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中的宋代合肥人物

2012-08-15 00:47:06王道才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庐州马亮崔氏

王道才

(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合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史书方志中记载的宋代合肥人物不胜枚举,有政坛精英,有沙场战将,有科举名贤,有节孝之人,有普通人,也有迁居寓居合肥的外地外籍人等等。

一、政声卓著的官宦

(一)马亮、马仲甫父子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进士,初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后来历任职务有常州通判、知濮州、知福州、知饶州、知广州。知虔洪二州、江陵府、知升州、知庐州、知亳州,又迁江宁府等,以太子少保致仕。马亮有智略,敏于政事,《宋史·列传第五十七》记载了他在诸多任上的诸多政务政绩。马亮善于知人识才。吕夷简小的时候,随从父亲在福州,马亮见而奇之,以女儿妻之。吕夷简后来成为宰相。宋庠及其弟宋祁幼年时,马亮皆厚待他们,认为他们“是后必大显。”后来果然如此,宋庠和宋祁高中进士,宋庠还是进士第一(状元),兄弟俩均成为朝廷重臣。

马亮家族是北宋合肥的一个大家族,可考为官的有十几位之多,与宰相吕蒙正、吕夷简、王珪等都有姻亲。马亮的儿子马仲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位能员干吏,在登封、赵州、台州、瀛州、秦州、亳、许、扬三州和京城等许多地方和岗位上任过职,政绩突出,建树颇多。

(二)包拯、包绶父子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中进士,开始是顺应父母的意愿,辞去了朝廷的任职安排,在家孝养父母十年,直到1037年39岁时正式从政。包拯从政的阅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5年8月—1046年元月正旦使)。1046年6月—1047年4月京东转运使。1047年4月—1048年5月陕西转运使。1048年5月2日诏命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皇佑四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1052年3月—7月任河北都转运使。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知瀛州(河北河间县)。1053年任扬州知州。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1056年12月5日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包公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两个月。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包拯为官26年,以清廉刚正著称。吴奎《孝肃包公墓志铭》:“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有人认为,此家训堪称古今第一家训。包拯病逝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孝肃”二字,高度概括了他的品格和性格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后人继承了他的家规门风和精神遗产,包括他的儿子包绶。《包公(绶)墓志铭》记载:“公既终,发遗箧,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包绶为官清廉自守同样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杨察

杨察,字隐甫,庐州合肥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仁宗皇祐初年在世。杨察幼年父亲去世,母亲颇知书,亲自教育他。杨察处理事情果断干练、为官正派,文思敏捷,论事无所避。著有文集二十卷。

(四)钟离瑾

钟离瑾,字公瑜,安徽合肥人,进士。任简州推官,通判益州,调任开封府推官、提点两浙刑狱,后徙淮南转运副使,历京西、河东、河北转运使,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为三司户部副使,仁宗时累迁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为官时赈济有善政,《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记载:衢、润州发生饥荒,他聚集饿者供给食物,当时农作荒废,请发米二万斛赈给,每家不过一斛。钟离瑾谋事能够从实际出发,处理政务比较务实。当时有官员建议自扬州召伯埭东至瓜洲,浚河百二十里,以废二埭。皇帝下诏钟离瑾规划,钟离瑾实地勘察后,认为工程浩大不切实际,改在召伯埭旁增置了一个闸,既节省了开支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姚铉

姚铉,字宝之,庐州合肥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担任大理评事,知潭州湘乡县。三次任殿中丞职,通判简州、宣州、升州三州。至道年初,姚铉迁任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历任右正言,右司谏,河东转运使。姚铉曾上奏朝廷:对廉明公正、尽忠职守为百姓的官员,就应该奖励、表彰、宣传。对贪官猾吏,就应该革除官职,严惩重罚,记录档案。

咸平三年(1000年),暴雨成灾,洪水冲决了郓州王陵河堤,漫向东南巨野,流入淮河、四水,城内积水淹毁了房屋。姚铉积极组织抗洪救灾,受到当地百姓称颂。

姚铉为人隽雅豪爽,文词敏丽,善笔札,藏书很多,著有文集二十卷。又收录采集唐文章纂为百卷,曰《文粹》(今称《唐文粹》)。姚铉尤其崇尚韩愈、柳宗元之文风,治学谨严,与柳开、穆修等人开创了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姚铉去世后,其儿子姚嗣将他的书籍上献,皇帝下诏收藏于内府,并授姚嗣复为永城主簿。姚铉幼子姚称,俊美秀慧,十岁夭折,姚铉有文《聪悟录》纪其事。

二、征战沙场的武将

合肥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南宋时期的合肥更是抗金抗元的前线,著名的柘皋大战、庐州保卫战等发生于此,南宋著名的将帅如刘锜、杨沂中、牛皋、杜杲、姚兴等均在此用兵。合肥本地也出了众多的武将,参加了抗金抗元的战斗,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肺腑。

