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热证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2012-08-15 00:50:34李雪平黄嘉岚胡晓妹邹嫚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灸法艾灸针灸

李雪平 黄嘉岚 胡晓妹 邹嫚霞 彭 军 丁 乐*

(1 长沙医学院2009级针灸推拿本科班,湖南 长沙 410219;2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学中防病救疾的独特治疗模式之一,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古称灸焫。《说文解字》中记载:“灸,灼也,从火音也。灸乃治病之生,以艾燃火,按而灼也”。显然,艾灸有烧灼、熏煨之意。《本草从新》载艾叶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所以,临床上多治疗寒湿性疾病,特别是汉代《伤寒论》后,热证忌灸与禁灸的思想为众多医家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灸法的推广与应用。然而,近现代以来,艾灸疗法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表明:灸治热证也有显著疗效。不少医家如周楣声等力倡“热病可灸”,“热证贵灸”的思想。在临床方面,艾灸治疗热证也越来越广泛。

历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关于“热证可灸”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现代关于热证可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也日益丰富。

1 古代文献研究

“艾灸治疗热证”在古代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虽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记载,但更有艾灸治疗热证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中就有“寒热之法,凡当灸二十九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火郁发之”,“以热治热”的理论;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其《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生则阴长也”“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以治意”。朱丹溪还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引热下”,“散火祛瘀”,“养阴清热”三个方面。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阴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入复温: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1]此说明灸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灸赋》中所阐明的内容则概括了“热证可灸”的机制:“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热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用灸,引导称优。火宜郁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幼幼集成》更认为灸法能“疏风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20世纪90年代,周楣声在《灸绳》中提出“热证可灸”,“热证贵灸”的观点等[2]。

由上述的文献记载可知,“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依据由来以久,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概述古代文献中关于热证可灸的机制

热证,是指八纲辨证中的病性属热的症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疮痈肿毒等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来的热性病。究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表里虚实之分,其病机有外邪侵袭,内伤杂病。故艾灸治疗热证的机制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2.1 疏风解表,治疗外感热证

《素问•热病》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既感受寒邪引起的热证。当寒邪侵袭机表时,毛窍收缩,卫阳闭郁,郁而化热,引起机体发热。然艾灸苦温,其性属阳,能开泄汗孔,疏风解表,使热随汗出,故可治疗外感热证。

2.2 调理脏腑,清泻里热,治疗内伤热证

内伤热证多因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体内阴阳失调。五志过急,气郁化火:饮食不节,湿郁化热。因此,治疗脏腑内热证,当以调理脏腑气机为主,气机畅通,则脏腑功能得以通运,内热自消。然艾灸以其温热之性,作用于体表经穴,通透诸经,激发经气,进而调理气机,恢复阴平阳秘,使里热得解,故可治疗内伤热证。

2.3 温通气血,消瘀散结,治疗外科疮痈肿毒

外科疮痈肿毒多表现为“红、肿、热、痛”。究其机制,不通则痛,气血郁滞而肿,邪热不解而郁而发热。故治当以“通”为法。然艾灸性温能行气活血,消瘀散热。《神灸经纶•外科证浩》曰:“凡疮疡初期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概此用意也。

3 近现代关于热证可灸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艾灸机制的研究愈加深入,但目前其清晰机制尚无定论。王氏等总结近十年国内外艾灸机制研究认为灸疗机制是是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作用于腧穴感受器与外界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体内环境,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3]。国内大量最近研究与实验报道证明:①艾灸通过增强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紊乱,调整神经递质NE、5-HT、NO的平衡,促进内环境稳定,最终达到抗炎免疫的作用[4-6]。二、艾灸辐射能具有近红外辐射的作用,而近红外线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的部位,其通过毛细血管网络将热传递到更广泛,更深的地方,被人体组织吸收,从而进一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6-8]。三、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9]。

4 艾灸治疗热证的临床应用

古代文献关于艾灸治疗热证的记载数不胜数。如:秦汉《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肩与髃,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痈发四五日,逞焫之“。当为灸治热证的第一典例。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针灸》:”诸经热时气温疾,灸大椎百壮“;《勉学堂针集成•伤寒及瘟疫》对于热病不出汗言:“中冲,劳宫,少冲,关冲灸三壮至五壮,既汗”。《扁鹊心书》中记载:“暑月伤燥热,乃泛物伤脾胃,肾气所伤,灸命关二白壮”;《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云:“治热结小便不利……,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炷,令热为度食”。《圣济总录》曰:“凡痈疽发背初生……须当上灸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凡灸后郄似掀痛,经一宿乃定,既火气下彻”。《外科精要》中记载:“一儒者患背疽,肿俽痛甚,因热青蕴结而炽盛,用隔蒜灸而痛止”。另外在《传悟灵集录》里,多处记载着灸法治疗痈疽等热证的实例。

近现代,随着灸法治疗疾病的广泛应用。艾灸治疗热证的临床实例也越来越多。黄迪君教授经常使用灸法治疗一些有明显热象的皮肤病,如用铺棉灸配合小艾炷灸治神经性皮炎,用艾条灸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较好[10]。杨继军等用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42例[11]。许文辉用温和灸治疗单纯性未溃疖肿136例,其中60%以上病例在灸治三次后疖肿消散。另外40%由于脓已初成,但均在多次治疗后痊愈[12]。李剑松等用灸法治疗痛风36例,与口服西药秋水仙碱24例对照,疗效优于对照组[13]。魏艳等用灯火灸治疗急性腮腺炎200例,98.5%的病例在三次或低于三次治疗后痊愈[14]。临床上还有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周秉真配合针刺大椎穴治疗痤疮,灸长强穴治疗痔疮[15];以隔姜灸治疗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16];灸足三里等穴治疗菌痢、急性阑尾炎[17]等都是艾灸治疗热证的例证。

5 小 结

“艾灸治疗热证”的机制在中医传统医学领域中早有相关记载,并且经过古今各位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了艾灸治疗热证的可行性。但艾灸治疗热证也并非百无禁忌,如《针灸问对》中云:“若身热恶寒,时见燥作,或面赤面黄,噫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噫痛,皆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患立至”。故在临床上,我们要怀着谨慎的态度辨证论治,灵活变通,切忌误用、滥用。适当地在热证中应用灸法,发挥灸法的最大疗效,以达到防病治疾的目的。

[1]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6.

[2]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64.

[3]王磊,李学斌,张莉.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1,21(9):567-569.

[4]唐照亮,宋小鸽.“‘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9.

[5]唐照亮,宋小鸽.艾灸抗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

[6]吴焕生.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30.

[7]杨华元.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0,10(10):17.

[8]王晓梅,穆敬平.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63.

[9]吕荣.艾熏治疗指(趾)头炎300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87,7(4):48.

[10]武平,黄迪君.灸法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39例[J].中国针灸,2003,23(3):142.

[11]杨继军,董进洲.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47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16(3):55.

[12]许文辉.温和灸疗疖肿136例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6):176.

[13]李剑松,郭粉莲.灸法治痛风—热证用灸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97.

[14]魏艳,王玉美.灯火灸法治疗急性腮腺炎200例[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1):86.

[15]周秉真.艾灸在热证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34.

[16]陈青青,林旭.论热证可灸[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3.

[17]武平,黄迪君.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J].甘肃中医,2009,22(3):20.

猜你喜欢
灸法艾灸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6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46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6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