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卫
(招远市电化教育馆,山东招远 265400)
多媒体技术以其传播信息的灵活性、感受信息的方便性、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学习知识的快捷性的特点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阅读、用计算机写作、利用网络交流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现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已十分普遍,有的青年教师甚至每堂课都使用多媒体。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马笑霞在《语文教学个性化初探》中说到:“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1]所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活动共鸣的过程,更是一门研究情感互动的艺术。语文课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而有魅力的语言,去体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的激情,去创设课堂优美的氛围,用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以师生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动,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这些,多媒体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在多媒体“统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已“目中无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被多媒体的演示取代。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要忘记:语文学习是通过情感来熏陶人、感染人的,通过情感的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的。
对课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人而异,各有自己的期待,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时,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诱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的理解性阅读,就会对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再思考,进行阅读反思,甚至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是教参、教师、专家对作品解读的综合,往往受特定的社会观念束缚,呈现单一化、概念化的倾向。这些展示往往束缚了学生思维,学生的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往往被忽略,甚至被否定。
例如:对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不能单一地提出问题、展示答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林黛玉和王熙凤,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但是不能展示固定答案:《林黛玉进贾府》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林黛玉的褒赞,对王熙凤的贬抑。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观念,对这两个艺术形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同学们尝试换个角度,另作评点。
然后给学生思索、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就有这样的回答。
生甲:我觉得大家对王熙凤的评价过于偏激、苛刻。在王熙凤的身上也有着许多的优点。比如:她在见黛玉时,先是恭维,继而拭泪,最后转悲为喜,体现了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这说明她善于观察、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这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心理学家。在王熙凤回王夫人时,她的回话得体大方,既表达了对王夫人的尊敬,又不露痕迹地展示了自己的能干、考虑周全,让人佩服她的聪明的头脑和机智的口才。我们现实生活的交往中这样的人也是很受欢迎的。
生乙:林黛玉敏感多疑、小心眼,甚至有点尖酸、刻薄。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做一个纯粹的林黛玉式的人物,那肯定要被现实淘汰。首先,在人际关系上,不易与人交流、沟通,更不用说与人和睦相处了。另外,这类人缺乏坚强的意志、豁达乐观的精神,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事业来。
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运用巧妙,否则,就会制约语文个性化教学。不能光图课堂上痛快、省时,要设计合理,让学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联系课文、社会现实和生活经验,巧妙运用课外知识,旁征博引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再现代化的技术,也必须服务于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使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相统一。但当下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先进的教育手段的运用,往往忽视了基本的教育理念。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外衣下,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灌输、填鸭之风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以,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中,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导地位,而不能以“机”来代替。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仅仅进行着程式化的课件展示,不能让课堂成为录音、图像、视频的展示,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充满情感的话语、体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听和看的基础上去参与、去感悟、去消化吸收。否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成为以多媒体为主体,机器替代了教师,机器左右了学生的意志,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最终导致多媒体教学失去其先进性。
我们更不能迷信多媒体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头脑,多媒体教学永远只能是手段,这些手段可以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轻松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不能只依赖这些手段,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不是让教师完全放弃“教”,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学”,它不能代替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情况,很容易把师生束缚在一个预设的“圈子”里,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混乱。
如:有的教师讲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课堂的容量很大,光介绍鲁迅的作品和性格就用了四张幻灯片;然后梳理作者的感情脉络,总结出作者的情感;接着由刘和珍的事迹总结出她的性格特点;再分析鲁迅的语言,重点分析了第二节、第四节,总结出鲁迅语言特点;最后对本堂课加以总结。教师一直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有教育意义的一堂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公式化、程式化的语文教学演示。可以一节课设置一个重点内容:分析刘和珍的性格或者鲁迅的语言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总结、交流,然后进行写作或阅读练习。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会运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写、画、推演分析等,耗用的课堂时间比较多,降低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后,教师可以先在计算机上制作好所需内容,上课时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展示、播放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是,对语文学科来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200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使学生在这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必须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就直观性而言,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的表现方式不如多媒体技术,但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语文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给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所以,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沉浸于课文当中,反复咀嚼品味、涵咏体味。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多媒体运用声音、文字、画面固然多姿多彩,也很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也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沉浸于声音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何况文学的一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鲁迅的犀利泼辣,巴金的忏悔自责,徐志摩的浪漫飘逸,等等,其美感很难用具体的声音或者画面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好多教师想找一张能体现课文内容的秋景图,但是无法找到。实际上也没这个必要。郁达夫虽然是通过“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写了秋之声、秋之色、秋之形,但是这里面体现的是秋之味,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感悟,“秋”在作者的文字里语言里而不是图片里。这种特点不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此吧。
可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把双刃剑,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科学性较为突出,而多媒体语文课要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探索与潜心研究。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必须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优化教学、提高效率出发,以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把一些原来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变成充满音乐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情感美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动、活泼、高效、个性。最终使学生更喜欢语文,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去探索语文、学好语文。但多媒体永远只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永远不可能替代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
[1]马笑霞.语文教学个性化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11):18-19.
[2]骆德汉等.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2,(2):23-27.
[3]段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1,(5).
[4]张丽琼.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探究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展示[J].新校园·理论版,2010,(6).
[5]熊春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J].读与写,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