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2年4月28日在郑州召开七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了玉米、水稻、大豆、棉花、花生、西瓜6种农作物共51个新品种。本刊自2012年第9期起陆续刊登。
品种名称:新稻22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镇稻99×01D41LB88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9.5天,较对照豫粳6号晚熟1.7天。株型紧凑,株高98.2cm;剑叶短挺,叶色稍深,成熟落黄好;每667m2基本苗6.6万株,最高分蘖28.5万株,有效穗20.9万头;穗长16.3cm,平均每穗总粒数122.6粒,实粒数104.8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6.7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叶瘟(0级),感穗颈瘟(3级),抗纹枯病(R),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均表现中抗(3级),PX079均表现抗病(1级),对 KS-6-6表现中感(5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4.8%,精米率 76.7%,整精米率73.2%,垩白粒率3%,垩白度0.3%,直链淀粉15.2%,胶稠度55mm,粒长5.2mm,粒型长宽比1.8,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68.9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9.3%,达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0位;2010年续试,13点汇总,13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0.3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7.1%,达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30.8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0%,居6个参试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五粳04136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2
选育单位:新乡市新粮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粳6号×镇稻88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2.2天。株型紧凑,株高98.7cm;剑叶挺直,成熟落黄好;每667m2基本苗6.6万株,最高分蘖27.3万株,有效穗20.5万头;穗长17.1cm,平均每穗总粒数134.1粒,实粒数112.5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6.0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叶瘟(0级),感穗颈瘟(3级),抗纹枯病(R),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PX079均表现中抗(3级),对KS-6-6表现中感(5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84.8%,精 米 率 76.5%,整 精 米 率72.8%,垩白粒率16%,垩白度1.0%,直链淀粉16.0%,胶稠度78mm,粒长5.1mm,粒型长宽比1.9,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7.5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2.9%,达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5位;2010年续试,13点汇总,12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59.1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4.8%,达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5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43.4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5%,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艺稻0618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3
选育单位:辉县市豫北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郑粳81754×豫粳6号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9.9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1天。株型紧凑,株高112.3cm,剑叶挺直;每667m2基本苗6.6万株,最高分蘖28.7万株,有效穗20.7万头;穗长16.4cm,平均每穗总粒数112.9粒,实粒数103.3粒,结实率91.5%,千粒重26.9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叶瘟(0级),感穗颈瘟(3级),抗纹枯病(R),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PX079均表现中抗(3级),对KS-6-6表现中感(5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5.5%,精米率 77.1%,整精米率73.8%,垩白粒率23%,垩白度1.2%,直链淀粉16.5%,胶稠度58mm,粒长5.0mm,粒型长宽比1.7,透明度2级,碱消值6.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4点汇总,13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5.1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5%,达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9位;2010年续试,13点汇总,13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53.3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3.6%,达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35.3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8%,居5个试验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玉稻518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4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品种来源:新稻03518诱变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8.1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0.3天。株型较紧凑,株高103.9cm;茎秆粗壮,剑叶短、宽、挺,叶色稍深;每667m2基本苗6.2万株,最高分蘖25.3万株,有效穗19.5万头;穗长16.8cm,平均每穗总粒数138.4粒,实粒数116.7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7.8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对叶瘟代表菌株的6个小种ZB15、ZC15、ZD1和ZF1表现为抗病(0级),对ZE1和ZG1表现为感病(4级),高感穗颈瘟(4级);感纹枯病(S);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PX079均表现中抗(3级),对KS-6-6表现为中感(5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4.7%,精米率 74.5%,整精米率72.4%,垩白粒率18%,垩白度1.4%,直链淀粉16.5%,胶稠度68mm,粒长4.8mm,粒型长宽比1.7,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4点汇总,14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94.5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4.2%,达极显著,居14个试验品种第3位;2010年续试,13点汇总,13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1.6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9.4%,达极显著,居15个试验品种第1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38.4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8.5%,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沿黄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新丰6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5
