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2-08-15 00:42秦晓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校园文化职业

秦晓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文化是社会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不同角度关照着人们的种种行为。同样高校校园文化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为了拓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空间、探索职业规划教育的新途径,应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近10年大学生人数迅猛递增,到2010年大学生入学人数竟达到631万人。伴随着每年数百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这一现实,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如同一股洪流,冲击着中国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规划教育,提醒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为就业早作打算。但也正是因为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出发点只是考虑眼前的就业率,所以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的目光短浅,有的则只是做做表面工作,而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选择,对自我的人生进行准确定位的。

(一)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

从理论上来讲,职业规划教育是指职业前途教育,其宗旨是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每个人将每项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体现的个人价值纳入到社会价值观中,使每个人均有一个得到自我满足又有利于社会的生计,从而使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也得到安定与发展。[1]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得知真正的职业规划教育不同于现在各高校在学生面临毕业时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它是应当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并由学校、社会与家庭合力完成的。但事实上,现在的家长对于职业规划的概念都还很陌生,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进行职业规划了。

而我国的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拿高分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因而对于将来自己选择什么职业这一问题就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在职业规划教育这一链条上,中学阶段所应当进行的职业规划教育是严重脱节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本无法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合适的专业,甚至根本就无法理清现在所选专业和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正确关系。

(二)定位不准确,缺乏连续性

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给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就要求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既要弥补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又要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大学教育的特点来。但事实上,很多大学却把职业规划教育定位在学生面临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这一层面上,所以,大学中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只是在大四时“临时抱佛脚”,并没有在入学教育时就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从而把自己的大学生活也纳入到职业规划体系中。明确地讲,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就是做好职业规划关键的第一步。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

在国家教育部的明文要求下,迫于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目前高校面向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确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比如请这方面的专家在学生中开设讲座或者开设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但开设讲座这一形式无疑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也得不到适时的咨询服务和指导。而开设专门的课程就需要大量的专任教师,这样高校中一些长期担任学生管理工作或承担学生就业指导任务的人员就走上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但是这些人员显然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从如何获取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具体问题上加以指导,无法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理性系统地指导,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四)不能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已过百年历史,他们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方法和途径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甚至得到了政府的立法支持,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合力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目前职业规划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和咨询方式在学校和社会得到广泛实施。但是我国正处在职业规划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其重要性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更谈不上具有完备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了。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接

在职业中要想成就事业,职业技能不可或缺,但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亦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将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和规范其职业行为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告诉我们真正认识和爱好自己的所学,并因其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样道理,当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只有真正认识、爱好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因其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做好它。当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但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应当让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认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尽量地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及时有效地就业。

说到“有效就业”,这里并非是指单纯的以数字形式体现出来的就业率,而是要求所谋求到的职业符合自我的人生理想,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能够得到自我发展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现在很多大学所统计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但从实际上讲,学生只是随便找一份工作应付了之,或者是在各种工作岗位之间无目的地频繁跳槽,这种情况都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知造成的。

而在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规划水平的大环境,再加上校方的介入和引导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深入的自身思考,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从而提高职业认知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工作能力层面上,对学生学习能力、敬业精神与合作能力等软性条件的要求也是日趋严格。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社会对从事某一职业者的角色定位,这也是作为大学生必须清楚的。具体的职业能力可以在短时期内加以培养,但内在的职业精神却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这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这种锻炼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而校园文化则能够借助自身在大学校园里“无孔不入”的强大影响力对学生进行渗透。

(三)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

现在的大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却总是在学习生活中淡忘了自己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在社会分工日趋细致的当今社会,“整齐”的品格是何等重要,懂得服从、配合与合作更能让他们在集体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份子,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华尔街日报》和哈里斯互动公司曾做过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公司在招聘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时,所要求的最重要品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大学校园时缺乏规范行为意识,必然会使他们走上岗位之后无法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可见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很重要。校园文化能够以最多样的形式、最灵活的方法将这些思想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传移给学生。

(四)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只有成功的职业规划而没有成功的心理训练作为辅助,职业生涯规划可能就无法真正得到实施;但如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没有职业规划,那么心理训练也会因为没有目标而陷入困境。[2]这就要求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努力把职业规划落到实处。

三、如何实现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由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特色走向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

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大都可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享用它,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作用不大;不用它,它又确实对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因而笼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规划教育,并不能够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营养成分而被他们所吸收。所以真正有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规划教育应当从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这一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新生入学时的专业介绍,当然这个专业介绍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的简单阐述上。学生的专业认知应建立在让学生明确本专业学习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之上,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尤其是对学好该专业、做好与专业相应工作所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都要加以清晰地阐述,并突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是不能在学生当中形成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的。专业介绍只能在学生当中形成短期效应,却无法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跟踪指导。这时又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赖各种形式,如校企合作办学,引导学生借助与在职人员的亲密接触或实际工作体验强化自身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再如要求专业教师应当对与各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进行跟踪指导,为他们日常社团活动指明方向,这样专业教师真正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雁,就能够及时为学生在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上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让网络、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校园网和图书馆是学校文化活动的窗口,努力发挥校园网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图书馆和校园网络在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校园网可以开辟职业规划教育专栏,图书馆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规划阅览区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规划知识。

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图书馆形成了良性互动,就为校园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文化也就能够主动吸收利用崭新的知识,促进职业规划教育向前发展。

(三)加强师生一对一交流,让校园文化更具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情感、经历、爱好。所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当是停留在创设一种环境,形成一种氛围的“大锅饭”层面上,而是应当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建设更具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节”,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坐镇,可以针对一些普遍、共性话题进行讲座,学生也可以进行现场咨询。二是可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中心,建立班级个人职业规划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生涯认识的成长历程,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对比和借鉴,同时也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每个学期期末时,要组织学生认真地对照职业规划,检查自己的执行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为了体现个性化的特点,还应当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跟踪调查,清楚地了解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为下一阶段改进职业规划教育提供真实的案例,积累丰富的经验。[3]当然要想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持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把这项活动当作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开展,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让职业规划教育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始终陪伴学生

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刚刚踏入大学的校门,他们完全不知道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自身的大学生涯规划就是过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而大学生涯规划是应当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明确的职业理想基础上的。因而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才能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定位。我们要把针对大一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定位在“发现自我”这一目标上,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很重要。

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于让他们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对社会、对职业做出清醒具体的认识,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从而做好从事职业前的心理准备。通过模拟人才市场招聘、搜集求职信息、撰写简历、参加面试等实践活动进行职业分析,有计划地落实职业规划,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这一阶段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将之定位于“培养自我”这一层面上。

四年级重在为适应社会所接受的职前培训。通过参加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2]。这一阶段的校园文化活动则应当定位在“转变自我”这一层面上。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渗透性强这一特点,让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好地进入学生的休闲时间。通过对大学生休闲方式的引导、休闲时间的管理和休闲行为的监管,营造积极的校园休闲文化,将大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对自身和社会进行积极地思考,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认真地评估[4]。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绝不是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教育这样简单,它所应当面向的也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这样一个群体。职业规划教育是应当面对所有在校学生开展的一项持续的、内涵丰富的职业教育工作。当然仅仅依靠学校进行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它需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在高校中形成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韩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54-56

[2] 滑登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117-119

[3] 包天强,王白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研究探微[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3):262-264

[4] 覃波,蔡兵.试论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11,(6):87-96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校园文化职业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