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蓉
(中共新源县委党校 新疆 新源 835800)
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它是一部小说,是一出戏剧,是一幅画作,具有强大的生命感染力,文化之于人,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文化更像阳光雨露,不分高低贵贱,滋润心灵,涵养人生。伊犁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流失,要建设好“塞外江南”伊犁,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伊犁河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伊犁河谷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也是中亚草原文化发祥地之一,积淀深厚的草原民族文化,各个时期的壁画、石刻、古墓、古城等,比如说众所周知的阿力麻力古城、乌孙土墩墓、弓月城、(唐代著名古道“碎叶路”上的重镇)伊犁将军府、草原石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格登山纪功碑、惠远古城、秃黑鲁.帖木尔汗麻扎、圣佑庙等等无不述说着宝贵的历史信息。
伊犁河谷不同的民族在饮食起居、宗教文化、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婚丧礼仪、民族歌舞、娱乐习俗、体育运动等民俗风情也大不同。如哈萨克的阿肯弹唱、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肉孜”节、“库尔班”节、锡伯族的“西迁”节、昭苏县的“天马”节等。浓郁的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是国内外许多游客心目中最理想的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
然而,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宗教、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文化资源的伊犁河谷,因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没能有效开发文化资源,或低层次开发,有些甚至在进行不可持续的开发。大部分文化产业中文化附加值低,文化产品种类单一,文化消费形式和结构简单,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作为管理者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引导伊犁少数民族文化的常态发展,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自觉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当地政府注重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配问题,返还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地居民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达到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目标。
突出伊犁区域文化特色,切不可没骨干品牌。这方面,我们向云南学习。云南以民族歌舞艺术为主要卖点的演出产品,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我们要将歌舞演艺的剧目打造成品牌,更为有效地融入到旅游项目的内容中,比如说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挤奶舞、剪羊毛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锡伯族曲调欢快的贝伦舞等,从而有效的促使旅游对歌舞演艺的稳定的经济支撑。
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才可能使一种文化产业充满活力,而优秀的文化创新人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承担者和领路人,因此,在我们伊犁河谷,内容相似、风格接近的民族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在于培养和打造传播者和经营者,他们会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传统与创新生产而提供给消费者的民族文化产品;同时通过旅游、演艺、节庆、会展以及当地的某种特质产品,形成某一品牌(包括地名品牌)效应,也一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再通过与民族民间工艺企业联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研发出品牌内涵的衍生工艺产品,拓宽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伸特色文化产业链。
伊犁河谷做为我国哈萨克族的主要聚居地,如何合理利用哈萨克族民俗文化资源?又如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这些确实值得当地政府认真思考。我们按照伊犁河谷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科学谋划建设四大哈萨克族文化旅游区,注重各县市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是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赛里木湖为中心的具有典型西部风情的原始森林、山地草原、名山风景构成的“草原风情旅游区”;二是以伊宁市为中心伊宁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构成的“河谷休闲旅游区”;三是以惠远古城、靖远寺、圣佑庙、格登碑、草原石人、夏塔古城、八卦城串连形成的“文物古迹旅游区”;四是以霍尔果斯、都拉塔口岸组成的“跨国边境旅游区”。实现有重点、有步骤地科学开发伊犁河谷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游客们再也不遭遇此地和彼地旅游一个样的尴尬。比如来了新源,一望无际的那拉提草原被五颜六色的野花,一排排墨绿色的高大松树点缀得如诗如画,让人着迷、流连忘返;去了特克斯,扑朔迷离,极富神秘色彩的八卦城展示的智慧,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很多要靠民间老艺人口耳相传才能传承,并不是通过各种媒体等科技手段就能保护下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变迁加剧,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性、流行性的文化影响下呈现了流失性的变化。例如,很多传统生活器皿、工具就会发生流失,而制作这些器具的传统手工技艺往往依托于家庭、民间匠(艺)人而传承,所以说流失、失传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物化的产品,而且包括其中蕴含的文化。尤其让我们痛心的是随着老艺人年高体衰,后继无人,他们的陆续去世,很多民间艺术也被带进了坟墓。因此实施“温暖工程”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解决好民间艺人的生活、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为他们传承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提供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医疗等问题。同时,让民间老艺人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进行乡土传统知识教育,传授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让他们从小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再就是组织民间业余剧团和民间名师巧匠,利用我们的传统节日、喜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自娱自乐活动,不断增强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对于提升伊犁河谷文化品位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在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伊犁河谷民族建设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