选育单位: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粳6号×秋丰
特征特性: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5.4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2.4天。株型紧凑,株高106.9cm;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每667m2基本苗6.6万株,最高分蘖24.9万株,有效穗20.3万头;穗长24.6cm,平均每穗总粒数182粒,实粒数156.4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9.7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叶瘟(0级),感穗颈瘟(3级),感纹枯病(S),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JS-49-6表现中抗(3级),对PX079、KS-6-6表现抗(1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84.9%,精 米 率 74.1%,整 精 米 率71.6%,垩白粒率20%,垩白度2.0%,直链淀粉17%,胶稠度77mm,粒长5.0mm,粒型长宽比1.8,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2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4点汇总,12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57.2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7.1%,达极显著,居14个试验品种第11位;2010年续试,13点汇总,13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52.2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3.4%,达极显著,居15个试验品种第2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42.4kg,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2%,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6优53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6
选育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586S×信粳5003
特征特性:属两系杂交粳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67.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9.8天,比9优418晚熟1.1天。株型紧凑,株高120.7cm,茎秆粗壮;每667m2基本苗6.2万株,最高分蘖26.1万株,有效穗17.8万头;穗长23.8cm,平均每穗总粒数183.6粒,实粒数124.8粒,结实率69.5%,千粒重26.5g。
抗病鉴定:2010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对稻瘟代表菌株的6个小种ZB15、ZC15、ZD1、ZF1、ZE1和ZG1表现为抗病(0级),抗穗颈瘟(1级);中抗纹枯病(MR);中抗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PX079(3级),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KS-6-6表现中感(5级),JS-49-6(7级)表现感。
品质分析:2009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1.4%,精米率 70.8%,整精米率57.6%,粒长7.0mm,粒型长宽比3.2,垩白粒率43%,垩白度7.3%,胶稠度81mm,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直链淀粉14.6%;2010年测试:出糙率79.2%,精米率69.2%,整精米率53.8%,粒长6.0mm,粒型长宽比2.4,垩白粒率58%,垩白度8.1%,胶稠度72mm,透明度2级,碱消值4.0级,直链淀粉20.3%,
产量表现:2008年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2点汇总,11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8.4kg,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9.4%,达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4位;2009年续试,14点汇总,11点增产3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5.9kg,较对照9优418增产7.1%,达极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7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26.3kg,比对照9优418增产4.2%;南部稻区4个点每667m2平均产稻谷610.2kg,比对照9优418增产5.1%。
适宜地区: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D优2035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7
选育单位: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D62A×信恢2035
特征特性:属中籼迟熟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Ⅱ优838晚熟2.7天。株型紧凑,株高131.3cm;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叶片短而上举,后期转色好;大田基本苗7.6万株,最高分蘖25.0万株,有效穗16.6万头;穗长26.5cm,平均每穗总粒数178.4粒,实粒数147.6粒,结实率83%,千粒重30.4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和KS-6-6和JS49-6表现感(5级),对PX079表现中抗(3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81.3%,精 米 率 71.9%,整 精 米 率54.5%,垩白粒率30%,垩白度3.6%,直链淀粉18.0%,胶稠度52mm,粒长6.8mm,粒型长宽比3.0,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7.4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8%,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8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64.7kg,较对照II优838增产3.3%,不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15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600.9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居9个参试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蜀优稻166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8
选育单位:四川省蜀玉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Ⅱ-32A×蜀恢166
