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其花 李长春 刘小冬 马玉珍
(北京市密云县园林绿化局蜂业管理站,101500)
2012年6月7日~9日,在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的组织下,由各区县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带领蜂业管理人员、蜂农专业合作社代表和蜂农代表一行约60余人对北京市10个区县的养蜂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组先后深入到各区县观摩了授粉蜂场、授粉蜂繁育中心、商品蜂场、合作社及其生产车间的生产概况,并听取了工作人员的介绍。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启发了思路。
从2005年开始,密云县政府连续七年共投入资金1050余万元,用以扩大养蜂规模,扶持规模蜂场和重点合作社的发展。房山区政府2012年投入资金500余万用以扩大养蜂规模和扶持养蜂基地发展,并计划连续投入5年。怀柔区从2010年开始连续两年发放扶持资金共计300万元,用以扩大养蜂规模、蜂农培训和改善蜂农生活条件等。门头沟区区政府除了提供常规的扶持资金外,2012年还为蜂农购买了放蜂车3辆。其他区县政府也对养蜂业有不同程度的扶持。
近年来,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一方面积极争取各区县政府对地方养蜂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全市养蜂业的扶持力度。市蚕蜂管理站通过在各区县建立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成熟蜜生产基地,种蜂繁育基地,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等,培育了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发展势头好、助农增收增效好、发展前景好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大户。除此之外,还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包括对新发展的蜂群给予每群100元的政策补助;对蜜蜂授粉蜂群给予每群30元的政策补助;为蜂农统一购买蜂箱、蜂机具和蜂王等措施,极大提高了全市蜂农的养蜂生产积极性,为全市规模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养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市蚕蜂管理站的统一领导下,门头沟区、房山区、密云县、平谷区和怀柔区等相继成立了养蜂协会,并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的抱团发展模式。密云县园林绿化局还单独成立了专门的蜂业管理站,负责全县的蜂政管理、养蜂法规监督、养蜂科技推广等工作。门头沟区、昌平区等园林绿化局也成立了专门的果蜂科,分派专门人员管理养蜂生产。目前全市蜂业专业合作组织已达77个,社员5000余户。
密云县充分利用其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养蜂、狠抓有机成熟蜜基地建设和良种基地建设;顺义区重点开展授粉蜂繁育基地建设,发展蜜蜂和熊蜂授粉特色产业;房山区重点探索规模蜂场的产销联合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迈进;怀柔区政府沿路为养蜂农户搭建的“蜂彩小屋”,充分考虑了蜂农生活条件的艰辛,改变了蜂农常年风餐露宿的艰苦条件。
位于延庆县的北京莲花山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推出了独具特色的蜂蜜酒;昌平区金华林养蜂专业合作社推出了深房巢础;门头沟区绿纯金养蜂专业合作社推出了设计精美的蜂胶、蜂蜡和蜂花粉香皂,以及形式多样的巢蜜巢础、蜂胶采集器、采浆器具等,大大增加了合作社及养蜂农户的经济效益。
蜂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了扩大销售量、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开始走品牌化建设的道路,通过申请注册商标、质量认证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度。如密云县奥金达养蜂专业合作社和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等均取得了有机蜂蜜、有机蜂王浆认证,打造了自己的品牌。门头沟区绿纯金养蜂专业合作社还通过蜜蜂文化建设和宣传,提高了合作社形象,传承了品牌文化,达到了蜜蜂文化营销的目的。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密云县蜂群数量由2004年的3.2万群,发展到2010年底的8.3万群;房山区由1万多群发展到目前的3万群;门头沟区每年新发展蜂群5000群;平谷区4年来蜂群由2万多群发展到46600群;怀柔区年新发展6000~8000群。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区县,养蜂规模变化不明显,部分区县还出现了不增反减的趋势。
合作社要想得到长足发展,自主创新是根本。目的不纯,只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的合作社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门头沟区绿纯金养蜂专业合作社通过走自主创新、产研结合、科技兴业、示范推动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队伍建设上,合作社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放在首位,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引进蜜蜂学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技术力量越来越雄厚。在品种培育上,合作社从国内外引进多个蜜蜂品种,并分派专业人员负责选种、育种和良种推广,大大提高入社社员养蜂生产效益。在产品研发上,合作社注重不断创新突破,除了推出常规蜂产品外,还自主研发了蜂产品香皂、塑料采胶器,巢蜜盒等,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合作社凭借不断的创新和积极的宣传,其在蜂机具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合作社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
