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玲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贵州省于2010年在全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就此整个高中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从数量向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化。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主动与高中的新课改产生联动,根据新课改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结构上有失衡的倾向,突出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量中的比例明显偏低,这势必会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的程度,最终将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其二,课程类型上的单一性。从课程的类型上分析,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课程,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二是实践性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为主。整个课程设置没有立体交叉的多维度,因而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2.5%的教师在大学4年时间,既没有学到当教师的技能,又没有学会与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并且不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7.5%的教师认为在大学里掌握了备课的基本方法。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看,如果教师教育课程类型过于单一,将会对师范生职业思想的确立、职业道德的提高和教师人格特质的形成起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其三,课程内容上缺乏相关性。以往师范生人才培养基本上采取的是学科专业教育加上教师专业教育的模式,这种课程简单相加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课程内容上缺乏相关性。教育学科类课程内容设置上往往是独立分科,只重视各科内容的自身逻辑系统和知识体系,而忽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有机联系,这样的结果最终造成学生死记概念、知识面窄、所学的知识无法融会贯通,以致在未来的教学中难以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其四,实施课程的方法传统僵化。教师教育课程传统上主要在学校内、课堂上进行,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课程设置上师范性不突出,教育理论与技能内容薄弱,忽视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训练,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对将来的服务面及服务对象的深入了解。这一问题使得师范生对基础教育尤其是贵州这样的西部落后地区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不了解、不熟悉,直接影响其职业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能力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是新课改的最高的愿景。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高中新课改的这一新理念对教师的专业化及实际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课程目标的多维性。新课改一改过去只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多维的目标,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外,还必须要想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去理解记忆那些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去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培养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协调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
其二、课程内容结构的综合性。新课改为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强调在课程设置上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以往一贯受到忽视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通过设置选修课的方式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要有知识的广博性以及交叉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互补,才能适应课程内容结构的改变。
其三、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站在学科的最前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需求和引导。
其四、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上勤于探索的习惯,学会与人愉快地合作相处,并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的生活能力,使学生今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校在2001年升本后,针对以往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实际,提出“立足西部、服务山乡”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2010年贵州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学校积极应对这一高中教育的重大变化,认真总结近十年本科办学的经验,根据高中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认真组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中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切实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与高中新课改的亲密接触,了解高中新课改的动向
为了使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高中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化的新要求,学校一方面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印发到教学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让所有的教师了解关注新课改;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召开“遵义市2011年基础教育论坛——高中新课改与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研讨会、“遵义市2011年基础教育论坛暨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研讨会”、教学系各专业与实习基地学校就高中新课改的需求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习基地学校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并掌握高中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及动向,以期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
2、突出师范性,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上,始终紧紧抓住师范教育这条主线,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一直把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全校师范专业的通识性课程,突显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增加教师教育课程(含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数,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整体设计教师教育类课程必修与选修环节、理论与实践环节,创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
首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设课程,为师范特色之代表,尤以教育学为其师范性之最,它对于学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师范大学生走进教师职业的理论基础。对比中西方最先创设师范院校之始,教育学及其相关之教育类课程就进入到课程设置之中,并且是当作师范院校师范性之表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的科学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教与学的各种理论,形成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的又一体现。作为人类近现代化产物的师范院校,其崇高使命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加速培养适应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人才。纵观中西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史,师范院校以其双专业性(教育专业与学科专业)确保了师范院校的崇高使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也就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必备的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类专业教育类的两大骨干课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同时配备最强的师资来实施教学。
其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等新课程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了解中学教育基本现状和中学教学的改革发展动态,掌握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艺术。系统研究中学教材,有助于学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现代师范院校通过开设系统的教育学科类课程,让师范生在任职前就能够学到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自觉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距离的工作,让师范生尽快地地融入教师角色。
其三,我校一惯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普通话、三笔字、教师礼仪等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和各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是我校的特色和亮点,是我校提高学生师范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综合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流畅规范的板书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各专业别具特色的教学技能也是完成教学所必须的。如数学专业的几何图形、化学专业的分子结构图、物理专业的线路图、音乐专业的五线谱、英语专业的英语板书、小教及幼教的简笔画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层面与教学系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3、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在教育见习及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技能不太过硬的薄弱性,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时效性,为今后从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发展基础。
首先,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学校的功用,将教育实习跟课程与教学论密切结合,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理论与实践找到对应的平台,使学生在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学到今后教学中有用的东西。
其二,学生实习前加大校内试讲的力度,通过落实导师制,按规定课时指导学生在实习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试讲的过程中,利用微格教室的功能,使学生学会教学反思,提高试讲的针对性。同时将试讲的成绩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实习前,由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资格综合测试,从普通话、粉笔字、教学仪态、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严格把握实习生的质量。
其四,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得到实际的锻炼,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旨在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情感的有益活动,使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在全方位的立体交叉课程设置及课外的训练及活动中,不断加强当好一名教师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进而热爱该职业。
5、成效
对于地处西部的贵州来说,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作为一所地方师范本科院校,我们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重任。学校主动紧密结合贵州高中新课改的实际,科学合理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师素质和修养。特别是在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机联系及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认真研究课程结构,采取课内课外结合、训练与活动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教师素养逐年提高,在校期间能初步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在各地教师的招考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在培养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方面,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此为贵州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