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术一
(同济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8)
人类生态学问题与中国古代“天人”问题极其相似。被称为“天人之学”的《易经》视为一个完备的人类生态学理论,是中国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态学的宗旨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语)、德配天地(《易经》言),无为而治,清静修身,爱情惜物,尊重生命,是中国生态学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是人类生态学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礼仪制度才是合理的,遵循生态学规律的伦理道德才是可靠的。人类生态学的原则概括为尊道重德,敬天爱人,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以四海为家,以万物为友。
中国人类生态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一辈生态学家对中国人类生态学研究做出较大贡献。其中马世骏先生提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理论,以及创立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学术思想,为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到现代人类生态中,推动了人类生态学在中国发展。
云南大学周鸿教授是我国研究人类生态学最早的学者,对中国人类生态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出版了14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并率先开设人类生态学课程(《人类生态学》是新世纪出版的第一本知识内容全面系统、具有特色和创新的教材),主持5项人类生态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承了经典生态学方法,把人类生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人类生态理论与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实践,独具特色。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从城市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类生态学进行了大量理论思考,把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研究其对生态和经济生态格局、功能和过程的影响,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人类生态哲学和现代生态学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火、土、木、金5类自然要素,人类生态系统包括人口、人力、人文、人心、人气5类人类生态要素,要素间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态关系。
复旦大学郑师章、任文伟等把经典生态学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出基于经典生态学基础的人类生态学框架。
台湾国立台南大学有关专家研究数千年文明兴衰过程,探讨了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出路、研究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环境正义和治理的途径等。
中国人类生态学会(IHE,China)于1995年10月成立。该学会从事人类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旨在开展相关知识普及并服务于中国社会。宗旨是引导人们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多角度出发,综合人类发展的经验,总体了解,分析和解决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倡导人们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学会开展以下工作:人类生态学研究,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编辑出版专业书籍、学术刊物和通讯;实施社区改革、环境改造、文化保护及教学实验;开展学术交流并寻求国际合作,改善我国人类生态环境;发展会员、组织学术活动和专业培训,促进人类生态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等。
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其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芝加哥学派R.E.帕克与E.W.伯吉斯在《社会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一词,开创了人类生态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基础。当时人类生态学依附于其他学科。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是局部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世人的瞩目,之后人类生态学经历了质的飞跃。全球性人类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科学界内部的思想动荡,以及相关学科的崛起,赋予人类生态学内涵发展动力,从而进入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多学科参与的城市生态的系统研究得以开展。此后建立了以城市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解决人类生态问题被纳入全世界的一致行动。同年,罗马俱乐部公布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依据近70年来世界人口、资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资料,借助系统分析和电脑仿真技术,预测人类未来。从而使得有识之士把对人类前途的忧虑转化为行动,推动了人类生态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1982年“内罗毕”宣言对世界环境现状表示关注,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区与各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加紧努力,使人类生态学进一步得到重视,推动了学科发展。1985年,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1970年UNESCO第16次会议决定发起MAB计划,后来提出14个研究项目,确立了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方向,建立150多个研究基地,发挥了示范作用。MAB城市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初,研究考虑了人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心理变量,被视为MAB城市研究的经典领域;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明确了4个研究领域并沿用至今;进入90年代,特殊研究方向包括海岸带城市生态研究、城市气候和土壤研究等。90年代末期,将生物圈保留与城市问题关联起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LTER)网络,致力于5个核心领域的生态系统研究,于1980年成立LTER网络,该网络联络了20多个在生态系统研究的站点,覆盖从热带到极地、从海岸到内陆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1997年吸收了两个研究案例,首次对城市中的生态学研究与城市生态学研究加以区分。尽管这项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推动城市生态学系统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重要的实践领域,对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重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学正在从传统生物生态学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拓展和升华,研究重点转移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关系的可持续能力建设上。
(1)人口爆炸。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世界人口,在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及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当地人民对人口爆炸的危害仍缺乏认识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国际社会的努力收效甚微。
(2)人口老龄化。当特定区域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7%以上,该区域即进入了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已在多个发达国家出现。联合国预测,2020年前后,发展中国家也将进入老龄社会,且将以更快速度加深人口老龄化。
未来的环境是由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所组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包括维持性、恢复性和创建性的综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注定会成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球结成合作关系,形成新型的生态文化。生态学应该成为未来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生态学未来的归宿就是人类生态学。
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的需要和满足是有限的,人类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人对社会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备改造能力,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和限制;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发展需遵循有序、均衡、协调的发展规律,才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良性、全面、持久地发展。
[1]王光荣.论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范式的局限[J].天津社会科学,2007(5):60~61.
[2]周 鸿.人类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 力.国外城市生态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1(3):210~211.
[4]林育真,付荣恕.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任文伟.人类生态学发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2):82~83.
[6]胡靖姗.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研究现状综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