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颜永革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持的肯定或者否定态度的体现,如愉快、憎恶、热爱、仇恨等。有人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创作的源泉,而今也有人认为情感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这个提法我认为有其独到之处,对指导学生作文很有意义。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足以唤起一定情感的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前,我在作文教学中,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学生作文后的精批细改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牵动。而学生呢,由于生活比较平淡,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本身就缺乏新鲜活泼的素材,所以对着文题搜索枯肠,左思右想,仍是无事可叙,无情可舒,最终只好马虎敷衍,应付差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没有水,光拧水管是不行的,还需要引,激发他们写作的情感。
真情实感乃佳作之灵魂,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新意,有创造,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应写自己最熟悉的,最动情的东西。因为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会有话可说;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会感动自己也让别人感动。我们要培养学生说真话,自由自在地说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切实流露出真情实感。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呢?多年的教学,我做了以下探讨:
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学不仅在于教育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育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最具感染力,教师要注意以情传情,以情激情。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品反映出来;学生走出家庭,投入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写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写下那美的亮点。
作文教学再也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禁锢在书本中,而要把学科课程同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长见识,明白事理。多进行课内课外阅读、朗读训练,会让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震撼。
学生是否具有真情实感,除了他们自身的阅历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教师可以从观察、积累和联想等方面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的真情实感。
观察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实际生活里,精密的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对有意义的事物定点观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能有重点,抓住特点,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能进行独立思考。
积累 人的情感是受人的世界观支配的,既然世界观是长期培养而形成的,同样,人的情感也是长期培养而形成的,具有可积累性。写作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作为写作源泉之一的情感同样也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从多彩的生活和书海中采集了丰富的“花蜜”,解决了材料的来源问题,并且把获得的丰富多彩的表象经过思维的“筛选、“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贮存于材料仓库。然后要求学生在这么多的材料中选择典型、真实、熟悉的事例进行作文,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真情实感一步步得到了丰富。
联想 联想是思维品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界限,缩短认识和实际的距离,使视野更开阔,视角更鲜明,表象更丰富,感受更深刻。善于想象,作文就有源头活水,就能海阔天空,广开材路,另辟蹊径,别具慧心。如秋天,学生可以想到累累果实,遍地黄金,也可以想到落叶缤纷,萧瑟凄凉。再如将羊肉、菜汤、考试、树叶放在一起,让学生积极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做到合情合理,情感体验也得到了丰富。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情感发展十分丰富而又十分复杂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情感的发展既有积极发展走向成熟的稳定的一面,又有走向相对的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表现出矛盾不定、错综复杂的特点,如果我们教师能正确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无疑会对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作品中爱的美好,叫他们学会爱,用爱善待一切美好的东西,憎恶假恶丑的事物。古人云:“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感易于感化,在情动之时接受思想教育是刻骨铭心的。
当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刻画他们的父母时,就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对父母的赞美不是金钱、权利的大小,而是他们对于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真挚的、无可替代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平庸而不屑下笔了。如叫学生写作文批判社会的不良之风,就要激发起学生的痛恨、愤怒之情,学生才能写出饱含深情、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来。
知识本无所谓魅力和情感,但有魅力的教师能把无魅力的知识教得充满魅力,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理之中,入情明理,逐渐内化为高尚的品德。培养真情实感乃教学之本,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校内校外的沟通,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更要注重方法,再加上因势利导,只有这样,学生的真情实感方能丰富和升华。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继续在语文教学中浇灌学生情感的“绿茵”,让情感这股源泉永远源源不断,让情感之花在作文课堂上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