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萍 申俸侨 覃振添
(广西玉林市红十会医院妇科,广西 玉林 537000)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氟脲嘧啶(5-Fu)持续高浓度静脉泵入给药,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而增强抗癌活性。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治疗顺利,我科应用化疗泵配合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氟脲嘧啶持续泵入化疗,治疗宫颈癌。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应用便携式化疗泵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持续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216例,带泵时间4~5d,药物:5-Fu,材料:便携式化疗泵选用美国百特公司提供的便携式输注装置,规格流速2ml/h,最大容量300mL。
1.2.1 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取锁骨中下方1.5cm处为穿刺点,术者常规消毒铺巾,使用2%利多卡因5mL进行局麻。穿刺成功后给予置管及固定,导管末端接肝素帽。
1.2.2 配药方法
按无菌操作规程,遵医嘱将化疗药物稀释配置好。检查化疗泵的有效期及外包装有无漏气,然后取出化疗泵,检查泵有无破损。旋下化疗泵加药口保护帽,用50mL 注射器吸取药液彻底排空加药注射器内的气体,去下注射器针头,轻轻地将注射器乳头套进加药口,然后施加稳定的压力将化疗药注入储液囊内。加药完毕用原有保护帽拧紧加药口上。拧去延长管末端的翼状保护帽,系统将自动排气,见1滴液体从管道内流出且延长管内无气泡,即排气成功。写好患者床号、姓名、剂量、配置时间、贴于化疗泵外壳。携用物至床边,做好三查七对,化疗泵的延长管与准备好锁骨下静脉置管连接。标记灌注开始时间,将化疗泵装入专用袋内,活动时挂在患者腰间,卧床休息时放在患者身边。灌注完毕后, 用肝素生理盐水10ml封管。一次性便携式化疗泵回收毁行。
宫颈癌患者情绪不稳定,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忧郁、悲观等不良情绪,而且又是第一次使用便携式化疗泵化疗。他们由于缺乏相关健康知识,初次使用会产生怀疑心理及紧张心理,包括怀疑化疗药物是否达到药物疗效及担心带泵会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常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我们在患者使用化疗泵前,耐心作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使用化疗泵的目的、意义、原理、基本操作过程、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措施等,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并掌握部分化疗泵化疗的自我护理技巧[1]。
置管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带管的注意事项和管道的自我护理,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尽量穿开衫以防更衣时将导管带出。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渗、肿胀及出血等。每天输液结束后用肝素稀释液脉冲式正压封管,每周更换2-3次贴膜,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更换贴膜时注意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红肿,同时观察记录导管外露的长度,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化疗泵是一种特殊的输液装置,泵内所加药物的剂量应准确,不能超过泵的限量,配制药液遵守无菌原则;建立化疗泵治疗观察卡,班班交接,各班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化疗泵的使用状态,观察化疗泵内药量变化,及时排除故障;锁穿管折叠、堵塞、温度变化、化疗泵相对位置及延长管折叠、都会影响药液输入速度[2]。因此,护士必须掌握化疗泵的相关知识及使用化疗泵的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正确摆放化疗泵的位置,以免影响流速,尽量排除影响流速的不良因素,将延长管盘好、固定,化疗泵放入专用袋内,于患者随身携带,嘱患者携带时注意防止导管打折、受压,不做剧烈运动,防止化疗泵脱出。
使用氟尿嘧啶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使用便携式化疗泵后化疗不良反应较常规外周给药化疗减轻[3],但仍应加强对化疗不良反应观察处理。告知患者化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三餐前、后漱口刷牙。在化疗前后均给予预防性止呕药及保护胃粘膜药物.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软食或半流饮食,少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并大量饮水以减轻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也有利于毒素的排泄。每周抽血查血常规1-2次,给予升白药。
5-Fu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抑制S期细胞,其血浆半衰期短,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采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泵注化疗,能更好地控制5-Fu输注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地注入患者体内,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提高抗癌效果,减轻5-Fu毒性,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发生,而且便于携带,患者在化疗期间不需要长期卧床,可下床活动,患者易于接受。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作用,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保护了外周静脉,保证患者持续化疗的顺利进行。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化疗护理质量。
[1]王笑碧,刘虹.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初次使用微型便携式化疗泵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18-819.
[2]潘雪.癌症病人应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输注氟尿嘧啶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7(5):78-80.
[3]王务萍,周欣华.颈内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化疗泵应用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学,2008,12 (5):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