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2012)学术年会哲学·历史·文学专场于10月13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作为2012年学术年会系列的首个专场,以“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为主题,得到了上海市各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逾120人参加了会议。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以《我们究竟如何继承中国哲学的遗产?——从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说起》为题,回答了“为何要提出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抽象继承法的背景与局限有哪些”,以及“如何继承中国哲学遗产”三个问题。他指出,五四以来,中国学者们对中国哲学的态度始终在虚无主义和偶像主义两个极端之间滑动,未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作出适当的解答。然而,在古今中外哲学文化大思潮交汇的今天,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在中国哲学处于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先生提出著名的抽象继承法,以此作为了解中国古代遗产和继承中国哲学遗产的重要方法。他认为,分析某些哲学命题会得到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具体意义,即对于某一个阶级有积极意义;二是抽象意义,即对所有的阶级都有意义。俞吾金教授进一步指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应该充分肯定抽象继承法的理论价值,但也认识到其局限性。第一,具体应该蕴含在抽象中,不应将抽象独立出来研究;第二,抽象不是思维的目的,从抽象到具体才是研究的目的和终点;第三,文本的选择以及从文本中抽象概念的主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本资料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缺乏诠释学上的反思就无法在文本理解上取得创新。他强调,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就需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困难不在于对历史知之不多,关键在于缺乏当代意识,要懂得历史首先要了解当代的需求,用客观价值去反观历史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力行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歙县旅沪同乡会的社会功能为出发点,作了《社会建构与文化复兴——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的社会功能谈起》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歙县旅沪同乡会的基本性质与特征。歙县旅沪同乡会成立于1923年,是以移民为纽带、经过上海市社会局登记注册的合法组织。其特点包括,第一,人数众多,人员成份多元;第二,组织形式民主,在实施当代选举法、任期法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透明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组织原则,在组织结构上设有执行委员会和检察委员会,两会分立,互相制衡;第三,经济实力雄厚,主要来源于会员的会费和捐助;第四,社会功能强大,所涉事务涵盖经济、治安、救济等方面;第五,信息传递和人际网络畅通,包括办报、联席会议、设立通讯员制度等。唐力行教授进一步分析到,近代同乡组织体现出当时国家与民众之间存在着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层面由民众的自治组织集合而成,拥有自己独立的组织、经济、社会功能和社会网络。这样一个社会层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权力,维护着民众的权利。在乡村自治弱化的同时,城市自治得以强化,城乡网络的互动使歙县旅沪同乡会得以在战乱频发、灾荒不断的情况下得以顽强地生存。他最后总结到,基层自治是政治改革的方向,在传承深厚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当代价值观,文化复兴才有希望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钢教授以《浮世绘影:教育风俗图说》为题,由下至上地从日常生活、日常经验角度讲述教育风俗的变迁。他在对比了历代孔子讲学图后指出,西汉石刻和东汉画砖上的孔子坐在不高的台上授课,而明代《圣迹图》、《三圣图》中孔子已使用桌椅,这些画作虽然都是对孔子教学情况的描绘,但事实上反映的是时代和讲学形式的变化。丁钢教授继而从《洛阳记》研究出发分析了历代讲学空间组构的变化,他指出,书院信奉学问,推崇自由讲学、自由论学,因此以讨论为主的书院格局与太学有所不同。从岳麓书院、东山书院、安定书院可以看出,建筑反映着教学、教育理念的流变,以及其对风俗的影响。在对历代《闹学图》的对比中,丁钢教授指出,《闹学图》是现实的一种映射,经由画家的美化,画面赏心悦目、趣味盎然,艺术上的追求掩盖了现实中私塾先生这个阶层长时间的尴尬和辛酸,图像既可以让人们在文字所见不到的地方去正视历史,也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更真实隐秘的一面。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聂伟教授以 《新媒体 “微托邦”》为题考察了网络视频和电影中所展现的关于中国青年形象叙事的不同途径、色彩与景象。他指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曾被认为是主流话语的任务,但是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即新媒体,已经形成。新媒体的介入不仅带来了技术层面的革新,也带来了社群结构的重组、社会文化的重构、叙事主体多元化的分层,以及叙事内容的丰富和多元。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叙述往往具有太强的自律性,通过自审过滤出一个纯粹的关于中国的描述,但这种描述也因为过于纯净反而造成形象的扭曲。而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草根创作者们真正获得了叙述的话语权和传播空间,无数的草根故事会聚成了感性的文本,构成了文化中国最为活跃的内容。聂伟教授进一步对参与草根视听创作的主体做了代际划分,大致可分为70后,80后与90后,分别对应了这部分主体中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讲述中国的不同文化焦点。70后以通俗的伦理剧叙事模式阐释今天的利益观,并带有儒家的故事哲学;80后则乐于关注各种民间新生力量的参与,将其视为中国这个依然贫富悬殊的发展中国家的希望和未来;90后的文化负担更低,开始对好莱坞电影输出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2011年被冠以网络电影的元年,在网络电影的发展模式里,大量青年草根的网络影视创作和传播为正在形成中的全新的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途径、色彩与景象,这些青年的网络微电影以“微托邦”的形态展现出当今中国青年生机勃勃的形象。
大会从历史、哲学、文学、教育等不同的学科或跨学科的视角,对文化复兴与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表达了专家学者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注,具有很强的原创性、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