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导文化的构成看我党领导文化内涵建设

2012-08-15 00:52贺善侃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习型领导者领导

贺善侃

(东华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51)

领导文化体现着作为执政主体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抓好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执政水平的根本举措。

一、领导文化及其构成

领导者的文化视野、领导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表现为一种领导文化。它是领导力的一个核心要素。

领导文化不仅指领导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具备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指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自我修炼和社会传承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和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规制领导运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领导价值观点、领导思想、领导理论、领导职业道德和领导文化传统等,还包括领导成员普遍认可、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同时,领导文化还指领导者从事领导事业所依据的社会文化环境、一切与领导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城市文化、社区文化等也包含着特定的领导文化内容。

依据不同标准,对领导文化的构成要素可做不同的剖析。

一是从领导个体的层面,从上到下,可将领导文化分为领导意识形态、领导精神、领导价值观、领导心理、领导形象、领导魅力等。领导意识形态、领导精神和领导价值观是领导文化的最上层部分,指特定的社会和国家中的领导阶级或领导阶层关于领导活动、领导制度、领导关系,以及领导者对领导活动中的价值物、价值关系及其结果的直接反映,一般表现为领导哲学、领导思想、领导道德、领导方略,以及领导价值取向、领导价值标准和领导价值评价等因素。领导心理、领导形象、领导魅力等则是领导主体在内心深处在对领导活动的关注、体认的基础上作出的直观认识状态以及鲜明而独特的个人素质表现,包括领导动机、领导情感、领导态度、领导信念等,也包括领导者在公众眼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二是从领导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成分出发,从内到外,可将领导文化成分分为坚韧性成分、经验性成分和流变性成分。坚韧性成分即内核成分,是领导者对自身阶级属性、政治特性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认识、选择和确认,主要包括领导者所坚持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理想、政治原则、政治组织性、政治纪律性、政治风范和风格以及政治价值取向等。这一部分是领导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标志着领导文化的性质,而且体现着领导者的政治素质。经验性成分指领导者对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发生的领导实践和领导实例的认识、评价和反映,是领导者对以往的领导知识和智慧的概括、总结和内化。流变性成分是指领导者因领导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于现行的、异质的或形态变异的领导文化因子,是领导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这三个层次的领导文化形成了领导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体现着领导文化的整体功能。

三是从领导文化的内容角度,可将领导文化分为领导观念文化、领导制度文化和领导行为文化。领导观念文化是领导文化的深层内核,它决定着领导文化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制约着组织制度的特性、发展和变革。领导制度文化是一种社会规范文化,包括领导活动的规范性原则、组织关系的协调原则和具体的领导制度规范。领导行为文化是由社会价值和领导者个人价值决定的领导者行为倾向和整体形象,诸如尊重科学的诚实态度、求实创新的进取意识、尊重群众的民主作风、慎独自省的思想品德等。

根据上述领导文化的构成,可把领导文化视为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领导文化构成中的上层即领导意识形态、领导精神、领导价值观;内核部分即坚韧性成分,同属领导观念文化。它们同是领导文化的灵魂、精髓。领导文化的其他一切要素都是受领导观念文化统摄的。

二、当代我党领导文化的主要内容

领导意识形态、领导精神、领导价值观等构成的领导观念文化是领导文化的灵魂。领导文化内涵建设应把领导观念文化建设放在首位。

当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党的中心任务,笔者认为,当今我党领导观念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和谐文化、诚信文化、人文文化、创新文化和廉政文化诸方面来进行。

