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东
在中药中,果实种子类中药占有较大的比重,应用也广泛,且多经炒制后方入药供用,今谈谈笔者在工作中对其清炒、加液体或固体辅料炒的作用。
某些果实种子在采收时带有果柄、果壳、总苞、毛刺和缩萼等非药用部分,有的具有锐利的尖刺,这些非药用部分的存在既有碍美观整洁,影响剂量的准确,也不利配发和服用。此类药经炒制后,这些非药用部分由于焦脆易于除去,如刺蒺藜、苍耳子、路路通炒后它们表面的勾、刺焦脆,断落而易于除去,或柔软而不刺手,蔓荆子炒后衣蒂(宿萼)和果柄脱落而易于除去,马钱子炒后而容易去除绒毛。
祖国医药学认为,加不同辅料炮制,能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如酒制升提,盐炒入肾,土炒和中,麸炒健脾,醋炒柔肝,蜜制润肺,同样果实种子类药物加入相应的辅料共炒后,可以收到预期效果,如橘核生用治疗疝痛,也用于肝胃气痛,盐炒后能引药下行,治疗疝气疼痛和睾丸肿痛的作用更佳。枳实生用破气作用峻猛,麸炒后缓和其峻烈之性,以免损伤正气。青皮,其性烈,辛散破气,疏肝之中兼有发汗作用,醋制后可缓和辛烈之性,消积化滞的功效。马兜铃生品苦寒,止咳平喘,多用于肺咳喘,痔疮肿痛,蜜炙炒后能缓和苦寒性能,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至于不加辅料炒制,炒黄或炒焦后,可以产生焦香气味,增强其健脾消食的作用,如麦芽、谷芽炒黄或炒焦后,产生了焦香气,增强了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1]。炒炭后炭素含量增加,吸附能力增强,增强止血、止泻的功效,如乌梅炒炭增加了收敛止血作用[1]。
许多果实种子药物具有坚韧而厚的果壳或种皮,不利于内部有效成分的煎出,经炒制后果壳疏松酥脆,种皮破裂,有利于溶媒的进入而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如莱菔子、酸枣仁、胡芦巴、白芥子、决明子、王不留行等种子炒后种皮爆裂,川楝子、蔓荆子、牛子、茺蔚子、苏子等果实炒后果壳酥脆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了药效。
某些果实种子入药具有较大的毒性,生用极易中毒,需要经过炒制,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后方可入药。在高温条件下,可使一部分毒性成分破坏或转化,如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在高温240℃ ~270℃的砂中爆炒后,毒性降低。苍耳子、巴豆、川楝子等含有毒性蛋白,经炒制后,蛋白质变性而降低了毒性,如苍耳子,其有毒物质苍耳子甙含于脂肪蛋白中,炒后可使脂肪中所含蛋白变性,甙因凝固在细胞中不易容出,因此降低了毒性[2]。
每一种药物,都有其寒、热、温、凉的四气和辛、甘、酸、苦、咸的五味之不同性能,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带来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损津耗气,过苦伤胃耗液等,为了适应各种病情和体质的需要,密切配合临床要求,果实种子类中药通过炒制可以改变或缓和其性能,减少副作用。譬如牛子有散内热、利咽、消肿解毒之功,但其性味辛、苦、寒,经炒后能缓和其寒滑之性,以免滑肠致泻。葶苈子性寒沉降,作用峻烈,能耗伤肺气,炒后药性缓和,适用于挟虚患者[1],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并扩大了应用范围。
含有甙类成份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专一的分解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容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生成甙元和糖而降低了甙的含量,也增加了成份的复杂性。如白芥子所含甙为硫甙类化合物,内服后,能刺激黏膜,引起胃部的温暖感,增进消化道的分泌,因而有健胃作用,此甙本身无刺激性,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具有辛辣味及刺激性,炒后可破坏酶而保存甙[1],从而保证药效,并消除或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苦杏仁、桃仁中均存在杏仁甙和杏仁酶,在入汤剂煎煮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的温度适宜酶的活动,使杏仁甙迅速酶解成氢氰酸而挥发损失掉,炒制(或焯制)品中的杏仁酶因在炮制中大部分被破坏,因而保护了有效成分杏仁甙不被酶解破坏而保证了疗效[1]。
植物种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纵然数百年后,当环境适宜时仍可发芽生长,即使是处于休眠的种子,仍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内部物质能量,经热炒后,可以杀灭种子生命力,呼吸作用停止,从而减少内在质量变化。
果实种子类中药多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在其生长、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极易污染上大量的微生物,另外,植物开花、结果时,常有害虫在上面产卵,因此,经高温炒制后,可以杀死微生物及虫卵或成虫,从而减少药物霉烂变质,保证药物质量。
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产生多种作用和功效。譬如蔓荆子炒后质酥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缓其辛散之性,还易于去除衣蒂,增加净度。苍耳子炒后降低了毒性,又便于配剂。白芥子炒后一可缓期辛燥之性,二可灭活芥子酶,三利煎出有效成分,四可消除不良反应的产生,五可杀灭生命力,有利于贮藏。
综上所述,果实种子类中药炒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只是不同的药物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有所不同罢了。
[1]徐楚江,叶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160.
[2]金世元.中药炮制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