规模化养蜂使蜂农实现快速致富,而养蜂收入的提高必然激发蜂农扩大养蜂规模的积极性。密云王全生、胡瑞田、郭英利和刘云忠等蜂场,养蜂规模都在200~300群左右,他们通过生产有机成熟蜜,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成功探索了定地养蜂也能实现发财致富的新路子。这些蜂农尝到甜头后,均表示要继续扩大养蜂规模,带动周边蜂场的发展,打造地区蜂产品品牌。相比之下,那些规模较小的蜂场(50群以下)和新发展的养蜂户,由于没有足够经验和养蜂技术,导致养蜂产量低,收效差,积极性不高,中途弃养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从2012年开始,密云县园林绿化局蜂业管理站除了继续资助新养蜂户外,还将重点扶持规模蜂场的发展。
位于北京香山的北京中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北京植物园,成功打造了“游植物园+参观蜜蜂博物馆+体验养蜂生产”的文化营销模式,极大提高了蜂产品销售收入。门头沟区绿纯金养蜂专业合作社也推出了“游妙峰山+参观蜜蜂科普馆+体验养蜂生产”的营销模式,也较成功地拓宽了市场。密云县黄峪口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凭借密云水库和黑龙潭等旅游区,成功打造了中华蜜蜂谷,并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蜜蜂蜂蜜,每年还定期举办割蜜节等,大大增加了合作社知名度。还有很多处于景区周边和主要干道的定地蜂场,也通过免费参观蜂场活动等达到营销的目的。
密云县虽然是北京市第一养蜂大县,在养蜂规模、合作社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曾受到同行的好评,但是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也感悟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加大管理力度,继续引导和推动我县蜂产业做大做强。
在全县成立养蜂协会,以“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供销的一条龙服务。
协会的工作:
一是开展科技活动,普及蜂业科技知识、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合作;
二是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法规、规划;
三是加强国际蜂业信息交流,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四是组织蜂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蜂业技术水平;
五是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要求、意见和建议,维护我县蜂农、合作社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六是推进蜂业产业化建设,开展养蜂基地、优质蜂产品基地、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原生态蜂产品基地等建设;
七是大力推行养蜂扶贫、蜜蜂授粉工作;
八是指导生产,协调产、供、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协助协调本行业进口出口贸易的有关工作等。
合作社的工作包括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和蜂农培训会;帮助养蜂户解决了养蜂技术低、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为蜂农提供“六个统一”服务:统一提供优质蜂种、统一提供蜂具、对蜂群统一检疫、对季节性蜂病统一购药、统一发放资料、对原料统一验收。
为了充分发挥我县的生态优势,打造我县特色蜂产品品牌,实现蜂产品的精品战略,“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在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有机成熟蜜基地的建设:一是开展培训,转变蜂农观念。重点是对乡镇林业站的蜂业管理人员、合作社和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发放有机成熟蜜生产资料和书籍,促使蜂农掌握成熟蜜的生产技术;二是加强有机成熟蜜的生产过程监督,并严格执行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三是要抓好有机蜂产品认证工作,拿不到国内的有机蜂产品认证,我们可以争取获得美国及欧盟的认证,为我县蜂产品品牌化取得信任状;四是按美国及欧盟等的有关规定,保证生产基地、蜂群管理都不能受到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污染,生产、包装、贮存、运输中也不能受到任何污染,蜜蜂品种、蜜源植物品种均不能经基因工程改造,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要有详细的记录,有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快密云蜂种的改良步伐,促进蜂产品增产、蜂农增收,我县将以蜜蜂良种基地建设为抓手,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技术扶持、种王补贴和技术人员包抓工作机制等,引导蜂农扩大良种养殖规模。
一是计划引进大量良种蜂王,通过严格的地理隔离和人工授精方式进行良种选育并推广,以解决我县及周边地区种蜂王数量紧缺和种性退化问题;
二是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专业的种源中心,实行育种和生产相分离的发展模式,蜂农不需要自己选育蜂王,蜂王由专门的繁育中心提供,蜂农只需支付育种中心一定的培育成本。
在国外,养蜂场和蜜蜂馆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我们将借鉴国外“庭院蜂场”的建设经验,把密云生态旅游业与养蜂产业紧密结合,一方面能达到文化营销、宣传密云有机蜂产品品牌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一是在旅游区和重要交通要道旁,改造现有蜂场,建设与生态密云自然风貌相协调的“蜂彩小屋”。通过构思精妙的蜂箱,韵味独特的蜂文化体验模式等,建立蜜蜂养殖体验基地;
二是建设和提升现有蜜蜂科普馆,将“蜜蜂大世界”、“中华蜜蜂科普展馆”的展厅建设与养殖基地建设完美结合起来,打造北京蜂业旅游明星品牌;
三是结合沟域经济发展之际,筹建蜜蜂文化产业园。在“蜜蜂大世界”、“中华蜜蜂谷”等蜜蜂主题公园内,引入和销售与蜜蜂文化相关的文化制品,筹建蜂疗保健园和蜂产品展览园等。
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园林绿化局蚕蜂管理站的带领下,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各级政府和市蚕业蜂业管理站的政策支持,重点打造密云有机成熟蜜品牌、加强蜜蜂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中华蜜蜂养殖基地建设、蜜蜂授粉基地建设、蜂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养蜂场和加工车间建设等,争取把密云蜂产业做出特色、做大规模、做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