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徐秀华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现在,我仅就自己在课改中的一点做法,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不可能为可能,以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使他们获得深刻的印象,准确理解所学知识,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中有一些科学性很强的说明文,在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定理、变化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想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和评价,有利于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有的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于胸。另外多媒体在进行比较阅读、扩充阅读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时的多媒体计算机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能增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大大提高效率。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难点,我们在作文教学上也花了不少功夫,效益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本身生活经验的缺乏,缺少对周围事和物的留心观察等。丰富多彩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知识更新的便利性,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新颖生动性,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拓展写作思路。从而改善作文教学现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思维。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会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
大量、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把现代教育媒体引进课堂,给课堂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资讯空间,使课堂资料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充。学生因阅历浅所带来的思维空间狭小的不足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为课堂内容认知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的思想辨析的空间。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实现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导他们去认知、探索、发现、想象、表现,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更加清楚地放眼看社会,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上思考,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以往讲评作文,总要进行欣赏优作,修改病文,采用的方式为口头朗读。由于学生往往记不住读过的内容,因此效果不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评改作文,能大大提高效率。在评改作文时,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作为范例讲评;把典型的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还可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断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做远比教师用小黑板或大白纸抄写一篇典型的习作,然后再由教师一人讲评,质量要高得多,速度要快得多,容量要大得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材史上的突破性飞跃。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新“课标”中明确了要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综合性活动可通过让学生分组分专题上网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既符合学生兴趣又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学生通过网上“冲浪”,获得丰富的资料,而后对所获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网络互动中整合他人信息,自我组织和建构,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成果往往具有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于理解等特点。在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其知识的大门。如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展示课上,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有的展示的是战争题材的录音录像,有的拿出的是图片,还有的搜集到了诗歌、歌词、文章等。他们边展示边解说,直观的展示使同学们很容易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受到很大的震撼。
当然,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实践还刚刚起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创造。只有把握特点,科学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