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监管对策与建议

2012-08-15 00:50:34吴郦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监管

吴郦媛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2)

医疗器械监管对策与建议

吴郦媛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2)

医疗器械与人们生命安全及医疗健康息息相关,涉及技术领域宽广、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随着医学迅速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也迅猛发展,对人们生命健康有着日益显著作用,但同时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逐渐增多,医疗器械监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目前医疗器械监管中存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法律体制不健全、医疗器械采购及成本、应用控制欠缺、监管人员技术薄弱及临床试验监管不到位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了对策建议。

医疗器械;监管;对策

医疗器械,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材料或其他物品,是关系公众健康安全的特殊产品。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被广泛用于疾病预防保健以及诊断、治疗,是现代医学重要诊治疾病的手段,它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安全隐患。做好医疗器械的监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是确保人群健康及医疗安全、改善医疗环境的迫切需求。

1 医疗器械监管存在问题

1.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随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频繁发生(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不良事件等),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失。针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体系,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水平虽然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我国国情复杂,人数众多,因此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减轻、体系不完善、不良事件监测不到位等等[1]。

1.2 医疗器械起步晚、监管与法律冲突

自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为保障人们生命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医疗行业快速前进,一些制度措施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如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等,实际执法中普遍存在执法难度大,实际处罚可操作性小,尤其是基层机构,经常碰到处罚难,执行不到位。相对于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起步晚,且条文过于笼统单一,在医疗器械现实监督执法中受到严重制约[2]。

1.3 医疗器械采购及成本、应用控制欠缺

由于多数医院制度是由设备科执行采购、实际操作中是科室凭借经验左右选择,因此设备科及工程技术人员无法在具体采购环节时拿出决策性依据,众多主客观因素可能使医院采购成本增加。一些医院不顾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存在盲目引进、重复添置使用率低等,增加了耗材;另外医院一些医生、护士知识结构缺乏,医疗设备运至医院后,供方工程师简单介绍便投入使用,医生护士往往需要长时间摸索,一些功能可能长时间摸索后仍未能被开发利用[3]。

1.4 监管人员技术力量薄弱

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疗器械监管人员配备,但在其监管工作中人员仍相对较少,且监管技术普遍滞后,监管配置不到位,日常监管监督开展不足,加上医疗器械市场的特殊性,一些品种无法尽送检,另外检测时间长、经费高,都造成了监管力度不到位。

尽管药监部门加大了对器械监管宣传力度,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实际生产使用过程中,违法行为仍屡屡发生,尤其是乡村医疗机构,由于自身原因或对医疗器械法规的不熟悉、不重视、规章制度往往执行不到位[4]。

1.5 临床试验监管不到位[5]。

我国医疗器械基础薄弱,高技能人员缺乏,尤其医疗监察及法规事务方面,更是缺乏相关人才,因此临床试验往往出现研究者无GCP证书、未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临床试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等。

2 相关对策建议:

2.1 加大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

要把维护人群生命安全及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提高医疗器械经营者法律及责任意识,推行责任追究制;加强上市后不良事件监管,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避免范围扩大[6]。针对医疗机构在采购、养护等环节存在问题进行跟踪记录,实行扣分制度,累计到限定额度,对相关涉械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拒不执行在对其不良行为记录、通报同时依法查处,鼓励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投诉,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2.2 完善使用、经营环节法规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是监管重要组成,生产、经营环节做到有效监管,如果放松使用环节,所有工作将无意义,我国现行法规中,使用环节缺失,一方面应加大器械使用单位购进储存管理、另一方面将管理制度与产品不良事件有机结合[7]。

2.3 规范采购、加大医护人员应用培训;强化宣传,增加技术人员管理培训

医院设备科主要负责人,应充分熟悉国家相关医疗器械法规,制定合适本单位购置计划,维护医院利益,各级医院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制定,建立进货-验收-储存-使用-质量跟踪-不良事件监测等系列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涉械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尤其是植入性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人员,另外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明确从业人员资质,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

结合地区实际,采取多途径宣传方式,结合电视、互联网等大力增加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宣传和国家相关规定,开通热线,进一步提高涉械人员素质,定期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8]。

2.4 规范伦理委员会及监管部门审批职能

对于监管部门,应尽早介入临床试验,尤其是一些高风险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排除安全性前期研究不充分、收益/风险比较差的产品,加大对监察员的培训力度,一些安全性资料,资质证明必须呈送给独立的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各委员会间做好协调等。规范医疗器械审批,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制度,同意命名规则及注册管理,规范审批制度,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理顺相关管理关系以及杜绝多源头管理[9]。

[1]徐进,孟锐.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1,24(2):236-238.

[2]张军,梁成虎.试论医疗器械监管[J].中国药事,2010,24(5):423-425.

[3]李金甫,苏志军,王奉先.浅议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3):215.

[4]李立华,黄在明,周建国.浅谈基层医疗器械监管问题与对策[J].2011,8(4):204-206.

[5]许伟.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9):5-9.

[6]史静杰,白秀梅,岳素雪,等.浅析基层医疗器械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药事,2009,23(11):1053-1055.

[7]李建玲.医疗器械的监管对策与建议[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9):73-76.

[8]侯绍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齐鲁药事,2008,27(10):588-589.

[9]许佼.浅谈医疗机构药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事,2010,24(4):327-330.

R197.39

A

1671-8194(2012)10-0390-02

猜你喜欢
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监管
抗疫中第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说说化湿败毒方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4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医疗装备(2020年10期)2020-06-13 01:34:36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42
常用医疗器械原理与维修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肿瘤治疗药物Tosedostat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