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陈渊蜂业专业合作社)
巢蜜是货真价实的成熟蜜,与我国中蜂原始方式生产出的蜂蜜属同一类型。巢蜜因使用人工巢蜜盒让蜜蜂装入蜂蜜,蜂蜜成熟后封上蜡盖,显示更加美观和实用,备受消费者青睐,作为高级营养品和礼品相互传送。
在我国,由于条件限制,养蜂场基本是家庭式小规模的饲养方式,每户每场不过100~200群蜜蜂,这种饲养模式从上世纪中期至今没有多少改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从格局和经济效益来说,养蜂生产方式显得有些落伍,许多养蜂人辛苦一年,还不如进工厂打工赚钱多,养蜂人还会因天气或其他因素连年亏损。要想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必须对现有的养蜂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机械化运输,多养蜂,养好蜂,生产高价高质量的“巢蜜”。例如,新疆的梁朝友蜂场,近些年来每年饲养2500~3000群蜂,只有8人管理,其中3人是养蜂技术员,蜂场每年纯收入300万。笔者先后三次分不同阶段对蜂场跟踪采访,他专门生产巢蜜,既不吹嘘,也不虚张声势,产销两旺。笔者所成立的合作社因生产长白山原生态巢蜜,每kg价格在100元。那么,生产巢蜜到底有哪些关键技术呢?
巢蜜从蜜蜂筑巢到装蜜,最后用蜂蜡封上盖一般需一个多月。强群由于外勤蜂多,进蜜迅猛,可以提前完成,主要流蜜期之前,尽量使蜂群强壮。根据笔者实践观察和饲养经验总结,双王群比单王群复壮和上升速度快,一般双王群蜂数保持5万只蜂以上,当第一个继箱在完成巢蜜生产后,可以再放第二个装有新巢框的继箱,甚至放第三个继箱。而单王群由于蜂王产卵能力的限制往往比双王群减弱1/3,容易延误巢蜜的成熟封盖。
前些年,我国繁育出一批王浆高产意蜂,这些蜂群确实王浆产量很高,但采蜜能力不足。生产巢蜜的蜂场重心在采蜜和授粉,基本不取浆,而生产巢蜜的蜜源大多在北方地区,喀意杂交,或者黑蜂与意蜂杂交后代比较适应北方气候。品种改良非一时能够完成,蜂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改良,如果本身就是蜜型蜂可观察效果再决定。
巢蜜生产是不摇蜜的,强壮的蜂群和充足的饲料以及不生产蜂王浆,蜂群营养过剩后非常容易发生分蜂。如果生产群产生分蜂热,麻烦就大了,因为用于生产巢蜜的蜂群箱体较重不便于检查,所以在春季必须淘汰全部老蜂王,换上体格强壮的新蜂王。蜂群过于强壮的实行强制性人工分蜂,使原群群势消弱。春季一过,分蜂热自然停止,所有蜂群在新蜂王的高产卵条件下直线上升,保证了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换王是解决分蜂热的唯一办法。
我国南方各省春季油菜花期流蜜量大,蜂群发展特别迅猛,容易发生分蜂。油菜花期生产出的巢蜜很快会结晶,这时应多分蜂多备足饲料为日后巢蜜生产打下基础。
巢蜜从筑巢到成熟封盖大约需要一个多月,时间短促的花期无法完成,挑选有连续多个蜜源的场地很有必要。例如,黑龙江或吉林的椴树场地应配合山花场地,荆条花期先后可达一个月,如果在荆条开花前有洋槐、山花就更加完美;新疆天气稳定,把山花、瓜花、油葵连在一起生产巢蜜极佳;山区的中蜂,如果蜜源连续不间断也可大胆尝试生产巢蜜。花期短暂,流蜜不稳定的只能转场生产,蜜源场地好与坏是生产巢蜜成败的关键。
生产巢蜜的蜂群比较强壮,而且不摇蜜不取浆,减少了蜂群之间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另外,蜂蜜是最好的消毒剂,蜂巢内长期有充足的蜂蜜储存使病菌无法生存。在越冬和春繁前做好蜂群及蜂具的消毒工作,蜂群会少发病。然而,蜂螨并不会因生产巢蜜而减轻,在越冬期和春繁期应该彻底治螨,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治螨。由于生产巢蜜,箱体沉重,治螨药物以熏蒸类药物为佳,各蜂场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因时制宜使用,对蜂螨的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使巢蜜规格化,巢框的间距不宜宽,过宽后会使生产出来的巢蜜过厚,压挤后流淌出蜂蜜,无法盖上外盖,一般标准继箱放11框,这样生产出来的巢蜜平整无异状。有些蜂场在尝试性生产时巢蜜盒与老巢脾混合放在一起,往往蜜蜂多往老巢脾里装蜜,不愿往巢盒中装蜜。生产巢蜜的蜂群尽量避免取蜜,否则会使蜜蜂将巢蜜盒中的蜜挪出,封盖期延长,所以生产巢蜜不宜取蜜。有人提出,到底是取蜜的蜂蜜产量高还是生产巢蜜的产量高?根据新疆梁朝友蜂友反映,巢蜜的产量高于取蜜蜂群;吉林汪清张国君蜂友反馈,生产巢蜜的蜂群产量高于取蜜群。笔者倾向于这种看法,原因是每取一次蜜就严重干扰了蜜蜂的工作和情绪,但也有持反对意见。
资金周转慢是巢蜜生产的最大难题,也是蜂农最担心的事。摇蜜机取蜜,取出蜜后即可出售兑现,而巢蜜生产后必须销售后才能回笼资金,前后至于40多天,初次生产巢蜜担心销路不畅。根据笔者近几年观察和分析,质量好的巢蜜是畅销的,例如,梁朝友蜂场近三年来,每年生产70~100吨巢蜜,无积压。笔者合作社生产的也同样供不应求。
巢蜜生产要在全国推广非朝夕能实行,生产巢蜜只是挽回失去的蜂蜜市场的一项措施,实行机构化规模化生产成熟蜜是唯一的道路,巢蜜生产只不过是一首前奏曲,不过一问世,却非同凡响。目前初步估计巢蜜生产蜂场不少于500家,其中有1/3是饲养中华蜜蜂,新的饲养模式正悄然在国内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