(一)刘师勇、刘虎兄弟

刘师勇,庐州人,以战功历环卫官。宋度宗咸淳元年(1275年),贾似道败于丁家洲(今安徽省铜陵市),欲逃奔入海,他建议入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以图恢复。在常州与敌作战时,叛将范文虎来招降,刘师勇发箭射之。常州受围数月,援兵绝。刘师勇带兵突围,且战且行。其弟马堕堑,跃不能出。刘师勇举手与诀别而去。淮军数千人皆战死。有妇人伏积尸下,看见淮兵六人反背相拄,杀敌十百人乃亡。刘师勇随从二王至海上,见大势已去,事不可为,忧愤而死。

刘师勇家族兄弟刘海、刘虎、刘师贤,皆为一时名将。其中刘虎,从军力战累功,擢为副都统,总辖淮阴水陆军马,在五河与元军作战,中箭洞腹达背,昏死苏醒后,指挥军队再战,凌厉无比。因功封为合肥侯,宝祐元年知泰州与敌人作战时箭伤毒发而亡。

(二)褚一正

褚一正,字粹翁,庐州人,武举进士。南宋末年在淮东抵抗元军,于高沙之战中身受重伤,落水而死。《宋史》有传。

(三)密佑

密佑,其祖先为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可以说是合肥人。密佑为人刚毅质直,先后担任庐州驻札、御前游击中军统领、江西路副总管等军职。1276年,南宋灭亡之后,元兵攻打江西抚州,密佑率众迎敌,元兵高呼是战还是降?密佑指挥人马誓死奋战突进,被元军重重包围,矢下如雨。密佑身中四矢、三枪,仍然挥舞双刀,率死士数十人突围南走,渡河时,桥断被擒。元将想招降密佑,以高官相诱,密佑不受,慷慨赴死,元兵也为之动容。

三、可考证的科举状元进士

根据《合肥县志》、《庐江县志》等资料查询,宋代合肥的科举状元进士有二十四人,其中《合肥县志》记载的有二十一人,《庐江县志》记载的有三人(《巢县志巢湖志》对宋代科举状元进士没有记载,所以没有统计在内)。

(一)状元一人

杨寘,字审贤,是杨察的兄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一(状元)。《宋史·列传第五十四》记载:“弟寘,举进士第一,通判润州,以母忧不赴,毁瘠而卒。时人伤之。”《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又载:“杨寘字审贤,察之弟。少有隽才,庆历二年举进士京师,试国子监、礼部皆第一。既试崇政殿,帝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谓辅臣曰:“杨寘也。”遂擢第一,公卿相贺为得人。授将作监丞、通判颖州。未至官,持母丧,病羸卒,特诏赙恤其家。先是,其友梦寘作龙首山人,寘自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已而果然。”杨寘是解试(明清为乡试)、省试(明清为会试)、殿试皆第一,即连中三元。中国封建社会连中三元者仅十四人,安徽有二,另一位是明代贵池人黄观。杨寘授官未及赴任,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去世,时人叹息不已。

(二)进士二十四人

著名的有:太平兴国五年一人:马亮。八年癸未两人:包令仪,包拯的父亲,曾任职过县令和京官,在包拯显贵后,赠刑部侍郎;姚铉。天圣五年丁卯两人:包拯;马仲甫。景祐元年甲戌一人:杨察。政和年间一人:朱翌,庐江人。庆历年间三人:杨寘;钟离瑾;双渐,庐江人。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的科举还有武科,宋代武科榜上有名者,《合肥县志》所记载的合肥人有五十二位,其中也有一位状元。

四、受表彰的节孝之人

(一)崔氏

崔氏,包拯儿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包拯夫妇劝崔氏改嫁,崔氏坚决不从,发誓:“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见《崔节妇墓志铭》)。崔氏娘家住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市),母亲姓吕,外公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崔氏母亲从荆州赶来,欲领崔氏回家去改嫁,崔氏把母亲送回家后,即返包家。包公的妾生有一子起名为包绶,包绶便由崔氏代为抚养教育成人。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大文豪苏轼受朝廷委派起草制书,封增她为永嘉郡君。

(二)赵广

赵广,淳化中,八世同居。

(三)王光济

王光济,庐州人。丧母,因刻像日夕奉事如平生,孝道纯笃。咸平二年(999年),本州以孝闻,有诏旌之。

(四)张奴儿

张奴儿,张胜女也。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母亲病重,奴儿割股肉以食,治好了母亲的病。淳熙十二年(1185年),当时庐州主官王希吕把她的事迹上报。刻石嘉之。

