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华丽
双眼手术患者,由于视物困难,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受阻,容易引起其紧张和忧虑地强烈的心理反应,患者住院的安全隐患增加,必须引起眼科护士的高度重视。我科于2011年至2012年6月间,对50例住院双眼手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讨论如下。
双眼手术患者4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21±1.02岁。
2.1 患者的心理特点 眼科患者首先表现为心情紧张、焦虑、恐惧[1]。患者既对手术寄予很大希望,又担心手术效果不佳或出现意外;其次,由于眼部疾病常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视物不清等,不仅生活不便,更增加了患者的烦躁情绪;另外,眼科手术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因此患者术前常会精神紧张;患者对手术的疼痛有过多的忧虑。
2.2 心理护理干预
2.2.1 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在充分了解眼科患者病后的特殊心理变化后,要鼓励患者正视不良心理因素对病情恢复的影响,使患者能够做到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在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时,住院期间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加,鼓励患者主动找护士诉说需求,保持语言沟通,眼科护士要深刻体谅双眼不能正常视物的痛苦,随时关注患者的非语言需求,为患者提供必须的护理服务。
2.2.2 引导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患者形成依赖思想以及由行动不便导致的不良心态。反复告诉患者四周的环境及物品的固定位置,让其逐渐熟悉环境,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治疗期间也可要求家属积极配合,不要事事亲为,通过患者环境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增强,加强其自信心,战胜焦虑心理[2]。
2.2.3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患者信任 要理解患者的痛苦,关心体贴患者,尽量为患者排忧解难。在患者住院期间,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或回复成功的典型病例,多与患者交流,努力在短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要以忠恳的态度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从而密切与患者和家属的关系,取得最佳合作。
2.3 适时进行眼科知识的宣教 眼科手术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十分突出,由于不能正常视物,加之个人的生活习性与性格的差异,使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如依赖、忧虑、失望、愉悦等都有别于其他患者。大多数患者由于加强了术前心理护理,能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手术,术中积极配合。但仍有个别患者,虽然勉强接受手术治疗,但内心还怀有不同程度的疑虑,给术后增加了不少麻烦。有些患者常用自己的预期标准来衡量术后恢复过程[3],由于对疾病、手术及术后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错把一些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看成是手术失败,如手术后眼压一过性升高,手术后即感视物模糊等都归咎于手术失败,因而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48例患者中,情绪完全缓解的占18%,情绪部分缓解的占46%,情绪无缓解的占36%,总缓解率为64%。
针对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重在实施心理干预技巧,恰当的方式方法可减轻患者的压力,缓解其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所重视。对眼科患者来讲,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遭受了创伤,易使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因素,高度焦虑和恐惧将使患者产生血压升高等易引起术中出血、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的问题;正确、及时、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技巧,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治愈率和生命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双眼手术不仅给患者在生活与工作上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给患者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抑和忧虑。当患者治疗时,由于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手术怀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手术不成功,怕手术感染,怕失明。所以在眼科临床上,患者大多心理高度紧张,思想压力过大、悲观失望,有严重的焦虑倾向。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摆脱困境,但是长期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紧密护患双方的友好关系。在整个心理护理干预技巧的实施中,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和护理技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护理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了解和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应用人文科学等一些周边学科的知识,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9-190.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6-317.
3 姜青丽,陈桂云,吴云燕.健康教育在眼科病房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