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保,王青民
论孙中山民生史观生成的三个维度*
李成保1,王青民2
(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2.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双重际遇下,重新探究孙中山民生史观得以生成的三个维度:它的理论渊源具有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的特点,其中不乏唯物史观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它能抓住时代的主题,回答时代问题以及符合时代的进步要求,因而它的生成是回应时代的理论自觉;哲学基础无疑是民生史观的内在属性,孙中山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上的切实转变可谓是民生史观创立的必要条件。这从源头上梳理的三个方面,具有特别的理论建设性和现实关照性双重意蕴。
孙中山民生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渊源;理论自觉;哲学基础
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大谈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以及如何继承辛亥革命遗产之时,却鲜有人谈及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以下简称“民生史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学术界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哲学倾向的定性研究导致其受到冷落的。三民主义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主张和理论成果,其以民生主义为皈依,以民生史观为哲学基础。
在民生史观中,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走向的认识是深刻的,已经达到了当时经济社会研究的前列。民生史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民生”是其核心概念和根本特质,学界对此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民生”的哲学性质。其实,民生史观中的“民生”,一方面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又指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指政治、道德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它是广大民众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各种努力的总和。
1)民生是社会历史的“重心”。这是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基本内容及其结构的看法。他立足于哲学的高度审视现实、反观历史,认为当时的中国已民穷财尽,民生问题日趋严峻,他看到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殷切希望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2)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把人类求解民生问题的努力看做是人类求生存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进而认为:人类的主观努力能够解决民生问题,因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互助是社会进化的原则。孙中山认为,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有本质区别,他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又认为“物竞天择”只适用于自然界,“互助”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独特的原则和特有的规律。
4)“三种人”的合力论。孙中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和“历史合力论”等观点的认识是渐进发展的。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他的独创之处是提出“三种人”的合力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
目前学术界对民生史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定性研究和评价。这样就难免脱离当时的历史时代,同时,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因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批判性地指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只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实践和主体方面去理解;反过来,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但它又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1]54。众所周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真正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的精华,是历史的回声和现实的投影,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标签化地处理之。本文就是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突破传统研究方法,重新解读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得以形成的三个维度,转换研究视角,真正祛除历史的遮蔽和“否定”的迂回,从民生史观形成的条件解释其理论内核,为真正凸显其当代价值做好前提性的预设。
总的来看,作为那个时代精神精华的民生史观的形成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学术界一般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2]25,他在积极扬弃中国传统哲学和广泛借鉴西方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不断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概括和提升,实现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近代转换,“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与物质诸两极对立的思考框架之外,为我们民族的现代化设计了最富有涵融性与前瞻性的思路”[3]244。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把民众的“生存状态”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以谋求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在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选择地吸收东西方各家学说而形成的具有鲜明近代特色的哲学理论,是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的核心表达,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孙中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进化的基本观点。同时,民生史观首次从哲学高度发出重视民生的呐喊。具体说来,民生史观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渊源和一个方面的现实基础。
民生史观的理论渊源具有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的特点。孙中山曾指出:“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4]180;“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5]60。由此观之,孙中山坚持的治学方法有三大特点:因袭、规扶、独见。
首先,民生史观突出体现了历史主体的“民”,认为国家政治要重视“养民”,关系到国家兴亡和政权巩固,这正切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的儒家思想。孙中山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不养民胡以立国?[6]11”并进一步指出:“三民主义皆基本于民。[6]75”其次,民生史观设想了未来的大同社会:“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事,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孔子离娄的大同世界真能实现。[7]359”这一点是对《礼记·大同》观点的直接移植和运用,直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最后,孙中山也对儒家思想的糟粕给予否定:“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8]349”他还坚决反对君主专制等儒家的封建思想。