第一,和谐文化是指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和谐哲学观。和谐哲学观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谐文化的基础是价值观,当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和谐文化各种形态之中的,构成和谐文化坚实基础的则是和谐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意识和价值关系是一切文化的牢固基础,倡导和谐的价值体系则是构建和谐文化的牢固思想基础。因此,弘扬和谐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建设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注重领导和谐文化建设就是建设好和谐社会的领导理念,包括重在同一、建设的理念,追求稳定、有序的理念和强调整合、协调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当然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配合,需要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的协调共进,但思想观念的统一、融合是最根本的。其一,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作为和谐文化核心的和谐哲学观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而以和谐哲学观为基础的领导理念的形成,更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其二,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尤其需要强有力的思想领导,和谐哲学观正是这样一种强有力的思想的统领。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从深层次影响着全国人民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而,只有重视领导和谐文化建设,并将其真正贯彻落实,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和谐社会的领导者。

第二,和谐社会必然是诚信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又是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现代伦理原则。

诚信社会首先要有诚信领导。“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凝聚力,也即体现为领导者的影响力。诚信社会的构建,尤其需要诚信领导力的引导。这里所谓诚信领导力,主要指体现在领导者身上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作风。诚信领导力是一种道德力量、榜样力量、示范力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通过领导者的一言一行,辐射到社会各领域,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作用。它又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显然,这种诚信领导力的基础就是领导诚信文化。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确立政治公开化的“透明”意识,以及完善作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追究方式的“问责制”,是当今领导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

第三,人文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文化,有“人缘”文化、“人德”文化和“人为”文化三个层次的含义。所谓“人缘”文化,即“以人为先”的理念,具体内涵是确立以“人”为管理之本的理念。“人德”文化即“以德为先”的理念,具体内涵是重视人的德性培育,重视“诚”、“信”、“和”。 “人为”文化即“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具体内涵就是把管理、经营的过程视为为人服务的过程,应讲究“俭”、“博”、“善”,即勤俭、拼搏、慈善。

抓好领导人文文化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我党的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领导人文文化建设首先体现了我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其次体现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体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措施上服务群众,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再次体现了“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主题。领导人文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创新是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中求得和谐,使和谐充满活力。和谐社会的领导力应是创新领导力,而创新领导力需要创新文化的引领。创新文化即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具体指能激励创新的文化,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也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以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核心的观念层面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以体制环境为表现形式的创新制度文化是遵循这一内涵的创新文化的评价体系,而由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交织而形成的工作环境等则是创新文化的物化载体。

就创新观念文化而言,创新文化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任何文化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创新文化则是不懈奋斗、勇于攀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兼容并包的精神。如胡锦涛所说,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为此,创新文化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但求无过;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懈攀登,矢志不渝,反对浮夸急躁,急功近利,迷信权威。

文化又是意识的体现,文化孕育意识,意识形成文化。这里所谓意识,即一种眼界、信心、气魄和勇气。创新文化无疑孕育了面向全球、广泛吸纳的开阔胸怀以及勇于攀登世界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而这种意识和勇气又促进着创新文化的形成。为此,创新文化倡导忧患意识,反对“知足常乐”的保守意识。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不断创新的根本途径。《易经·系辞》有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就已经深知忧患意识对于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正是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激励创新。一个国家要在忧患中激励创新,促进发展。一个企业同样只能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生存和发展。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忧患意识。在松下辛之助担任电器公司总经理期间,他时刻提醒公司员工:“今天的强者将成为明天的弱者。”由于松下公司经常查找自己的不足,做到居安思危,才得以长盛不衰。

领导创新文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领导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促成创新领导力的形成。

第五,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历史上许多博大精深的“廉说”、“廉论”,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我们党更是廉政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廉政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二是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领导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同时,把惩治与预防、自律与他律、制度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积极探索综合预防腐败的途径和领域。

综上所述,领导和谐文化、领导诚信文化、领导人文文化、领导创新文化和领导廉政文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可见,当今领导文化的建设必须是全面的、具体的,不可偏废。

三、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是领导文化内涵建设的根本

党的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把讲理想放在首位,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1](P110)江泽民针对执政党思想建设实际,指出:“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2](P361)