特征特性:属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9.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0.6天。株高128.0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色淡绿,叶片宽大斜披;大田基本苗7.4万株,最高分蘖23.4万株,有效穗15.3万头;穗长24.6cm,平均每穗总粒数182粒,实粒数156.4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9.7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和KS-6-6表现感(5级),对JS49-6和PX079表现中抗(3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79.5%,精 米 率 71.3%,整 精 米 率67.3%,粒长6.5mm,粒型长宽比2.8,垩白粒率45%,垩白度4.5%,透明度1级,胶稠度48mm,碱消值6.0级,直链淀粉23.9%。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9.4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3.95%,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0.0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1%,达极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615.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3%,居9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中南优1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9
选育单位:江苏中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南1A×中莲恢510
特征特性:属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9.3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0.5天。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株高125.2cm,叶片上举,穗大粒多;大田基本苗7.8万株,最高分蘖22.4万株,有效穗15.7万头;穗长22.6cm,平均每穗总粒数201.15粒,实粒数160.9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8.9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表现感(5级),对JS49-6和KS-6-6表现中抗(3级),对PX079表现抗(1级)。
品质分析:2009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0.4%,精米率 72.2%,整精米率60.6%,粒长6.9mm,粒型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5.3%,胶稠度40mm,透明度2级,碱消值5.0级,直链淀粉21.8%;2011年检测:出糙率79.0%,精米率68.5%,整精米率63.1%,粒长7.1mm,粒型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2.3%,胶稠度50mm,透明度1级,碱消值4.0级,直链淀粉22.4%,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2.4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4.5%,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68.3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3.9%,不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12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97.1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居9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冈优5330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10
选育单位: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冈46A×信恢5330
特征特性:属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0.2天。株型紧凑,株高135cm;剑叶较长直立上举;茎叶夹角小,颖尖紫色,无芒;大田基本苗7.0万株,最高分蘖21.6万株,有效穗14.8万头;穗长25.6cm,平均每穗总粒数199.6粒,实粒数169.5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9.7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对叶瘟ZD1表现为感(5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和KS-6-6表现感(5级),对JS49-6和PX079表现中抗(3级)。
品质分析:2010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80.4%,精 米 率 70.6%,整 精 米 率59.7%,粒长5.9mm,粒型长宽比2.3,垩白粒率74%,垩白度10.4%,透明度2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19.2%。2011年检测:出糙率80.6%,精米率71.6%,整精米率67.4%,粒长6.1mm,粒型长宽比2.2,垩白粒率55%,垩白度5.5%,胶稠度48mm,透明度1级,碱消值6.0级,直链淀粉19.8%。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91.1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03%,达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0.0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2%,达极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615.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5%,居9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高水肥地种植。
品种名称:冈优1222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11
选育单位:信阳穗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荣恢1222
特征特性:属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2.3天,比对照Ⅱ优838晚熟2.5天。株高138.2cm,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片直立;大田基本苗7.0万株,最高分蘖21.1万株,有效穗14.4万头;穗长26.1cm,平均每穗总粒数202.0粒,实粒数160.5粒,结实率79.6%,千粒重30.2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和KS-6-6和PX079表现感(5级),对JS49-6表现中抗(3级)。
品质分析: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79.7%,精 米 率 70.1%,整 精 米 率63.1%,粒长6.2mm,粒型长宽比2.2,垩白粒率61%,垩白度5.5%,胶稠度30mm,透明度1级,碱消值4.0级,直链淀粉24.2%。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4.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98%,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9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5.3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5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607.6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居9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高水肥地种植。
品种名称:紫金稻8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12
选育单位: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83S×紫66
特征特性:属两系中籼杂交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4.7天,比对照Ⅱ优838晚熟3天。株型紧凑,株高132.7cm;剑叶挺直,叶色浓绿,后期转色好;大田基本苗7.0万株,最高分蘖25.0万株,有效穗16.1万头;穗长25.1cm,平均每穗总粒数199.6粒,实粒数149.8粒,结实率75%,千粒重30.8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对JS49-6、PX079和浙173表现中抗(3级),对KS-6-6表现感(5级)。
