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浅议新形势下高职德育教师的转型
张瑾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高职德育教师则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如何进行适当的转型,适应新的变化,是高职德育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德育工作者,则面临着如何转型的挑战。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无一不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使德育教师不得不思考转型的问题。
1.1 科技迅速发展, 知识急剧增长的网络信息时代
目前,由于卫星通讯、电视及网络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逐渐淡化,许多新出现的事物学生可能先于教师了解。然而,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对于自律意识比较差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把握自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此时,教师则是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增强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可见,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了。因此,高职德育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当好组织者、辅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1.2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全面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这虽然有利于青年学生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 但反映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表现为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既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也给德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受众表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和谋生吃饭务实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考试恐慌症、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差等问题,导致无法安心在传统的课堂里学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比较强调技术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我们现有的过分依赖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发生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教学内容从学科理论、原理式的隐性教育向岗位职业技能复制式的显性教育转变;教学场所从学术课堂向工作现场转变。面对以上转变,德育教师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
针对以上情况,德育教师应该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对自己进行转型。
2.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是高职德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具体来讲,德育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向学生强制灌输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 重智轻德, 重教轻学。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说教式的道德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者应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把握体验德育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道德认识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权威。
2.2 教学方法的更新: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指导教师团队全方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转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育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参与教学团队成为心理辅导员,进行课外思想指导,同时辅之以一定的专题讲座等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改革教学内容,对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 要从实际出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德育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先进的,丰富多彩的诸如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课件,社会调查等新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1]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 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像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等等,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激发学生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
同时为了配合专业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团队合作训练模式,德育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课外思想指导等等,以配合专业训练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德育教师还应进行一定的专题讲座,例如:心理专题,人际关系,励志创业,团队合作,人文历史,美学礼仪等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2.3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2.3.1 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2]德育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包括自主、自立、自尊、创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能够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2.3.2 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和优秀的心理工作者, 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 指导学生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 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发展。
2.3.3 德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教师必然是终身的学习者。德育教师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美学素养,还要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常识。德育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最后,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
总之,高职德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德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组,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反思和转变,以顺利完成转型。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8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5.093
张瑾,女,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