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水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关联——基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电学校水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2-08-15 00:43徐高欢陈雯兰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浙江水资源培育

徐高欢,陈雯兰,朱 程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几乎所有文明都是起源于水,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水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沿水而建.水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是人类进步的一面镜子,人和水的和谐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相反,如果人水关系的不协调,定会阻碍人类发展,更严重的结果是毁灭人类.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污染,科技的力量已经不再显的那么有效,开始严重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侵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水文化的力量,文化可以启发人们自觉地爱水、护水,只有人水和谐共处,人类文明才会更灿烂[1].

1 人水和谐共处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生,随水而生.水浸泡了中华文明的种子,在水的作用下,沿着黄河、长江两岸演绎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浙江的上山文化距今已经有11400~8600年,在上山遗址的西边,有一条古河道,先人依水而居,并且在周边种植水稻,开始利用天然水资源为种植粮食服务.同一条历史脉络的跨湖桥文化,在遗址中发现了水稻和独木舟,先人在水资源的利用上更进一步,学会自制木舟用于交通运输或捕鱼,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遗址中发现了水稻和人工灌溉,提示了河姆渡人开始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农业服务,同时在池塘底部发现了木井,在江浙沿海经常受到海潮影响,木井的构筑使得先民饮到了洁净的水,这说明先人开始利用地下淡水.再到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历史遗迹告诉我们,先民们从纯粹依赖大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的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出古代中国人从保生存到求发展的演变历程[2,3].

人类在取水用水的同时不免受到洪水的威胁,康有为说“洪水者,大地所共也,人类之生皆在洪水之后,大地民众皆区荫于夏禹之时”洪水来势汹涌,吞噬人们的家园,年复一年的迫使人们家破人亡.从古到今,人们开始兴水利,除水害,从共工“雍防百川”到大禹“开掘九川”、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到刘彻指挥堵复垮子决口、从潘季训治理黄、淮、运,到近代的李仪祉水利报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治水传统,谋求人与水的和谐共处,在实践中先民认识了水的自然属性,在堵和疏之间认识了水的哲学意义,在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中创造了独特的具有内涵的中华水文化.人类临水、用水、治水的活动,形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河流文明,中国的水文化积千年文明之精华,根植中华民族的沃土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2 人水和谐对浙江水利类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启示

水、阳光、空气是生命的三大要素,水到处存在,人们习以为常取水用水.正因为水的平常,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正因为水的平常,作为常见的东西,我们好象已经很了解水.然而从哲学上来讲,对水总有了解不完的,总有看不彻底的,总有领悟不透的.在人和水的长期和谐共处中,人们逐渐领悟到水的哲学,对于有江南水乡美誉的浙江,水资源充沛,水的文化内涵无处不影响着浙江人才的培育.浙江水利类高职高专的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培育的人才要有能力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生存,人水和谐的哲学含义,水文化的内涵,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培育人才.

2.1 培育人才要目标专一、坚韧不拔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穿石,锲而不舍”,微小的滴水,目标专一、坚韧不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一个目标,就能将顽石凿穿.高职高专的学生基本素质在下降,社会需求变化较快,就业难度提高,就业层次下降,生源在减少,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但是高职高专要培育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不能动摇.我们要学习水的执著信念与不懈追求,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比较差,需要比本科学生更多的毅力,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学校在培育学生过程中强调“滴水穿石”的精神,高职高专的学生要学会浪击礁盘的态度,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浪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终将礁岩撞了个千疮百孔.学历层次的劣势,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困难,我们也要向水学习,水流动趋下回曲,必定循着脉理.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险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人的成功同样要依赖于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并加以顽强精神和毅力才有可能.