品质分析:2010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 81.2%,精米率 72.6%,整精米率60.8%,粒长7.5mm,粒型长宽比3.4,垩白粒率20%,垩白度2.0%,胶稠度82mm,透明度1级,碱消值5.2级,直链淀粉15.0%,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2011年检测:出糙率77.8%,精米率68.9%,整精米率58.2%,粒长7.2mm,粒型长宽比3.1,垩白粒率19%,垩白度1.9%,胶稠度87mm,透明度1级,碱消值5.2级,直链淀粉15.0%,米质达国家优质稻米3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6点增产3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69.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1%,不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12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69.3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4.1%,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10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94.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居9个参试品种第7位。
适宜地区:河南南部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冈优808
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13
选育单位:绵阳市奎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冈46A×奎恢808
特征特性:属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2.8天,比对照Ⅱ优838晚熟1.4天。株高139.6cm,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淡绿,叶片宽大上举;大田基本苗7.1万株,最高分蘖21.8万株,有效穗14.6万穗;穗长25.6cm,平均每穗总粒数 207.3 粒,实粒数 165.6 粒,结实率 80.3%,千粒重30.4g。
抗病鉴定:2011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0级),中抗穗颈瘟(2级),抗纹枯病(R),对水稻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和KS-6-6和PX079表现感(5级),对JS49-6表现中抗(3级)。
品质分析:2010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 汉)检 测:出 糙率 81.7%,精 米 率 72.3%,整 精 米 率66.7%,粒长6.2mm,粒型长宽比2.4,垩白粒率61%,垩白度7.9%,胶稠度35mm,透明度1级,碱消值4.0级,直链淀粉21.6%;2011年检测:出糙率80.0%,精米率71.5%,整精米率65.8%,粒长6.2mm,粒型长宽比2.2,垩白粒率72%,垩白度8.6%,胶稠度30mm,透明度1级,碱消值4.0级,直链淀粉23.5%。
产量表现:2009年省籼稻品种区域试验,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70.0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2.25%,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11位;2010年续试,9点汇总,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580.6kg,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2%,达极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6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稻谷609.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3%,居9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豫南稻区高水肥地种植。
品种名称:国欣棉10号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1
选育单位: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品种来源:304-2×4H116转基因生物名称:国欣棉10号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4天。植株塔型、松散,株高107.5cm,果枝上举;叶片掌状,中等大小,叶色深绿,后期叶功能好;茎杆粗壮,茸毛较多;结铃性强,铃卵圆形偏大;吐絮畅,集中,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抗病性较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5节,单株果枝数14.7台,单株结铃数23.7个,铃重6.9g,籽指11.0g,衣分42.1%,霜前花率91.6%。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8年枯萎病指1.9,黄萎病指27.7,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09年枯萎病指6.3,黄萎病指26.0,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2314,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8-2009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5~30.3mm,断裂比强度30.05~30.14cN/tex,马克隆值4.93~4.58,整 齐 度 指 数 85.08% ~85.45%,伸 长 率 6.38% ~5.33%,反射率73.93%~78.05%,黄度6.95~8.00,纺纱均匀性指数143.75~149.25。
产量表现:2008年省杂交春棉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37.3kg、99.8kg、92.5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10.7%、7.0%、4.6%,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4组12个参试品种第6、7、8位;2009年续试,8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51.0kg、102.8kg、93.2kg,分 别 比 对 照 豫 杂 35 增 产12.5%、8.9%、4.6%,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1组14个参试品种第6、7、9位。2010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3.59kg、88.62kg和82.03kg,比对照豫杂35增产8.01%、10.63%和9.84%,均居杂交2组7个参试品种第5位;2011年续试,9点汇总,皮棉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193.84kg、79.69kg和72.25kg,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5.74%、3.09%和2.94%,均居杂交1组7个参试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中棉所86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58A×(J26×中棉所41)转基因生物名称:中杂5号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4天。植株塔型、松散,株高106.7cm,主茎粗壮坚硬,抗倒伏,茎秆茸毛少;叶片掌状,中等大小,叶色绿色;铃卵圆形,中等偏大;吐絮畅,集中,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果枝数13.9台,单株结铃数22.3个,单铃重7.0g,衣分39.5%,子指11.7g,霜前花率89.7%。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9年枯萎病指14.2,黄萎病指25.1,耐枯萎耐黄萎病;2010年枯萎病指12.2,黄萎病指22.8,耐枯萎耐黄萎病。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1889,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9-2010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9~29.7mm,断裂比强度29.13~28.9cN/tex,马克隆值5.03~5.1,整齐度指数85.35%~84.3%,伸长率5.48%~4.9%,反射率78.13%~78.7%,黄度8.05~7.6,纺纱均匀性指数141.5~134.0。
