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性特征。尽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价值取向的主流还是表现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民众意识,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腐败现象的普遍化、社会化和群体化趋势,这些社会思潮和消极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系与巩固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的条件下,使其意识形态必然随着经济的扩张而扩张。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中国改制、改道、改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目的,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颠覆活动从未停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等政治思潮的形式大肆鼓吹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企图使西方政治模式、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对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其根本目的是效仿西方社会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彻底改造中国,将中国融入所谓世界潮流;其实质是在中国制造极端民主自由化运动和形成民族分裂的态势,以便最终肢解中国。正如美国亨延顿所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41页。而我国思想理论界相当一部分人倒向自由主义,不加分析地认为唯有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较好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权保护问题、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公权监督问题等问题,保障中国良性发展只有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否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叫嚣为什么不西化。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欧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所信奉的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改良了的资本主义制度。现今民主社会主义的追随者、鼓吹者不断鼓噪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试图动摇我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认同。新保守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只表现在理论方面,也表现在政策方面,而且后者尤其明显。新保守主义认为,只要中国对外向西方国家开放,对内实行民主化改革,就有可能发生演变,新保守主义这些政治思潮严重侵蚀了民众健康的思想观念,导致一部分民众理想信念迷失、精神颓废与荣辱观扭曲,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社会诸阶层或相当一部分成员中浮现出一种缺乏文化价值根基的情绪化、浮躁性和盲目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投机主义等思想价值观念极度膨胀,瘟疫般蔓延,渗透于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冲击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威胁着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认同。经济评价强势,民众价值评价出现扭曲,金钱名利成为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人们的心理病态化,价值取向功利化,把追求过度占有、过度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体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人沦为金钱的奴隶,拼命地、不择手段地捞钱,出现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认人唯钱、人人自危的不良状况,人情、乡情、友情、爱情日渐渗透铜臭气而变质,人沦为金钱的奴隶,整个社会世风日下。许多人贪图享乐、贪婪自私、爱慕虚荣,视节俭为寒酸,视奢华为气派,视浪费为富有,无节制地消费,用追求新、奇、特的消费方式来炫耀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由于缺乏深层的文化底蕴、立身处世的坚定信仰及积极向上的生命情调,因而社会上流行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在人的行为上就去迎合、追捧并仿效。对己、对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极不负责任,人生态度的游戏化、娱乐化,社会生活中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化,在社会思想领域中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致使一些人(尤其对我国广大青少年)的荣辱感淡化,群体归属感的弱化、道德理想趋于崩毁,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徘徊动摇、是非混乱,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无疑对社会大众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
信仰是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信仰问题既关系到人格的培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就感受到一种信仰的需要。信仰的力量源自信仰能够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属性。”②[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处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大众的信仰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信仰在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下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和凝聚力,由于社会现实中出现的干部腐败,贫富分化,收入分配不公,就业矛盾等问题致使为数不少的人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迷茫,甚至怀疑,认为共产主义前途“漂浮不定、没有根底”,处于信仰迷失状态的人们,对自身的前途命运产生了焦虑,人身失去了安全感,精神迷失,过着没有信仰或信仰对象不明确的生活。为了解脱这些问题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寻找精神寄托和安慰,转向神灵寻求庇护,使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不断升温,迷信泛滥成灾,披着"宗教"、"科学"或其他诱人的桂冠的邪教组织乘虚而入,从而陷入了信仰迷信的死胡同。逐渐趋热的宗教信仰、日渐泛滥的封建迷信,日益多元的大众信仰已经侵蚀了部分人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消解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我国民众心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对国家、政治、民族、文化及自我的认同危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7页。信仰缺失必定会引起社会群体的混乱和不安,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度有很大提高。但我国市场发育不全,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决策监督机构不完整,伴随着制度的软约束下官员责任感的缺失,当权者贪婪与欲望占据了上风,遏制腐败的力度和效能还不能使人们满意,伴随前进道路上的体制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家和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已明显制约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健康发展。部分领导打着锐意改革、开拓的幌子,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实行封闭式决策、台后决策、小圈子决策,按个人私利最大化决策,拒绝监督,独断专行,常常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把公有资产转化为私有财产,出现了“企业亏损,厂长富裕”、“穷庙里的富方丈”,“职工下岗,领导升迁”的怪现象。一些部门、领导利用政策空白点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幕后操作,暗中施行谋私伎俩,经常瞒天过海、金蝉脱壳式的“铁幕”决策,为个人小团体捞取大量好处,将极端个人主义发挥到极致。对于部分领导干部利用上班时间搓麻将,干私事此类权力滥用现象全国各地各部门都有之,民众已见怪不怪。有网友曾讥讽:“混着班,吃着税,人浮于事工农泪。精兵简政成历史,机构臃肿正倒退。”权力腐败、权力侵犯权利使民众心中普遍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背景”、“靠山”、“后台”硬不硬,会不会“拉关系”、“找门子”等的社会认知偏差势态。这些漠视党纪法规现象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严重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大打折扣,从而使其生命力受到怀疑。此外由于不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中不当的举措,人们对收入分配、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产生了各种看法,尤其是对过分拉大的贫富差距产生不满。这对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非常不利的。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和意识形态工具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全社会的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媒体的商业化、市场化经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或收视率,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相对忽略了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向度,主观制造不负责任的虚假广告漫天飞、明星、色情、暴力充斥荧屏、娱乐节目主持人搞笑斗嘴,明星绯闻炒作,刻意猎奇,片面寻求怪异和“轰动效应”,逐渐娱乐化、庸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一些热播的节目极度张扬个人主义,鼓吹消费至上、享乐第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诱使他人崇尚及时行乐,理想迷茫,创造力缺乏,自主意识和个性丧失,批判精神泯灭。媒体的德育功能和价值不再被强调和重视、宣传教化功能渐趋边缘化。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带来了许多棘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带来了许多棘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某些负面网络文化价值观念传播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可以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可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出现某种程度的弱化,不利于整个社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的道德教育呈现复杂的道德两难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总的态势是积极向上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但是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发挥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帮助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更快、更好地发展,用知识的获取取代了主体人格的追求,越来越忽视德育的价值和功能。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学习,丧失道德信仰,使得道德教育的功能难于实现。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向智育看齐,走上普遍化、客体化的唯知识化之路,德育教育不被教师重视,没有形成“教师育人意识”的主流。片面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的塑造,被有意无意地提升过高过空学校德育目标引起学生对道德、道德教育的疏离感、对立感,想方设法去逃离它,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虚无”现象。德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严重滞后,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说教和灌输,且政治化倾向严重,忽视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德育工作者往往受环境、体制、观念等影响,集体处于一种盲失状态,学校德育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撑,造成德育明显不足。学校德育无论是“失节于功利主义大潮、屈服于政治压力、迷失于科学主义惯性”,还是成人化、形式化、理想化、知识化,其本质上都是背离了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生活本性,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导致人与德育的双重异化,最终导致德育低效乃至无效,这种现状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起精神的丰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新的世纪,上述障碍性因素表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漫长性、艰巨性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踏实的具体行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从而有效地推动全社会和全体国民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