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囤玉06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2-08-15 00:42吴秀琴
种业导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郑单斑病间苗

吴秀琴

(周口市种子管理站,河南 周口 466000)

玉米新品种囤玉061是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利用J1812作母本、980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12006。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5~99d。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0片左右,株高257~286cm,穗位高106~116cm;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成株上部叶片上冲,下部叶片平展;雄穗分枝中等,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穗圆锥型,穗长16.6~17.4cm,穗粗5.0~5.2cm,穗行数12~16行,行粒数34.5~34.7粒;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00.3~352.9g,出籽率86.9%~87.8%。

1.2 抗病性状

2009年经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抗病虫接种 鉴 定:感 茎 腐 病 (39.23%), 高 抗 矮 花 叶 病(0.0%),感瘤黑粉病(13.52%),高抗大斑病(1级),抗小斑病(3级),中抗弯孢菌叶斑病(5级),高抗玉米螟(1级)。2011年经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抗病虫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21.7%),高感矮花叶病(100%),感瘤黑粉病(15%),高抗小斑病(1级),抗大斑病(3级),抗弯孢菌叶斑病(3级),感玉米螟(7级)。

1.3 品质

2009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淀粉73.39%,粗脂肪4.47%,粗蛋白质10.63%,赖氨酸0.348%,容重718g/L。

2010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淀粉72.28%,粗脂肪3.73%,粗蛋白质11.30%,赖氨酸0.286%,容重735g/L。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表现

2009年河南省区试试验(4000株/亩一组),11点汇总,10点增产1点减产,每667m2平均产量606.4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1%,差异极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0年续试,12点汇总,12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588.6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5%,差异极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7位。

2.2 生产试验表现

2010年河南省生产试验(4000株/亩组),11点汇总,11点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578.0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8%,居9个参试品种第4位。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精细整地

玉米属高秆作物,根系发达,需肥水较多,要获得高产就需要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因此,玉米地要早犁早耙,多犁多耙,做到土质松软,细碎平整。

3.2 科学选种

精选种子,把胚坏、有虫眼、瘪小的种子除去,留籽粒饱满的做种,并于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晒2~3d,提高种子发芽率。

3.3 施足底肥

玉米株高叶大,需肥较多,因此,增施肥料对提高产量有很大的效果。要提高玉米产量必须施足底肥。一般每667m2施农家肥1500kg、复合肥40kg。

3.4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麦垄套种宜在麦收前7~10d播种,夏直播宜在6月上旬,每667m2种植4000株左右。

3.5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

3.5.1 田间管理 出苗后进行查苗补缺,缺苗的应在3~4叶时,在阴雨或傍晚带土移栽,栽后浇水,覆土保墒,成活后追高效化肥,保苗生长,提高大田整齐度。

为了避免早间苗造成缺苗或晚间苗形成老苗、弱苗,可分次间苗,第一次在3~4叶时间去过多过密的幼苗,第二次在4~5叶时间苗,结合定苗进行,去弱留强,每穴留一株。

3.5.2 中耕除草、追施苗肥 苗期可中耕两次,一般在间苗后3~4叶时进行第一次浅中耕,4~5叶定苗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m2施尿素15kg。5~7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一次小培土,在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每667m2施尿素20kg,中耕时大培土。

3.5.3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粘虫、玉米螟等,防治地老虎可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比例为1︰50),撒于玉米地中诱杀幼虫;防治粘虫每667m2可用甲敌粉2.5kg加细土15kg制成毒土,撒施玉米心叶内;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每667m2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500g,加细土30~40kg拌匀制成毒土撒入心叶内。病害主要是大小斑病、灰斑病,大小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一周喷一次,连续喷2~3次;灰斑病可用爱苗防治2~3次。

3.6 适时收获

玉米授粉后40~50d灌浆已经完满,茎叶和苞叶青黄变松,籽粒变硬,表现出品种固有色泽,已达到完全成熟期,在这个时候应借晴天及时收获,以防霉烂造成损失。

[1] 薛军胜,王少杰,宁国安.夏玉米褐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12(05):24.

[2] 李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及应对措施[J].种业导刊,2012(05):25.

猜你喜欢
郑单斑病间苗
不同地点玉米品种郑单958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间苗与掐花
间苗与掐花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历久弥香的友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