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陈剑新
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看到作文心就烦。于是,作文时,有的学生为交差了事,只好硬着头皮一字一字地吐,一句一句地拼,一段一段地凑,因而把文章写得空洞洞的,情不真而又意不切。
为什么学生如此害怕作文?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生活经验的掣肘,思想认识的偏差。还有为了应付考试,作文教学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
如此种种确实令语文教师困惑——作文教学路在何方?笔者认为,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大面积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激发其写作欲,必须夯实其阅读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观察、想象、思维训练,必须因材施教……作文教学路在何方?路就在自己脚下。
作文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只有给学生个人创造性的天地,他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辩!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偏重于写作方法的授受,教师堂上谈写头头是道,学生纸上练写循序相因,以写作之有限来应付考试之多变,故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空话套话连篇,这样就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作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写作知识,更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尽量使学生明确作文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叶圣陶先生语)作文写好后,教师为圈点评改绞尽脑汁,费时伤神可谓多矣,可学生对作文本上的红点点红条条红杠儿红字句似乎兴趣不大。他们往往只瞧瞧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到头来,评语的指导效果甚差。初中生,年纪轻轻,心理由外向内发展,且喜沉思,自信心日益增强,而对批评很敏感。当意识到自己在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通常是学习上的)不内行不顺利时,会产生缺陷感。依据这种心理规律,教师应在增强学生自信心上大做文章。我在写评语时,先戴上“显微镜”,尽量挖掘出每位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再用“放大镜”肯定之、赞扬之。在此基础上再有意识地针砭其不足,并要求少数同学(作文未达到预定目标或优缺点明显的)写第二次,让其写作欲比第一次更强烈,以求琢玉成器。初中生喜欢模仿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从佩服别人的美德、学识和才干开始,从羡慕人家的成功开始。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这样一来,指导学生就可“会当凌绝顶”。教师多撰文,尤其是多写“下水作文”,会令学生写兴大发。从教以来,我笔耕不辍,常有文章露脸于报刊,此时,总有学生前来询问写作之道,一来二去,学生的写作水平便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丰富其情感体验;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欣赏,写作竞赛,自编作文集,办手抄报,办墙报板报,日记摘抄等活动,也不失为激活写作兴趣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总之,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它,学生才能步入写作的大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青少年又正处于多思多梦的年华,他们好奇心强,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若能巧加引导,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观察人、物、事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作家善于观察,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来”,能获取“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写作素材的事例以鼓励学生,并要求学生做观察卡片、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搜集、摄取的写作素材作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梳理,并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发现生活的真谛,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写作素材的获取不外乎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亲身体验现实生活获取;二是通过某种传播手段如书籍、电影、电视等取得。基于第二点,我一贯鼓励学生注重课外阅读,我自己也尽量多推荐一些反映学生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包括一些作家、名人回忆自己少年生活)的优秀范文,也适当地选一些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科幻范文,一些表达他们同年龄同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相机进行阅读训练。如定时阅读——要求学生每天要有20分钟以上的阅读并作批注;快速阅读训练——让学生注意抓中心词语、中心句子、中心段落阅读理解;还有比较阅读训练等等,尽力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得其方,写作亦能随而增长。”(叶圣陶先生语)学生阅读量大了,阅读面广了,也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论了。
有人把想象称为“文学的翅膀”,它可以在人间与天堂之间架桥,把现实和理想巧妙地接通,它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变残缺为完美。丰富的想象力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力量,给人以希望,以美的享受,以强烈的感染甚至震撼。而想象力的严重匮乏则成为中学生作文干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引导学生作推测想象,有的说于勒发达后回家严惩了哥嫂;有的说于勒更潦倒,再次惨遭兄嫂白眼并被逐出家门……教完《故乡》后,我要求学生假设“我”离开故乡后闰土路遇杨二嫂的情景……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时空,想象这对神奇的翅膀,能带着写作者向新奇的境界飞升,使写作升格。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在作文教学中,若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定能提高分析能力,从而不难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来。如对“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正面分析,然后,话锋立转——无志不能成事,有志也未必成事,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志”,还得看个人的主观努力如何。又如对“知足常乐”这个成语,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方面我们应知足?(物质享受上)接着,又引导学生逆向运思:不知足者常乐,它主要针对什么而言?(学习、工作、事业上)还有开卷有益与开卷有害……这些辩证思维训练,能增强学生明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驾驭议论文。
任何事物都有规律性,都有其发展过程,有过程就有序。作文教学亦然,无论是构成作文能力诸要素的横向优化组合,还是纵向地由低到高地发展变化,也都有个序列问题。作文是一门实践性、个体性很强的学科,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它复杂而艰辛,它不同于数理化作业,它不是对定义、公式的演绎,而是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思维的差异性而个性纷呈,加上社会、家庭、学校生活是一个开放式的“万花筒”,再加上学生的基础、阅历、兴趣不一,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因而在观察、认识、领悟生活时学生必然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习作也必然会千人千面,差异极大。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理论也强调,掌握规定的内容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用较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掌握的标准,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达到。因而,要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或独学,或对学,或群学,或请教老师,或全体学。老师呢?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可个别指导,更要分类指导与全体指导。
因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推行分层目标作文教学。即针对班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运用因材施教理论,将学生分为优、良、中、次四个层次,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和奋斗目标。优良中次结对分组,以利于好帮差、好促好,大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努力提高其写作水平。这一实验尝试以来,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吴雪雅、曾碧君等12位同学在《中学生作文》《中学师生文集》《中学生导报》《新课程导报·语文导刊》上发表文章,叶恒同学在2004年广东省“少男少女”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学生由“怕作文”变为“乐作文”,由“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写作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写作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初中生年纪轻轻,阅历不多,写作功底不深,要想让他们“思绪奔涌,落笔成章”,未免太理想化,太不近实际了。但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信息激增的非常时代,人们需要耳目灵通速度快,办事如此,作文亦然,否则,难以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合拍。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让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立意,快速布局谋篇,还开展班级快速作文比赛……这些训练大大地加快了写作速度,提高了写作水平。难怪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老师上作文课,课内讲得头头是道,课外呢,我们总是拖拖沓沓,了无写兴,要交时才急匆匆找本作文选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现在呢,想拖拖不成了,再说,快速作文训练,使得我不像以前那样害怕作文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7次之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莫不如此,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而传统的作文批改由老师精雕细刻,独揽讲评,但效果欠佳。教学中,笔者大胆创新,改“精雕细刻”为“粗略浏览”,变“独揽讲评”为“集体评议”,注重指导学生分组评议,即将全班学生分成十几个小组(四人一组,优、良、中、次各一人)组长负责本组运作,主要作好登记汇报,学生改好后,老师抽出优、良、中、次等有代表性的习作重点批改、讲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认真阅读,参悟老师的批改意图,进而了解文章的得失,做到知师知己。特别是明确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写下感悟并备之于案。这样,有利于改变学生只看分数的不良习惯,并力促学生为下次作文做好冲刺准备。还是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作文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亦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的重要标尺。但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不是一种可于在短期内可见明显效果的简单运作,而应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攻关,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作文教学亦然。若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我们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勤学习、苦钻研、勇创新,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面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