产量表现:2009年省杂交春棉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55.4kg、104.7kg、98.1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12.6%、10.1%、7.9%,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4组14个参试品种第4、7、7位;2010年续试,7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42.4kg、89.7kg、77.7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 19.8%、18.1%、14.7%,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2组13个参试品种第1、5、7位。
2011年省生产试验,8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2.34kg、85.37kg和77.03kg,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5.83%、10.43%和9.75%,居杂交2组7个参试品种第1、1、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科林杂6号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3
选育单位: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K44-66×新植59-184转基因生物名称:GKz46(科林杂6号)
特征特性:单价转抗虫基因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5天。植株塔型,较松散,株高104.1cm,茎秆茸毛多;叶片掌状,中等大小,叶色深绿,后期叶功能好;结铃性强,铃圆形,中等大小;吐絮畅,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果枝数14.7个,单株结铃23.2个,铃重6.6g,衣分43.4%,籽指10.8g,霜前花率94.4%。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8年枯萎病指2.2,黄萎病指27.0,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09年枯萎病指3.7,黄萎病指20.3,高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1484,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8-2009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04~29.9mm,断裂比强度30.63~29.18cN/tex,马克隆值5.11~4.7,伸长率6.60%~6.1%,反射率74.4%~77.40%,黄度6.75~8.25,整齐度指数85.83%~85.25%,纺纱均匀性指数150.50~143.5。
产量表现:2008年省杂交春棉品种区域试验,7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29.2kg、98.9kg、94.2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13.2%、12.3%、11.7%,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3组12个参试品种3、3、2位;2009年续试,8点汇总,皮棉8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48.7kg、104.2kg、95.6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11.5%、11.6%、8.8%,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2组14个参试品种第5、3、8位。
2010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皮棉7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1.6kg、87.1kg和81.8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7.0%、8.7%和9.6%,均居杂交春棉2组7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1年续试,9点汇总,皮棉8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06.4kg、84.3kg和75.8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2.6%、9.1%和8.0%,均居杂交春棉1组7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豫068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4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R613×中棉41转基因生物名称:sGK47(4N2704)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常规春棉品种,生育期120天。植株塔型,稍松散,株高110.5cm;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结铃性强,铃卵圆形,中等大小;吐絮畅,易采摘,纤维色泽洁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果枝数13.8台,单株结铃数19.1个,铃重6.5g,籽指11.0g,衣分40.6%,霜前花率95.1%。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9年枯萎病指2.9,黄萎病指29.1,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10年枯萎病指6.2,黄萎病指26.8,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1368,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9-2010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10~29.30mm,断裂比强度29.8~29.81cN/tex,马克隆值5.10~5.27,整齐度指数85.80%~85.93%,伸长率7.0%~5.66%,反射率76.3%~77.94%,黄度8.30~7.87,纺纱均匀性指数141.0~141.86。
产量表现:2009年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1点平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50.0kg、107.1kg、103.1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6.4%、8.1%、9.7%,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4组14个参试品种第3、2、2位;2010年续试,8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 为 234.4kg、93.7kg、88.5kg,比 对 照 鲁 棉 研 28 增 产5.8%、6.4%、9.1%,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1组10个参试品种第5、5、3位。
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03.9kg、86.5kg和82.3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4.4%、5.8%和8.7%,分居春棉1组8个参试品种第6、5和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南农15号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5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27009(徐州146选系)×S9916(D-14系选转基因生物名称:南农15号
特征特性:双价转抗虫基因常规春棉品种,生育期123天。植株塔型,较松散,株高111.3cm;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茎叶绒毛较少;结铃性较强,结铃集中,铃卵圆形有尖,偏大;吐絮畅,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果枝数14.1个,单株结铃数19.0个,铃重7.0g,衣分41.2%,籽指11.1g,霜前花率92.6%。
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8年枯萎病指5.2,黄萎病指22.1,抗枯萎耐黄萎病;2009年枯萎病指10.3,黄萎病指21.4,耐枯萎耐黄萎病。
抗虫鉴定:2010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94%,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8-2009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4~29.7mm,断裂比强度27.63~28.5cN/tex,马克隆值5.21~5.1,整齐度指数85.57%~85.1%,伸长率6.38%~5.6%%,反射率73.28%~78.2%,黄度7.28~8.1,纺纱均匀性指数135.0~136.0。