“兼爱”与“博爱”思想一直是民生史观重要的思想渊源,也是理解平民之爱的关键。墨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爱利万民”(《墨子·尚贤中》),通过“兼相爱,交相利”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老者得息”的理想社会。孙中山的“民生畅遂”的主体对象是广大民众,而且他的“博爱”注入了经济内涵,宗旨是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并非伦理道德的抽象谈论,也非非理性的宗教信仰,他认为“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6]22。孙中山还将“博爱”与社会主义相联系,认为:“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7]523”
民生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进化发展的。在《民权主义》中,孙中山提出了社会发展的4个时代: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他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社会发展有内在的联系,即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规律。孙中山研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说:“于西学雅癖达文之道”[9]47;“进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物种进化之原则也”[4]195。但孙中山同时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只适用于自然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否则会导致强权主义。因此,他严厉批判过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那是一种把人类降低为动物的野蛮学问,是一种强盗逻辑。
当然,孙中山吸收古今中外的理论渊源绝不止以上3个方面。比如,作为民生史观中社会进化动力论重要内容的“互助”思想是对克鲁泡特金、赫胥黎和荀子等人的“互助”和“能群”思想的借鉴。还有孙中山提出的“人类求生存”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的思想是对威廉的“求生存”思想的吸收和超越。但是真正对民生史观形成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当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历史观是用来探讨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而解释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哲学的辐辏点定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孙中山从对现实民生问题的关注中得到启发,自觉地从哲学视角来思考社会问题,认为“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容易”[6]75。
孙中山早年在大英博物馆阅读了欧洲当时几乎所有流行的政治学说,其中就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自己也将民生主义的形成归因于自己在英国的阅读和见闻。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通过对各种社会历史学说的分析,孙中山发现马克思的学说与众不同。他认为,马克思之前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都在描绘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图景而没有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不免沦为脱离现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马克思则是从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出发去研究问题,“到了马克思出世以后,便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学问经验,对于这些问题作一种极透彻的研究”。他还对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独创性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生活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10]360”孙中山甚至激情宣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区别。[10]360”当然,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是宽泛的,他坚信共产主义必然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的。
在《民生主义》的演说中,孙中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近代民生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表述,自此正式提出了民生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的民生史观。他首先从生产力角度分析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忽然增加,着实言之就是由于发明了机器,世界文明先进的人类便逐渐不用人力来做工”[6]802,结果导致许多人的失业。
可见,孙中山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事实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设想改造中国的方案,勾勒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直接得益于马克思的。民生史观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他把中国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问题纳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与研究当中,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视角探求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把哲学研究的对象拓展到人的生存境遇,顺应了哲学主题回归“生活世界”的历史潮流。但是,孙中山研习的是马克思的方法,并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的观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误解,甚至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121,因为它能抓住时代的主题,回答时代产生的迫切问题,符合时代的进步要求。民生史观的形成也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产物。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改变中国的各种尝试相继发生,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辛亥革命之后,各国势力又纷纷扶持军阀代理人,对中国土地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盘剥有增无减。孙中山不无感叹地说:“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12]338”
孙中山正是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动荡岁月出生、成长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又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等,顶着历史的逆流,在逆境中奋勇向前。这些革命实践都为其后来的民生史观的形成作了实践上的准备。俄国十月革命让孙中山看到了希望,并认定俄国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不仅把世界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10]100。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明确了反帝的目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企图变革现实的思想都只能来自现实生活,社会的巨变和历史的车轮推动着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他同时也以自己的哲学思维回应着他那个时代。个人的生存状况及前途命运并没有困惑和拘囿孙中山于自己个人的狭隘圈子,而是推己及人。“民生”在孙中山思想深处形成了一个不可解脱的情结,他始终把民生作为革命行动实践和革命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曾经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6]86”他的三民主义之皈依(民生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群众的经济状况,解决中国人民的疾苦。可以说,孙中山是有感于时代潮流和历史使命,出于改造中国和改善民生的实践需要而自觉地探求哲学历史观问题的。
孙中山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延伸开来,甚至直指人的生存领域,在历史观上突破中国传统哲学的已有成就并取得巨大进展,这得益于他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上的切实转变,而这些哲学思想是其民生史观得以创立的必要条件。
