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环保局监测站,吉林 白城 137000
实验室作为社会科技的主要源头之一,在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随之涌现,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已经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学校的专利,更多的实验室出现在各种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中,这些实验室的存在,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各种实验室的涌现,实验室废液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
实验室废液通常而言总量有限,相对于工业废水来说,其总量几乎可以忽视;但是从危害程度上,实验室废液却必须加以重视。通常而言,实验室废液都具有相对高的浓度,并且由于是产生于实验阶段,因此其毒性以及挥发性等方面都并不安全。
高浓度的实验室废液,甚至会对排水管道产生侵蚀,并且如果存放或者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在存放容器中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其后果难以预知。此外,实验室废液有可能存在反应不充分的成分,甚至是未知成分,对于这类产物的性状特征都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因此对其安全性难以保证。并且在这种情况之下,其毒性与挥发特征等问题都不能有效落实,进一步阻碍了对实验室废液的有效处理。
目前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于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的工矿企业。对于学校而言,如果只是指导学生的实验,其废液通常成分相对简单,且通常处于安全状态,很多废液都可以直接通过给排水管道直接排出,并进入城市排水环境。但是对于有着研究性质的实验室,包括学校中的科研活动、科研机构以及工矿企业的实验室而言,其废液成分就要复杂得多。
对于实验室废液的管理和处理,目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懈怠现象。虽然对于废液的危害性都有所认识,并且各个涉及危险化学物质的实验室也都建立起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废液的流向进行控制,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真正十分完善并且能够得到落实的却相对较少。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实验操作人员自觉遵守,而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处理,也是一句实验人员的自身感觉进行判断。这种单纯依靠感官判断的方式,是目前实践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次,实验室废液应当在进行合理收集整理以后送到相关有处理资质的部门进行集中处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一直不够注重,因此导致有些废液最终也难以找到能够对其实施安全化处理的部门,最终被迫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再次,实验室废液在存留以及排放的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或者是对周围动植物或人类造成毒害作用,而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监管仍然极弱,迫切需要大力加强。
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中实验室废液的管理以及处理现状,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体而言,当前首先应当着手改进的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我国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十分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废液处理准则,但是在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时候,应当重点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以及于2005年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虽然这两个仅仅是通知,但是给实验室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树立了良好的参照标准。此外,实验室废液想要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就必须遵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规定,对废液中的各类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方面需要详细制定,另一方面需要认真落实,对于废液处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进行简单处理就能够消除其有害性的废液,可以在实验室内部进行处理,然后才能允许其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必须要注意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应当确定废液的自身状态以及属性,确保废液能够的正确的无害处理。对于不能够在实验室内进行安全处理的废液,必须统一分类收集,在确保不会互相发生作用或者交叉污染的前提之下,运送给有处理资质的合法组织进行深入的安全处理,并且缴纳相应费用。在废液未能得到良好处理的时候,应当确保其放置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交叉污染或其他事故,对于任何安全隐患都应当深入考虑并进行排除。在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应当确立相应的处罚机制,对不能严格执行的组织或个人形成威慑作用。
从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宣传,在允许的前提之下,对于整个社会都应当施加必要的宣传力量,帮助构建对于实验室废弃液体以及物品的正确认识。对于学校,由于参与实验并且产生大量废液的实验参与者是学生,并且学生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允许学生接触实验用品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防止废液在没有得到安全处理的情况下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或者环境。
完整的信息闭环是能够有效执行监督职能的必要保障。对此,应当在妥善宣传的前提下建立起社会范围内的监督系统,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传播,并且确保信息能够送达相应的部门。
对于实验室废液的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且繁琐的工作,需要深入的考察具体的情况,并且有关管理制度和政策也需要不断随着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实验室废液得到妥善的处理。
[1]魏正妍,杨秀清.在研究型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意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
[2]刘靖,刘恒明.实验室废液及其减少污染措施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
[3]张荣.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和治理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