产量表现:2008年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皮棉8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44.6kg、100kg、93.2kg,比 对 照 鲁 棉 研 21 增 产 21.3%、16.1%、13.1%,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均居春棉2组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9年续试,7点汇总,皮棉5点增产2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30.5kg、95.3kg、87.9kg,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4%、4.8%、2.2%,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春棉1组12个参试品种中第8、7、10位。
2010年省生产试验,8点汇总,皮棉7点增产1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26.8kg、90.8kg、83.7kg,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3.7%、13.6%和14.9%,均居春棉1组7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豫早棉9110
审定编号:豫审棉2012006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1335×中825转基因生物名称:GK81(豫早棉9110)
特征特性:双价转基因抗虫常规夏棉品种,生育期106天。植株塔型,平均株高88.6cm,茎秆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浓绿;结铃性好,铃卵圆形;吐絮畅,易采摘,纤维色泽洁白。平均第一果枝节位5.2节,单株果枝数11.0台,单株结铃10.8个,单 铃 重 4.8g,籽 指 8.9,衣 分 39.8%,霜 前 花 率87.5%。抗病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
抗病鉴定:2009年枯萎病指3.4,黄萎病指34.4,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10年枯萎病指1.0,黄萎病指34.9,高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虫鉴定:2011年经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抗虫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681,高抗棉铃虫。
品质分析:2009-2010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30.47mm,断裂比强度29.7~30.36cN/tex,马克隆值4.4~4.38,整齐度指数85.2%~83.88%,伸长率5.5%~4.92%,反射率77.5%~79.32%,黄度8.0~7.18,纺纱均匀性指数147.3~145.17。
产量表现:2009年省常规夏棉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皮棉6点增产2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197.2kg、80.4kg和76.2kg,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3.1%、5.3%、4.4%,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9个参试品种第2、4、4位;2010年续试,8点汇总,皮棉5点增产3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161.9kg、63.3kg、50.2kg,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1.3%、5.1%、6.7%,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分居7个参试品种第3、4、3位。
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皮棉6点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188.4kg、74.1kg和56.6kg,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9%、6.4%、-0.5%,分居4个参试品种第2、2、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作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品种名称:少籽富抗二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1
选育单位: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QL-5×YQD-16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8天,果实发育期28天。幼苗健壮,植株长势稳健,分枝性中等;叶片中大,掌状裂叶,缺刻中等;第一雌花着生节位7~9节,雌花间隔6节,坐瓜整齐度好;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42,翠绿色果皮上覆细网纹,果型端正,外观漂亮;果皮厚度1.0cm,皮硬韧;果肉大红、沙瓤,汁多味甜;平均单瓜重8~10kg;种子卵圆形,大粒浅褐色麻籽,千粒重88g。
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40);轻抗枯萎病(病株率65.12%)。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67%,边糖9.88%。
产量表现:2009年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5点汇总3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89.8kg,比对照豫星增产5.8%,增产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0年续试,7点汇总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3176.6kg,比对照豫星增产21.1%,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97.1kg,比对照豫星增产5.1%,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鄢大宝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2
选育单位:许昌市瓜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M06-2×M113
特征特性: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97天,果实发育期29天。苗期生长势旺盛,坐果较易,分枝性强;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7~9节,雌花间隔5~6节;果实椭圆形,果型指数1.6,果皮青色,平均单瓜重7~9㎏,果皮厚1.2㎝,果皮硬;果肉红色,肉质均匀,质地脆沙;种子卵圆形,褐色,千粒重65g。
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06);感枯萎病(病株率95.45%)。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53%,边糖9.38%。
产量表现:2009年省早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5点汇总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2846.0kg,比对照豫星增产8.9%,增产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0年续试,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762.1kg,比对照豫星增产5.3%,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99.2kg,比
对照豫星增产5.1%,居3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开抗3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3
选育单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开封86号×开封169号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4天,果实发育期32天。植株长势稳健,分枝性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8节,雌花间隔7节;果型椭圆,果型指数1.3,果皮灰绿色覆隐锯齿条带,平均单瓜重6kg,皮厚1.2cm;果肉红色,质脆多汁;种子卵形,麻褐色,千粒重52g。
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06);轻抗枯萎病(病株率55.36%)。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6%,边糖8.8%。
