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2012-08-15 00:45:02刘晓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刘晓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光辉论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继续使用了“生态文明”,还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在理论上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向面。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动力,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其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党的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尽快消除生态环境危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下的经济发展,就是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促使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就是要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之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的诸多难题的紧迫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基础差,人均资源不足,在工业化初期又不能不被迫采取投入大,消耗资源,能源多,效益低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为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例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压力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逼迫我们只能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上找出路,以求得可持续的发展。惟有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全面的新阐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还是实现新的更高要求的保障。党的十八大又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素质还不高,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情况仍然比比皆是,十分令人瞩目。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资料显示 “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害。如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势必会成为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守住 “绿水青山” 实现 “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差很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拥有健康,这就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首先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一要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三要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要健全法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法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环境法规、政策和技术体系加以保障。首先,要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抓紧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填补对我国环境影响深远的法律空白,切实做到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其次,充实地方性的规章和政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坚持“立、改、废”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对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凡与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环境要求不相符合的,及时予以调整和纠正,确保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制定过程的始终。最后,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如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评估和预测,使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生态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之,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类文明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