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怡凡
北京八中,北京 100032
患者今年76岁,女性,因为平时血压不稳定,一直在服用降压药。在2012年1月初,血压变化骤然加大,而当医生询问其平时血压的变化时,只能给出大概的数值,根本记不清楚发病期间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因此,建立起一个数学统计模型,以便观察。
①数据监测和记录:按照医生的要求,在每天的五个时间节点(7:00、11:00、15:00、17:00、20:00)测量、记录被测对象的血压(高压和低压,也就是收缩压和舒张压)。
②设计创建统计图表:利用EXCEL软件自身的图表生成功能,根据对数据分析解读的需要,将电子表格中的众多数据转换成适合此课题的图表方式,并在图表中标注出世界卫生组织所通用的关于血压的国际标准值,从而直观地发现数据变动的规律和异常的情况。
③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被测对象的血压状况,并分析产生血压波动的原因以及药物应用的效果。
下表是一例从2012年1月10日—2月9日之间31 d的血压和心率数值的原始记录表。创建图表模型。
各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将上面两张逐日填写的数据输入表格中,为下一步的模型建立进行准备。同时在右侧标出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
(1)用药安排:遵从医生医嘱,根据诊断,每天早晨服用一片络活喜,半片洛汀新;每天下午半片洛汀新。在血压升高之前服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2)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帮助了解患者病情,即监测患者一天中多个时间节点的血压节律,从而调整药物的选择、用量的多少及服药的时间。记录不仅有每天按时间节点记录的“同日异点”的横轴向数据,还有连续31 d的同一节点,“同点异日”的纵轴向数据,这样数据可以充分地从两个维度来分析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3)监测数据符合人体血压每天的变换规律:正常人在一天当中的血压也是有波动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清晨血压波动在117~144/69~86 mmHg之间,平均高压127mmHg;中午波动在100~130/63~78 mmHg之间,平均高压120mmHg;下午波动在110~160/64~90 mmHg之间,平均高压125mmHg;傍晚波动在118~156/65~88 mmHg之间,平均高压129mmHg;晚间波动在110~144/65~84 mmHg之间,平均高压122mmHg。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天选择五个节点监测血压;在上午安排了较大的药量,因为络活喜是长效药物,24 h发挥疗效,可以控制第二天清晨的血压,如果想要下午血压不升高,往往应该上午就服用药物。下午加服的药物是为了预防傍晚的血压升高。
(4)数据异常情况:纵观这一个月的监测数据,血压总体说来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只在1月10日、13日、18日、25日和28日5天的4个时间节点出现高压超出140 mmHg(18.6kPa)的情况,在高压测试的138次有效数据中占3.6%;只在1月10日一天出现低压超过90 mmHg(12kPa)的情况,说明用药安排是合理有效的。
(5)重点分析异常数据:影响血压的因素:除了血压自身的节律和家族遗传等因素之外,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服药时间、作息情况、是否感染、情绪波动和气温变化。
横向重点分析五天高压异常情况:1月10日是开始血压监测的第一天,也是开始执行新的用药安排的第一天,因为用药时间太短,药物的疗效还没有显现出来,患者上午血压还平稳,到下午三点血压开始升至160 mmHg。①1月18日这天的气温最高是0℃,天气寒冷,使得高压稍高,达到150 mmHg。②1月25日,大年初三,忙碌的一天,致使高压在下午五点达到这一天的最高值156 mmHg。另外一个原因是气温,这天最高温度为1℃,而最低温度为零下11℃,温差的变化对血压的变动有影响。③1月28日,因患者情绪波动,晚上血压稍稍有些高,为144 mmHg。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根据以上五个月度节点血压变化曲线图表、两个饼图和五个单日图表,再结合影响血压的相关因素,可以看出这一个月的治疗是有效的,血压基本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五个高压的异常波动也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外部原因。
②监测数据为医生提供了第一手和详实的客观参考,基本上放弃了老年人通常意义上的“感觉不舒服”之类的模糊描述。而由数据演化而来的图表模型更快速和直观地反映出这种变化的规律和异常的情况。
③提高了科学服药的意识。事实上,大多数患者以前用药是比较随意的,血压不高时自己就减量,血压高时就会临时加药, 使得血压波动比较大。在这一个月的监测过程中,叮嘱患者按照医嘱的定量服用而不能擅自增减,效果良好。
④患者通过自己填写血压监测数据,增加了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客观了解,增强了对医生的信任,也克服了身体不良反应时的恐慌心理。
[1]高血压诊断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