产量表现:2009年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4点汇总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3788.8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26.1%,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0年续试,6汇总4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851.6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0.3%,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56.3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5.5%,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圣达尔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4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HY-16×AT-18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8天,果实发育期33天。植株生长健壮,叶片肥大,植株分枝性中等偏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6~7节,雌花间隔7节;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56,果皮黑色,果面光滑,皮厚1.3cm,果皮硬,平均单瓜重6.2kg;果肉红,肉质脆沙,无空心;种子卵圆形,褐色,千粒重94.7g。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11);感枯萎病(病株率86.27%)。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83%,边糖9.83%。
产量表现:2009年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4点汇总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3400.8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3.2%,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0年续试,6点汇总4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93.8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4.2%,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197.6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0.4%,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先锋八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5
选育单位:河南省西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062×29-12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5天,果实发育期31天。生长势强,坐果较易,分枝性强;叶色深绿,叶形呈掌状深裂,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8~10节,雌花间隔6~7节;果实椭圆,果型指数1.38,果皮翠绿具墨绿色条带色,单瓜重7~8kg,果皮厚1.2cm;果肉红色,质脆多汁;种子卵圆形,黑褐色,千粒重110g。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3.57);中抗枯萎病(病株率45.8%)。
品质分析: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2%,边糖8.7%。
产量表现:2009年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4点汇总3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219.9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7.2%,增产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0年续试,6点汇总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2885.9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1.6%,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47.4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5.2%,居6个参试品种第4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卡其5号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6
选育单位:河北神禾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4810-6-21×Z69-7-33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07天,果实发育期33天。生长势强,坐果较易,分枝性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6~9节,雌花间隔5~7节;果实椭圆,果型指数1.3,果皮黑色,单瓜重6~8kg,果皮厚1.4cm,果皮硬,耐贮运;果肉红色,质脆多汁,无空心;种子卵圆形,麻褐色,千粒重95g。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34);中抗枯萎病(病株率30.00%)。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0.7%,边糖9.4%。
产量表现:2009年省中晚熟西瓜品种区域试验,4点汇总3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292.3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9.6%,增产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0年续试,6点汇总4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627.1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1.6%,增产不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8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7点汇总6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137.4kg,比对照庆发8号增产8.3%,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
品种名称:翠蜜花霸
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12007
选育单位:叶翠枝 王景行 肖婷 娄威
品种来源:四倍体优系416×抗系328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无籽品种,全生育期105天,果实发育33天。植株生长势强,易坐果;叶形呈掌状裂,叶色深绿,缺刻中;第一雌花着生节位7~9节,雌花间隔5~8节;果实圆球形,果型指数1.06,果皮绿色具墨绿色条带,表面光滑,外形美观,皮厚1.4cm;单瓜重6~8kg;果肉红色,质脆多汁,口感风味好;种子卵圆形,褐色,千粒重60g。抗病鉴定: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对苗期土壤接种枯萎病和苗期接种病毒病鉴定:感病毒病(病情级数2.39);感枯萎病(病株率93.33%)。
品质分析:2010年农业部果品及苗本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检测:中心糖11.25%,边糖9.5%。
产量表现:2009年省无籽西瓜品种区域试验,5点汇总4增1减,每667m2平均产量3020.8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4.8%,增产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0年续试,7点汇总5增2减,每667m2平均产量2572.3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5.2%,增产极显著,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2011年省生产试验,6点汇总3增3减,每667m2平均产量3348.8kg,比对照黑蜜5号增产5.2%,居2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河南省各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