进化论是民生史观的基础,在《孙文学说》中,孙中山集中阐发了自己的宇宙进化思想。他借鉴了欧洲的自然科学成果,又吸收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较系统地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孙中山认为物质进化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世界万物皆由进化而成”,“夫进化者,自然之道也”[13]140-141。他又依据自然科学史和人类史的有关知识,指出宇宙进化是漫长的过程,要经历3个时期:“①物质进化之时期;②物种进化之时期;③人类进化之时期。[13]141”在他看来,浩瀚的宇宙进化过程,不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系统。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虽不突出,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决定了民生史观的唯物主义倾向。同时,孙中山又认为人类进化与物质进化、物种进化显然不同,人类的进化是一个逐渐摆脱“兽性”渐变为“人性”的过程,此后“则与动物种之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13]14。他极力反对把“物竞天择”的原则运用于人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在社会进化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提出“突驾”说和“后来居上”思想。孙中山认为只要人类把握了历史规律,就能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点体现出孙中山不但认识到规律的制约作用,还看到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孙中山早在檀香山求学时就立下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崇高理想,这无疑是他以后革命实践活动的鲜明的价值目标。早年就把如此伟大的使命和历史责任写入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当时混乱的中国实属难得,他以后的行动无一不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当然,任何情感的冲动、现实的刺激和其他感性的体验都不能代替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完成一个人理论学说的建构。然而,在这个革命先驱者的思想深处,却存在着一个救世的情结,他把推翻清王朝、消灭君主制、摆脱列强侵略和急救民生苦难等统一为“救国纲领”的历史使命。其中,对人民的真挚感情上升为民生主义纲领,最后又升华到民生史观,从早期的“平均地权”到后来的“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他都未偏离为人民谋幸福的轴心使命。尽管后来孙中山革命实践活动发生许多变化,但是他这种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价值目标是矢志不渝的。
孙中山从革命实践出发,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狭隘的“知行观”,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知行关系进行了诠释,超出了知行的伦理原则,融入了新的时代因子。他把“行”的范围拓展到生产活动、经济发展、革命斗争和科学实验等社会领域,又把“知”定位为自然科学的“真知特识”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社会政治学等领域。“行先知后”是孙中山知行反映论的核心和精华。他通过饮食、花钱、作文等实例详细说明:人类总是先有“行”后有“知”的。在《三民主义》中,孙中山说:“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10]264”至此,他的知行学说有了重大发展,“知与行”发展为“事实与言论”这一对新范畴,前者指的是宇宙间的客观存在,后者指的是人类的思想认识。这就肯定了客观事实的第一性,思想认识的第二性,他民生史观的反映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也得到了凸显。此外,孙中山特别注重理论的实用性,他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选择理论,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学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为了维持生活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一样。[14]531”因此,不论生活发展到何种阶段,民生总是人们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首次把民生作为政治实践活动的中心和价值承诺,民生史观在经济意义上反观历史、审视现实,同时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不止一次强调民生的重要性:“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0]355”孙中山认为,社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求生存”的发展史,他以“进化论”为支撑,把“民生”问题作为观察社会现实和探索社会历史进化规律的出发点和目的,把民生作为社会历史的“重心”和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在此,民生已经在孙中山那里得到了哲学诠释,具有了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已经从利益普惠过渡到了利益分割时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业已成为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世纪初孙中山那种张扬民生和人类求生存的问题在今天变得更加具体和细致,民生问题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已经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为民造福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里指出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15]2。当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民生显然不是“历史的重心”,但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民生虽不是“历史进化的原动力”,但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肖万源.孙中山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孙中山.孙中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On Three Dimensions of Forming Sun Yatsen’s Historical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
L IChengbao1,WANG Qingm in2
(1.Education and Research Dept.of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China;2.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 ing 650224,China)
In double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we found three dimensions through exploring Sun Yatsen’s H istorical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Firstly, it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and has an all-inclusive characteristic,including enlightening functions of some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Secondly,it can catch times topics,answer era’s questions and accord with some requirements of the age,so its formation is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which responds to times.Thirdly,undoubtedly,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the inherent nature of Historical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And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change his view of nature,epistemology and values,on which Sun Yatsen founded Historical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A ll these three aspects have double imp lications of special constructive theory and caring reality.
Sun Yatsen’s Historical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oretical origin;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philosophical basis
B 259.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1.003
1673-1646(2012)01-0011-05
2011-10-15
李成保(1977-),男,博士生,从事专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