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对策研究

2012-08-15 00:48闻靖灏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高校学生

闻靖灏

(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也呈现多元趋势,其中信仰宗教的人群增加是其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高校学子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信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有效掌握学生的信教情况以及规范学生的信教行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为掌握宁波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有关情况,课题组对宁波部分高校学生的信教行为进行了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7.4%。被问卷学生中男生为47.2%,女生52.8%;本科生与高职学生比例各占50%。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现状。

1.1 高校学生信教情况

1.1.1 高校真正信教的学生人数比例较小。经调查,5.8%的学生选择自己具有信仰宗教,在这29人中,信仰佛教的占58.6%,信仰基督教的41.4%,没发现其他教义的学生。这部分人有自己的宗教团体,有组织地参与宗教活动。在访谈中发现,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与家庭环境有关,一般受家庭宗教信仰的传承。

1.1.2 40.2%的学生选择认同宗教信仰,认为在自己受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心理的慰藉;他们在认为自己需要帮助而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会寻求宗教帮助,以解脱自己的心灵压力;他们认同宗教的人本关怀以及宗教的艺术美。这类学生体现了“宗教暧昧”的现象。

1.1.3 在对参与宗教活动方式的调查中发现,基督教信教学生由于受时间、场地以及学习生活的影响,大学生的宗教活动方式以组建伙伴关系的“团契”方式为主,伙伴关系密切,组织形态松散,但活动的内容丰富,包括教派知识学习、节假日聚会以及小型的集会活动等。在参与者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大一大二学生数量多于高年级学生。

1.2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情况

1.2.1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时间特征。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宗教活动密集期一般发生在新生入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发展的密集期,出现“老乡带老乡、老生带新生、同学带同学”的趋势。节日期间,如圣诞节等具有重要宗教意义的节日,也是学生宗教活动的主要时间,而学生毕业阶段,部分学生由于对未来的发展呈现迷惘的态度,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定,促使学生亲近宗教。

1.2.2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地点特征。高校学生的宗教活动地点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很少参加正规宗教场所的活动,在校园周边场所、教学场所、学生寝室开展活动较多,甚至有比较隐秘的团契活动。2010年,宁波某高校就发现学生在校园周边以团契组织方式举行宗教活动。

1.2.3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形式特征。宗教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及敏感性,因此,学生参与宗教活动都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调查发现,92.7%的学生对自己的信教行为有一定的隐匿心理,也不愿意宣扬自己参加宗教活动,这使活动形式更加隐蔽。2.3%的同学明确表示参加正规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大部分则表示在参加类似的沙龙、论坛以及同乡聚会等活动中接触宗教。

2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及信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学生宗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学生信教行为现状的分析,结合对学生的访谈,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宗教活动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为信教活动的时间选择不当,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敏感的宗教问题;二表现为宗教活动的地点不当,有学生在校园内举行宗教活动,未到正规宗教场合,地点随意,“团契”活动则选择具有隐蔽性的地点;三表现为活动方式不妥,常以社团或松散的团契组织开展活动,有少部分人利用教学或学术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信教渗透。

2.2 高校学生信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高校的处理学生信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当前高校对学生的信教教育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相关宗教法律法规政策等学习不足,在处理相关信教活动时,容易上纲上线,产生泛政治化倾向;二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宗教活动的总体状况,发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预防机制不足;三是发现问题后采用简单的防治方法,以堵为主,疏导不够;四是高校基本没有学生信教活动处理的规章,缺少执法细则,司法操作困难,处置依据不足等。

3 高校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分析

3.1 对宗教内涵和政策认识的模糊性

调查发现,97.8%的学生知道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问及对其他的宗教法律法规是否了解时,86.5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7.3%的学生认为自己明确知道宗教的内涵,22.5%的学生选择应该知道宗教内涵,66.7%的学生认为不太了解,3.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75.7%的学生承认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认为宗教具有艺术教育及人文教育的作用;59.2%的学生认为宗教活动可以在校园进行;47.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入党并不矛盾。由此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宗教内涵、教义没有明确的认识;混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概念,在宗教信仰自由、入党与宗教信仰政策问题上认识模糊;对宗教的传播时间、地点、方式等均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在校园内从事宗教活动是一件正当的事,综述他们的宗教认识是具有表面性和非本质性的。

3.2 对宗教与邪教区分不清

对于宗教和邪教的区别,11.7%的学生认为没有办法区分。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尚不完成成熟,又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被邪教组织利用,用所谓的新兴的教派来吸引学生加入异教、邪教组织,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参加的宗教活动与宗教的实际宗旨相背离。

3.3 外来宗教团体有组织的影响渗透

近年来,境外势力将大学生作为其宗教渗透的重要人群是大学生信教的一大社会原因。一是高校部分外籍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以及学生好奇心重、对异域文化的兴趣等开展传教工作,也有部分海归教师,有意无意地灌输国外的意识形态与宗教教义;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宣传宗教,学生有表示,经常性地收到宗教宣传邮件;是三是利用节日效应及国外流行文化渗透宗教教义。如果学生判断能力不强,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久而久之可能就对宗教产业兴趣。

3.4 出于心理慰藉、猎奇心理的需要

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可以消除大学生的不公平感和无助感。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缘由在于放松紧张学习的心理及自身的困惑、苦恼和特殊的精神需求,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心理和精神慰籍的价值取向明确,而对宗教的理想追求与信念十分淡薄。同时,他们好奇于宗教所特有的神秘感,一种猎奇的心理促使他们走近宗教。

4 规范高校学生信教行为的对策措施

4.1 依法规范大学生信教行为

4.1.1 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尊重和保护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维护学生个人权利的要求。

4.1.2 加强对信教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7月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活动,既要保护信教学生的正常宗教活动,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事情,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保护学生宗教信仰自由,遏制一切非法的宗教活动。

4.1.3 依法规范宗教活动。依法规范首先必须要求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合法的宗教活动有特定的场所,严禁在校园内举行宗教活动,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必须要求师生明确认识国家实行政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严禁在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必须依法妥善处置大学生“团契”,明确非法聚会是一种违法行为,对参加“团契”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正确信教;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社团管理制度,对社团的全方位运作进行指导,避免出现宗教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处置宗教活动应急预案,出现问题必须及时反应,及时处理,避免情况复杂化、极端化。

4.2 依法构建宗教教育管理体系

4.2.1 构建宗教教育体系应着力宣传国家法律及宗教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是构建宗教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一切宗教行为的指针。只有法律法规、宗教政策宣传到位,才能对大学生宗教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给予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才能保障高校宗教教育的合法开展。

4.2.2 构建宗教教育体系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根植于思想教育的开展,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加强理想信仰教育的手段是开展思政教育,基本方式是“两课”。高校必须借助“两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4.2.3 构建宗教教育体系应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符合民族特质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摆脱宗教迷恋,抵制各种迷信、伪科学的思想,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思想的成长与成熟。

4.2.4 构建宗教教育体系应加强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注。宗教的心理、情绪等调适作用容易使处于生活或心理困境的学生接近宗教,所以必须加强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注。要加强帮困助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困难学生的帮扶活动,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把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与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防止宗教势力的渗透。

[1]中国宗教,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2.htm[DB/OL].

[2]丁根林.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及其引导[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3]黄月.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功能主义分析[J].学习月刊,2008,(8).

[4]徐登攀.从大学生宗教信仰角度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

[5]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6]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8).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