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芳 马罕
(空军青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266071)
飞行人员医学鉴定与训练是航空医学鉴定训练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航卫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飞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有着高风险性和高难度的特点,使得他们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对他们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有着特定的要求[1]。研究表明,在人的因素中,飞行人员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飞行事故占相当的比例[2]。为了使飞行人员更好地适应高性能战斗机的需要,必须重视航空心理训练在医学健康鉴定中的重要价值。
航空心理训练是依据飞行人员在航空活动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要求,采用心理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对象的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3]。航空心理训练在医学鉴定中包含一系列的训练,包括入院后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及心理放松训练等许多内容。
2.1 对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够 飞行员普遍认识到身体各种生理指标的重要性,但是认为心理是什么无所谓,好像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飞行员认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必要。长期以来飞行人员认为来疗养就是休息,使其整个身心会从紧张的飞行任务中解放出来,但是又进入另一种紧张状态,那就是游玩、吃喝、会友等等,心理健康历来不受重视。
2.2 心理测评不认真 在疗养员集中的时间,人员较多,心理测试结果没有及时反馈给飞行员,另外多家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都做心理测评,一般飞行人员每年一次疗养训练,他们对重复的心理测试产生厌烦心理。许多飞行员做心理测试也不会认真对待,测得的数据就可能不准确。
2.3 对心理咨询认识片面 许多人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学的片面认识: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人都不正常。还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陪人聊聊天,俗称“话疗”,让人发泄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苦恼全部倒出来,丢给一个不认识的心理咨询师,自己就解脱了。
2.4 怀疑心理训练的效果 许多飞行人员认为通过心理训练,特别是放松训练中的音乐放松及生物反馈训练,如果能长时间坚持或许会有效果,但是在航空医学训练中心训练期间时间太短,训练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从而持怀疑态度,训练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3.1 纠正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飞行人员通过了解心理学知识,纠正了对心理学的片面认识,了解怎样去维护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精神病,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敢于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心理训练,对于自己有明显改善的情绪变化给予积极暗示,即得到了“正性强化”。心理测评既是对来自不同部队不同飞行机种的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摸底,也是让他们对自己短期内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心理和其他生物指标一样,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3.2 了解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咨询师要走进疗养员内心,了解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摄入性会谈”及参照心理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存在情绪性问题的飞行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使得飞行人员参与到心理训练中,掌握简单的心理训练的方法,比如:呼吸放松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
3.3 缓解情绪,放松身心 深入挖掘疗养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飞行前、执行重大训练任务前的焦虑情绪,通过计划系统的心理训练使其调整身心进入放松状态,并且把心理训练应用到日常生活训练中去,起到缓解情绪、放松身心的目的。
3.4 提升心理品质 通过系统的航空心理训练,比如咨询、情感宣泄、生物反馈等使得情绪明显改善,更容易忍受焦虑并且控制焦虑状态在最低范围内,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自己放松下来,飞行人员整体的心理品质就会有很大提升。
航空心理训练是航空医学鉴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检生理指标会变化,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时变化,航空医学的重点将从生理走向心理,为提升飞行人员的心理品质,还需要更加有效的训练方案,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1]皇甫恩,苗丹民.航空航天心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出版社,2000:121-131.
[2]丁立.飞行安全建设中航空医学科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4):302.
[3]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