)等等。
对于不同的动物或是相同的动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或是相同的态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英美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狗颇有好感。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狗的习语,而且大多是褒义的。如:Loveme,love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常常被用来形容坏的东西或反面人物,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在英语中,名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还有着丰富而有趣的文化内涵。英语中含有人名的习语,主要来源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文学名著及科学发明或首创者等这五个方面。如:to raise Cain(抚养该隐),在《圣经》中Cain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因嫉妒弟弟Abel(亚伯)而将其杀害,因此to raise Cain就译成“引起骚乱、风波”;Shylock(夏洛克),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现在Shylock被用来喻指“无情的放贷者”。
语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尤其是习语,我们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如:meet one'swaterloo,出自1815年拿破仑在Waterloo遭到惨败,意为“一败涂地”;Dear John letter是指分手信,起源于二战期间战场上的美国士兵收到家乡的妻子或未婚妻写的以“Dear John”开头的分手信;而“Cold War”(冷战)和“Iron Curtain”(铁幕)则形象地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时代特征。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或者在英语学习中,只有了解英语习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
[1]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8月第22卷第3期.
[2]杜宏丽.探析英语中源于人名的习语及其文化内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