2.2 培育人才要因材施教、积极疏导

高职高专院校培育人才犹如治水,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差,总有各种缺失,部分学生比较有个性,常规教育难以奏效,需循着脉理,因材施教.犹如要达成人水和谐,需要人类在长期的临水、用水、治水活动中,反复的堵和疏实践中了解水的个性.清初,靳辅、陈潢在治河中提出了“顺其水性,而不参之以人意”的思想.其中的“水性”就是河中水流的变化规律,“顺其水性,不参之以人意”就是治理河流要遵从其运动规律,而不是按人的主观想象操作.古人治水的记载中多处提到的“治河之理”、“治河之道”就是要顺其水性.陈潢说:“千古知治水道者莫孟子若也.孟子曰禹之治水之道也,传曰顺水之性也.”“今昔治河之理虽同,而弥患之策亦不有同.”潘季驯说,“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强之不可;治有正理,凿之不可”.“顺其水性,而不参之以人意”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治水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根据河道和水流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堵和疏的方法,达到人水的和谐共处境界.高职高专院校培育人才要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启发潜能,扬长避短,不能视其为朽木而不雕,要识别木桩状态,能发芽的培育成树木,不能发芽的雕刻成工艺品,要努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才.

2.3 培育人才要深化人水和谐的水文化理念

水作为最常见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各种改变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农业、工业、能源、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开展,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西北地区水源短缺,造成自然性水源短缺,南方雨水充足,但是因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护水意识淡薄,水资源严重污染,形成水质性缺水,最终因水的短缺,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过去,人们一直尝试着用高新技术去解决水的问题,海水淡化、污水净化等各种方式增加水资源,单一模式使水的问题的解决受到一定限制.由于人水和谐的现实状态不乐观,人们开始关注水的文化价值,考虑如何传播人水和谐的文化,从精神层面约束人们的行为.高校是传播文化的最好的基地,水文化教育可以深入教学体系,与人文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从一时的感触、体验、实践行为上升为一种习惯、一种理念、一种素养和一种自觉意识.学校的水文化教育可以非常具体,树立起“虚拟水”概念,让学生知道一杯茶、一千克牛肉、一件全棉T恤衫水所含的虚拟水量,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闲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用水的科学管理和监督,从身边的细节宣传做起,逐步形成自觉节水的良好习惯.

3 构建人水和谐特色水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

浙江有着11000年的上山文化、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的良诸文化、大禹治水等历史悠久的水文化.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人水和谐特色水教育校园文化可以以历史为背景,采取环境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培育学生“爱水、惜水”的情怀,培养“亲水、乐水”的情操,毕业的学生在开展生产活动中可以自觉践行节水、护水,逐步改变整个水环境.

3.1 水文化的专业渗透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则依托浙江特色的水利优势,形成了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并以“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为宗旨,大力发展水文化特色教育,成为专业教育之外校园文化的重要辅育.承载着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水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水文化.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水专启动了“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人才培养计划.2010级《新生始业教育》以水文化为主题,以趣味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大一新生灌输了学校博大、深厚的水文化特色教育,为学生开始了大学生涯意义重大的第一课.2011级开始对每个专业开设16学时的《浙江水情教育》,使全校学生了解浙江历史悠久的水文化,理解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水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爱水、护水、节水”的行动,促进人水和谐.

3.2 水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水文化品牌建设是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鲜明特色,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以水文化为中心展开,有着潜移默化的独特效果.其校园建筑处处体现水文化特色,整个校园中的环绕水系众多,喷泉随处可见,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空中,漂浮在人的四周,温润滋养,让人神清气爽.校园中央还有两组大型雕塑,名为“上善若水”和“融会贯通”,寓意丰富.学校有水利工程仿真模拟大型实验室,占地面积882 m2.可对降雨、水土保持、水利发电等进行全方面模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水的自然特性,掌握水的自然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人水和谐的重要意义.为以后科学用水打下坚实基础.

[1]李云峰.水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之精华[J].江汉论坛,2001(6):63-67.

[2]闫 彦,沈建华.浙江水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9.

[3]符宁平,闫 彦.浙江八大水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11.

[4]张 杨.大禹宗谱与绍兴水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12 -14.

猜你喜欢
浙江水资源培育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