(五)何宗寿

何宗寿,梁县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母亲沈氏病,宗寿割左股煮粥以进,母亲病愈。

古代史书记录的这些节孝之人之事,对我们今天是有启示的,中华传统的美德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办法进行宣传教育和发扬光大。

五、惊动天庭的普通尼姑

《宋史》中多处记载了一个特殊的庐州人,却是一位普通的尼姑,她的法号叫道安。《宋史·列传第二百文苑》: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宋史·列传第五十二》: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说的是尼姑道安告状,牵涉到朝廷三个大人物,还引起了当时的皇帝赵光义的亲自过问和干预。

原来道安的弟媳妇姜氏,是徐铉夫人的外侄女。徐铉是扬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曾经担任过南唐的吏部尚书。南唐灭亡后,随南唐后主归宋,在宋朝做官任职。因为种种原因,姜氏与徐铉交往密切。道安认为她的弟媳妇姜氏与徐铉有私情。公元991年,道安告他与姜氏有私情的官司打到王禹偁跟前。王禹偁系宋代诗人、散文家,时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违背了太宗皇帝“有诏勿治”的旨意,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官司又告到开封府张去华处,张去华与其子张师德均为宋朝科举状元。张去华认为道安诬告,把道安强制遣送回籍,道安不服鸣冤,皇帝动怒,把张去华贬为安州司马。道安尼姑所告之事的真伪,现今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资料来辨析查实。但是,从朝廷对此事的处理情况来看,当时的政风比较清明,官官相护的情况有所遏制。

六、迁居寓居合肥的名流

宋代非合肥本地本籍但在合肥居官任教、客居寓居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名流,或为百姓福祉做出了贡献,或留下诸多人间佳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当时合肥人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中的代表性人物有:

(一)刘筠

刘筠(971年~1031年)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进士(《郡斋读书志》卷19)。授馆陶尉。五年(1002年),入为大理评事、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3)。景德元年(1004年),为大名府观察判官。与修《册府元龟》,书成,转左正言、直史馆。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迁右司谏、知制诰(同上书卷83),加史馆修撰。出知邓州,徙陈州。还,知贡举,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天禧中为翰林学士。五年 (1021年),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 (同上书卷97)。乾兴元年(1022年),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逾月,拜御史中丞(同上书卷99)。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知颍州(同上书卷102)。四年(1026年),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同上书卷105)。 六年(1028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

刘筠两次任庐州主官,深深地爱上了庐州。《宋史·列传第六十四》记载:“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前后所赐书,帝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知庐州,营冢墓,作棺,自为铭刻之。既病,徙于书阁,卒。”刘筠最后定居病逝在庐州,安葬在水西门外。

刘筠在庐州的时候,认识了少年时期的包拯,对他非常赏识。《宋史·列传第六十四》记载:“包拯少时,颇为筠所知。”刘筠学问好,为人正直,对包拯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从史书资料看,包拯对刘筠心存感念。刘筠有一个儿子,不幸早逝。刘筠病逝后,他的田产房屋归于公家。后来包拯上奏朝廷,从刘筠家族中选一子过继给刘筠为后,又把归公的田产房屋归还于刘筠的后人。

(二)姜夔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人。有《白石词》五卷,为南宋词人之冠。南宋政治家、田园诗人范成大(晚年归居苏州石湖,人称范石湖)称赞姜夔:“白石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当时赵子国、黄叔旸、沈伯时、张叔夏诸多名人,俱极推重之。姜夔流寓吴兴、合肥最久。在客居合肥期间,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并与其中一位情投意合,交往甚密,抱憾的是因自己生计无着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长相厮守。姜夔虽然没有终老合肥,但是与合肥已经结下不解之缘,其在合肥的遗迹和传说,已经成为合肥千百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亮点。姜夔的诗词,今存八十多首,与合肥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

综上所述,宋代的合肥人物,如群星灿烂,堪称合肥历史上的一次人才人物高峰。政、军、学方方面面均有杰出代表,名人普通人皆有记载,文治武功道德文章交互辉映,且家族现象比较突出,如马亮家族、包拯家族、杨察家族、刘师勇家族等等。本文所述的宋代合肥人物,挂一漏万。欲窥全貌,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庐州马亮崔氏
Band engineering of valleytronics WSe2-MoS2 heterostructures via stacking form,magnetic moment and thickness
他们什么都没有,却拥有爱
读者(2023年15期)2023-08-22 09:13:59
庐州内画
庐州绳记
补街
安徽文学(2021年12期)2021-12-21 00:42:52
摄影
江淮法治(2020年24期)2020-03-08 02:30:00
庐州寻宝大闯关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Bio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Betelvine (Piper betle L.): A review on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上海戏剧(2014年10期)2015-04-30 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