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超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腮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乳头状囊腺瘤,主要位于腮腺浅叶及下极,极少见于颌下腺,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细胞成分组成。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居第二位。根据流行病学统计,腮腺腺淋巴瘤在国内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临床上发病缓慢,具有多发倾向,术后易复发。本文旨在提高对腮腺腺先淋巴瘤CT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对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的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为8∶1,好发于40~70岁,尤其是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者更易发生。临床上常表现为耳下方无痛性肿块,肿块病史较长,生长缓慢,时大时小,有消长史是该肿瘤突出的临床特点之一[2]。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表面光滑。一般瘤体不超过6cm,多数质地比较柔软,少数为囊性。
1.1 病灶多发生于腮腺浅叶的后部下方(尾叶),位于腮腺浅叶为70%~90%,跨深浅叶约为15%,很少位于深叶[3,4]。分为单发病灶(约占50%~80%)和多发病灶[3-6],多发病灶可表现为单侧多发、双侧单发和双侧多发等。
1.2 多数病灶边缘清楚、光整,与周围正常腮腺组织间有较为完整、较薄的包膜。较少病灶边缘模糊不清,包膜不完整。临近脂肪间隙模糊,经病理证实与伴发感染有关[5,7]。肿瘤边界清楚与否与其包膜是否完整有关。大多病灶形态规整,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状,如浅分叶状,表现为肿块局部有较深的切迹而不是结节的融合[6],或哑铃形。病灶大小不一,直径为1.0~4.5cm,平均2.5~3.5cm。
1.3 腮腺腺淋巴瘤可因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囊,即为囊性变,肿瘤易发生囊变。CT平扫腮腺内软组织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影,且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边界清晰,且较光整。腮腺腺淋巴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比例文献报道不一[8-10]。密度均匀占15%~85%,不均匀占15%~85%。病灶较小时,密度均匀;病灶较大时,内部多伴有局灶性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故密度不均,直径大者较为明显。病灶未见明显钙化或出血表现[5,7]。
1.4 腮腺腺淋巴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动脉期观察病变最佳[6]。由于腺淋巴瘤的组织特点和液性成分较多,肿瘤组织对声波吸收相对较少,因此多数腺淋巴瘤后壁可见增强效应[11]。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密度均匀者为均匀强化,周围见点状强化的血管影。囊变者为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增强后内见裂隙样或囊状低密度灶[3,4]。动脉期(早期)强化较有特征性,实质部分以中/重度强化为主,轻度强化较少,小的病灶(直径<1cm)可均匀强化,1~2cm的病灶部分均匀强化,部分伴局灶性囊变坏死区[8],延时期(静脉期)强化减退,显示肿瘤的快速廓清,反映了肿瘤内含有大量微血管和丰富的细胞构成的病理特性。所有病例均没有延迟强化特征,未见颈部淋巴结肿大[7,8],呈“快进快出”强化特点,平均CT值增加约31hU~60HU[6,8,9]。动脉期明显强化,并于延迟期迅速廓清是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要熟悉腮腺腺淋巴瘤的CT特征,注意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恶性肿瘤及腮腺感染性病变等相鉴别。对于50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特别是长期吸烟者,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伴有囊变,增强扫描早期强化,延时期强化减退,应首先考虑腮腺淋巴瘤。
[1]俞光岩,柳晓冰,彭歆,等.腮腺沃辛瘤发病情况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7(2):88-91.
[2]陈祖华,郑水明,周任务,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2):673.
[3]刘建平,朱伟丹,周利民,等.腮腺先淋巴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 21(4):628-629.
[4]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 (13):87-88.
[5]夏建东,江新青,彭国晖,等.CT及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637-640.
[6]燕军,李吉臣,黄冬青,等.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44-747.
[7]林洪平,姚海泉,张鹏,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2):183-187.
[8]尹俊,李忆华,谢勇刚.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 27-28.
[9]丁莹莹,李鹍,李卓琳,等.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9):180-182.
[10]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9.
[11]沈山,张国志.腺淋巴瘤发病因素与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12(3):226-228.
[12]孔庆聪,邓星河,刘卫敏,等,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