在全球化时代,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队伍正面临着严峻的思想考验。在总体上肯定党的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在党内存在着种种理想信念偏离的倾向。诸如,有的同志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认识上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动摇;有的革命意志衰退,思想空虚,沉湎于花天酒地,或从封建迷信和其他消极行为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私欲膨胀,在拜金主义面前随波逐流,以至于利用职权攫取国家资产,为自己留所谓的“后路”。凡此种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滋生种种不健康的领导文化现象,诸如,“潜规则”盛行的“官场文化”,崇尚封建迷信的“风水文化”、“命理文化”,追求面子工程的“造假文化”、“数字文化”等。“种种情况说明,我们必须不断对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 ”[2](P361-362)这是我们建设作为执政党的领导文化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号召全党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创新我党领导文化建设机制的重要战略举措。

“学习型组织”是面向21世纪的一种重视学习而富有创新性和开放性、更能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企业管理理论,体现了21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新趋势。

按学习型组织的新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其新的内涵与新的特征。准确把握学习型党组织的鲜明特征和主要环节,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共同愿景的政治性。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就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鲜明政治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其政治奋斗目标是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及其各级组织就是以这一政治奋斗目标作为共同愿景。

二是理论武装的首要性。学习型组织无一例外地都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及其组织不仅重视学习,而且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现阶段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本领。

三是创新精神的突显性。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征在于“创新”二字,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则具有决定性意义。富有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及其组织更为突出的特征。建设学习型政党,要重在领导方式的创新、领导角色地位的创新、政党制度体系尤其是学习制度的创新,而凡此种种,都需以领导文化建设的创新为前提。

注重领导文化建设机制的创新,必须重视以下三点。

其一,重视党员个体的“自我超越”,创建促进党员个体“自我超越”的机制。组织成员个人的充分发展,对于组织追求卓越目标至关重要。“自我超越”是一种永不停止的学习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却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对他们来说,愿景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而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他们试图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他们不断学习如何看清当今的真实情况;他们能不断追求“更成熟”,愿意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努力,有开阔的胸襟,有主见和自由意志,专注于一般人无法追求的长远目标。[3](P169-171)无疑,这种“自我超越”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政党生命力的源泉,是保持组织、政党创造性张力的动能。有了党员的“自我超越”,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才有根本保证。

其二,重视党组织的“团体学习”,创建促进全党“团体学习”的机制。“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建立在组织成员“自我超越”、发展“共同愿景”的基础上。作为党组织的“团体学习”,具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高于个人智力的团体智力开发。个体才智的简单相加并非就是团体智力,团体智力需要一种有别于个体的智力开发手段。二是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为开发。组织整体的力量来源于个体之间“运作上的默契”、密切地相互配合。三是系统思考力的开发,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彼此沟通、“深度对话”与“讨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引发集体力量。

其三,重视党内新型领导力的开发,创建促进党内领导创新的机制。这是由“组织再造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拥有或保持竞争力,领导力必须通过彻底的变革或重组来实现组织的改善。”[4](P162)这种组织的变革的实质在于在组织内确立一种“竞争精神和学习观念”,开发一种“包括个人目标、价值观、愿景和勇气”在内的“自我领导”。“自我领导是所有个人、团队和组织变革的根本。目光长远的领导力需要勇气,步调一致的团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组织变革需要自我的改变”。[4](P165)而“重塑自己是持续一生的学习过程”,要“勇于跳出你熟悉的领域,挑战自己”。[4](P168)可见,建设学习型政党,归根结底是开发全党(包括党的领导者)的学习力。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全党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理论自觉和德性自觉。理论是文化的深层次。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即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理应要培育自己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看,能否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中率先普及马克思主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当今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国内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重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领导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推进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推进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性自觉是领导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这里所说的“德性自觉”中的“德性”,主要指人生观、道德观,指人们据以指导道德活动的、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品格、品性。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德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塑造理想人格和确立科学信仰是德性自觉的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成为“德性自觉”的表率,正确处理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际、言与行的高度统一,培育完善的人格。这是我党领导文化内涵建设的根本。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张成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美)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领导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学习型领导者领导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我军早期著名的领导者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