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祖
(即墨市丰城镇中心中学,山东青岛260012)
多媒体技术在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占祖
(即墨市丰城镇中心中学,山东青岛260012)
多媒体的使用正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英语知识的渠道,但乡镇中学在硬件设施、教师培训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
多媒体技术;乡镇中学;英语教学
1.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信息重复、效率提高、节奏加快
多媒体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节多媒体英语课上,会汇聚大量的信息,涵盖较大的知识面。传统教学中的缺点,如讲解时间长、重点词汇或词组的例证和练习时间短等都可以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得到改善。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得到诸如词汇解释、巩固提高练习等教材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并且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这种全新的多媒体教材,比较适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比较全面的背景知识,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另外,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设备状态对教学的影响。如果设备状态不佳,教学计划的完成就要受到影响,学生课后总结复习极为不便,所以,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3.多媒体教学语言学习环境的建立:形象、生动、身临其境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认知法和交际法为代表的当代外语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立足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交际能力。认知法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语言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创建者。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我们通常的教授方法是讲授新课,操演和讲解的方式并用,以板书为主、诵读和对话为辅,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通过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的语感、听力、背景文化的建立都有所助益,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种循环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虽然多媒体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
1.硬件设施建设
前面提到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中学的多媒体设施依旧存在着设备陈旧、系统落后、硬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硬件投资,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建立相应的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开发相应的软件产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
2.教师多媒体教育技术培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更新太快,而乡镇中学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更新,因此多媒体教育技术培训在乡镇中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应当积极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技术培训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同时,教师也应当掌握更多的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技术和应用,开发思维,学会信息的搜集、取舍和分类,并融于相应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认知、趣味和知识相交融的学习环境。
3.教师角色转换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也正在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随着一节课信息量的增加,单纯地依靠板书和简单的练习显然难以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在讲解课文和组织学生讨论时,可以走下操作台,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外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语感的建立、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外语知识背景的理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乡镇中学面临的种种问题,如设备和教师对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很低等,依然需要广大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推进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1]王滢.多媒体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黄艳飞.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王雪松.浅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4]周晖.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编辑:王天鹏)
book=57,ebook=33
G434
:A
:1673-8454(2012)10-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