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航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教务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论邓小平江泽民的农民观
苏 航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教务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邓小平江泽民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研究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调动农民积极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等问题,从而解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这些体现我们党的宗旨、符合我国国情而又十分管用的指导原则,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邓小平;江泽民;农民问题;思想
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民多且贫穷落后,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抓住了农民问题,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目前,学术界对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农民观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将两人的农民观作比较的不多见,笔者拟作尝试,希望能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农民问题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1、农民和农村问题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因为,第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农民摆脱贫困是中国摆脱贫困的标志。邓小平认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①他说,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他认为:“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②第二,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他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③邓小平紧紧抓住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的特点,特别强调农民和农村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2、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江泽民认为: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④1992年12月,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皖、赣、豫等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我党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并逐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曾经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二)农民问题关系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1、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依靠力量。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之一。他指出:“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⑤实践表明,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建立在我国80%的农民达到小康基础上的,可以说,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
2、农民问题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农民的全面小康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所以,江泽民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据相关数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4元,而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则达到6977元,增长了52倍,仍离小康指标很远,因此,只有农民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变革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推行到继续完善
1、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针对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对广大农民积极性严重挫伤的教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早在1962年,他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⑦邓小平同志关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的思想核心是,在经济上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农民的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并且会保持下去。因此,他支持包产到户的试验,他首先支持皖、川、浙等省农民在认真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生产责任制经验基础上恢复农业生产责任制,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我国农村改革迅速掀起高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对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重大突破。
2、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指出二十年农村改革的四条经验之一是:“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⑧同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他指出∶“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⑨当前,在有条件的地方,农民群众又自愿的,应积极引导他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采取多种形式,而绝不能“一刀切”。2002年,我国颁布了《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后,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二)重视农民的物质利益,分配方式从多劳多得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改革分配方式。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能不能使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利益,是能否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关键。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应当有差别。1978年12月,他讲:“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⑩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关系进行了改革,肯定了农民创造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邓小平提出了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先富起来的政策。而在广大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目的就在于实现多劳多得,重视农民的物质利益,因而使广大农民通过勤劳致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确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2、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为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党的十五大以后,分配方式逐步完善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式,扩大劳动者受益的范围,劳动者可以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这里当然包括广大农民。江泽民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平衡和分层次的情况出发,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他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有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综合经营,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了农业翻两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他认为农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同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密切相关,全面发展要因地制宜与区域专业化生产相结合。邓小平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农业的传统思想,确定了农、林、牧、渔、工,商、建、运服务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思想。
2、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江泽民指出:“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⑪他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四是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1、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这两项农民的伟大创造上升为党的方针政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要维护农民的利益,首先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当全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邓小平再次肯定了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⑫他认为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群众一个新的伟大创造,热情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上升为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迅速推广到全国,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符合农民的意愿;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放开农民手脚,鼓励农民大胆实践,才能找到适合当地情况、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找到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有效办法。
2、尊重农民就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江泽民说:“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⑭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省考察工作时指出了二十年农村改革的四条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我们党尊重实践,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广大农民的实践经验,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于指导和推进改革;每一项农村重大政策的出台,都建立在尊重基层,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因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1、要把保障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落实到实处,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邓小平说,不但应该使“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他指出,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认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他还强调必须大力加强法制,这些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2、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主权利问题。江泽民认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⑯他强调,一定要抓好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人管理村务;二是村民议事制度,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家家户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选出的代表讨论,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更加促进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
总之,邓小平发展和创新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江泽民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农民观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通过切实有的途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⑫⑬《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65、77、77、78、159、382、252 页。
⑩《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3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59页。
⑧⑨⑪⑭⑮⑯《江泽民文选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版,第 209、212、441、210、136、214 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120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4
A
1671-2994(2012)02-0029-03
2012-01-01
苏 航(1979- ),男,吉林长岭人,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教务处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地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