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精神分裂症5例分析

2012-08-15 00:42张印赵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6期
关键词:豆状变性精神病

张印 赵鹏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精神分裂症5例分析

张印 赵鹏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了解和掌握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从本院病案室微机中调出2005~2009年精神科出院的病历中,筛选出肝豆状核变性曾经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病的病例。结果在近二万份出院的病例当中,共找出5例肝豆状核变性曾经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病的病例。结论以青年为主,精神症状先于神经体征出现之前,对怀疑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应及早进行眼科裂隙灯检查以减少误诊。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眼科裂隙灯

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约有半数的患者在20~30岁之间发病,常伴有精神症状,因此易误诊为原发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现将本院误诊的5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女,20岁,未婚。于1年前逐渐出现发呆、言语杂乱,自笑,日常生活懒散,近期又逐渐出现言语不清而入院,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入院后一周,经详细检查:言语构音障碍,流涎,四肢肌张力增高,经眼科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均见K-F环,更正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例2:男,26岁,未婚。于一年前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一个月,好转出院。此次入院于半月前精神症状复发,表现恐惧、不安,怀疑有人要害自己,耳边有人说话,并逐渐出现双手震颤,走路不稳,以精神分裂症收入院。住院后检查:紧张恐惧,有被害妄想,言语性幻听,流涎,四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诊断①精神分裂症②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震颤麻痹综合征。住院后走路不稳加重。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Rossolimo氏征(+),双下肢Chaddock氏征(+)。经眼科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均见K-F环,更正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例3:女,33岁。于半年前将爱人杀死,刑拘后发现精神不正常而送来本院司法精神病鉴定。患者于一年前逐渐精神不正常,经某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二个月好转出院。近半年来,怀疑爱人有外遇,要害死自己,走路不稳,是爱人下毒药所致,故将爱人杀死。案发后一个月来做鉴定,临床检查: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表情淡漠,流涎,构音障碍,吐字不清,四肢肌张力高,震颤、步态不稳,因来鉴定前一天曾肌肉注射过癸氟奋乃静2支(长效剂),故当时怀疑为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预约二周后再做鉴定。二周后第二次鉴定检查:精神症状仍存在,神经系统检查同前,经眼科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均见K-F环,更正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例4:男,37岁。病期2年,曾3次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每次出院后可恢复上班工作。此次住院前一个月,表现不眠、离家出走,怀疑有人要害自己,耳边经常听到有人骂他的声音而入院。入院时检查:神经系数检查和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精神检查:存在被害妄想,言语性幻听,有冲动性行为,无自知力,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一个月后,逐渐出现步态不稳,上肢震颤,考虑为服用精神科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虽经停药,对症治疗,但症状仍加重,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四肢肌张力增高,震颤加重。经眼科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均见K-F环,更正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例5:男,32岁。于3年前无原因怀疑妻子有外心,怀疑有人害自己,打人毁物而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本次住院前一周,双手逐渐出现震颤,走路不稳,说话吐字不清,偶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入院后检查:咽反射迟钝,说话吐字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四肢肌张力增高,步态慌张,辅助检查:肝功TFT(+),经眼科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均见K-F环,更正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2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由血浆中铜蓝蛋白水平降低所致。因首次由 Wilson (1912)报道,故又称Wilson病①。据walshe的报道约为3/10万,约有半数之多的患者在20~30岁。本病可以无明显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体征,而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约占20%左右。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情绪不稳、强哭、强笑、易激动、暴怒、精神运动性不安、欣快、幻觉;有的病例酷似精神分裂症,故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角膜色素环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具有极重要的诊断价值[1]。就本组病例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1]沈渔邨.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255.

136000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1)精神症状先于神经系统体征出现之前,有的长达3年。因此在神经系统体征未出现之前,临床上难于诊断,加上精神科医生长期片面地注意了精神症状,常常忽视身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有时虽出现某些神经系统体征,但未能及时地发现,或未能引起重视,而未能及时诊断而误诊。②因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一旦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常被认为是精神科药物所致,如本组2、3、4例患者均被误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故碰到此类患者应注意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怀疑本病应及早进行裂隙灯检查,如发现K-F环,则可确诊。③由于医生主观原因,对重复住院的患者,常以为是精神病复发,因而忽视了神经系统检查,尤其是精神症状酷似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患者,更易把医生引向歧途,这些都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豆状变性精神病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完形填空专练(五)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征兵“惊艳”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都有精神病
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