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单位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管理风险越来越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内部审计如何快速适应发展的需要,为其保驾护航,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同时如何避免大量业务带来的审计风险。我认为对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管控,加强审计标准化作业,是内部审计规避风险,保证质量,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是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内部审计工作方针的必要条件。
1.1 计划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审计计划不科学,审计目标不明确,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较大,甚至个别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年度审计计划;其次,项目审计计划重点不突出,没有预先就可能出现的重大审计问题做出详细审计规划,没有考虑适当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对审计风险估计不足;审计方案不详细,缺乏可操作性,审计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分工不科学、时间不紧凑,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估计不足,严重影响审计证据的搜集,底稿的编制,审计证据相关性、充分性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审计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1.2 实施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底稿编制随意性大,工作不规范,取证不充分,不能揭示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甚至有的审计人员,不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页,不进行深入审查,就作为审计证据;第二,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重点的恰当性把关不够严谨。第三,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不够严格,抽样审计样本选择不恰当,样本数量不能适应重要性水平的要求,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
1.3 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经常出现审计结论事实不清,缺乏有力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建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情况;二是,经常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内部审计人员执业中,未遵循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面对内部管理高层的压力时,经常是审计报告避重就轻,审计处理不痛不痒,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1.4 后继审计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后续审计开展不力,经常出现审计决定得不到认真落实,审计结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单位,往往是年年审,老问题年年提,内部审计权威性和审计决定的严肃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质量标准不科学,评价体系不规范,质量责任不明确
2.2 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围绕实现审计质量目标,而实施改善审计质量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3 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考核管理制度
3 提高内审效率、提升内审质量的措施
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保证每个审计人员所进行的测试及报告都是高质量的呢?”蜚声中外的英国德勤审计事务所,一语道破真谛,明确指出:“最根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审计操作程序。”
3.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1)审计质量的事前控制
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依据审计工作准则的规范要求,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结合所搜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并成立高效、精干、分工合理、严谨负责的审计组,是整个审计事前质量控制的关键。
2)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具体地讲:第一、建立自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次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人,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质量责任网络;第二、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第三、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审计报告能够客观、公正、恰当地反映审计结果。
3)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即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审计回访、后续审计控制和审计档案管理。监督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执行,达到审计目的。
审计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体系。审计质量的提高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加强培训和技术考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
3.2 加强审计作业标准化
1)规范审前调查,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风险发生在哪些环节?控制点是什么?内部审计作为风险防范的重要部门,应设定合理内审程序,发挥监督作用,切实发挥风险防范职能。
2)规范审计工作方案,寻求内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审计工作方案是根据审计任务和具体情况所拟定的审计工作的具体步骤。审计工作方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审计工作方案,其内容不仅是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而且是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是现场取证的操作指南。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的变化,适时调整方案,既能保证项目质量,又能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作业规范,收集和整理资料,用以记载被审事项的主要情况,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依据的一种专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既包括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全部审计证据,也包括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所作的初步结论。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作业标准的组成部分,又是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具,是审计项目程序规范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关键在于把握 “详简得当”。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尝试对工作记录进行适当简化与合并,使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形式上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在内容上做到资料详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同时,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相应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覆盖审计项目的全部。
4)规范审计程序过程,确保审计证据质量。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规定的要求、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取证,取证过程中要按审计准则的要求,认真做好记录。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提供的材料,必须有提供者盖章;对于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承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检查、询问、调查、计算、分析等方法,力求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准确无误;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审计人员应亲临第一线,取得直接的证据;对于重要的经济往来和重要经济事项,审计人员应进行函证等外部调查获取证据;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应当注明来源,或附上相关的材料说明,应当有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的签字认可及审计组长的复核,复核应该有签名或盖章。
5)规范审计报告编写,做到审计结果可用、好用、管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在编写审计报告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作为提出审计证据的佐证材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态度公正,判断准确,写出真实、公平、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根据审定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
6)规范后续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重视审计结论的落实,做好后续审计和审计回访工作。审计人员要追踪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要对被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同时编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单位决策者和领导层关心和支持,需要全体内部审计人员不懈的努力。随着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审计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将促进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推动内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将更好地为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庆龙.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0.
[3]高建春.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化建设[J].全国商情,2012.
[4]毕秀玲,薛岩,王真.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05.
[5]崔秉菊.加强审计作业标准化 提升商业银行内审质量与效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