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彬
(宁波万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300)
一个优秀的房建监理工程师首先应熟悉和牢记施工规范、设计规范和验收标准。始终以“热情服务、严格监理、质量为主”的精神为中心,严格、求实、科学、公正的态度去工作,提高监理业务水平。下面主要就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浇筑监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1)对特种作业人员检查其是否是持证上岗,查看其证件的原件,留置加盖红章的复印件。
(2)认真检查搅拌机是否正常运行,首先对电子计量器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工作,检查抽水等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在上料人员不知道的情况下对砂石料是否按照统一标准计量来装料进行突击检查。
(3)采用坍落度法,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三性。
(4)混凝土浇筑设备与施工组织设计是否一致,混凝土浇筑方法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是否一致,施工缝设置的位置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是否一致,养护是不是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的,都用与表对照的方法来逐一进行对比,即把施工组织设计的设备、养护方法、施工缝位置、事先用表记录好,然后再和现场施工进行检查对比。
(5)下层混凝土未凝固之前便浇筑上层混凝土的检查方法,是在浇筑第二层之前采用用脚踩踏的方法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具有强度,若具有强度,说明下层混凝土已凝固。
(6)熟悉构造大样图和设计图纸,掌握中线、放线图、标高等,对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模板进行检查,检查线是否正确或模板的安装线是否正确。
(7)检查底层支柱是否坚实和支柱下面有没有安放通长模板和木碶。对柱、梁、板的接头要检查是否牢固与正确,防止移位、错台、烂根等现象的发生。
(1)在施工现场随机取样,对混凝土进行试块制作,以对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混凝土的强度进行及时的了解。
(2)对操作人员要求加强混凝土振捣、按顺序振捣、插点排列均匀,振捣时间15~30 s,振捣的间距为400,以表面不再沉落、呈现浮浆和平整为准。从而提高混凝土抗拉的强度,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和均匀。
(3)混凝土的保护层必须要达到施工设计的要求,防止绑扎钢丝和内部钢板与模板接触,从而避免渗水通道的形成。
(4)振动器使用时应做到慢拔快插,采用按顺序的移动,交错式或者行列式使振动器插点排列均匀,做到避免造成混乱和漏振的发生。移动的位置每次的距离应该都不大于振动器作用范围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振捣时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中约50 mm左右的深度,从而达到消除两层之间混凝土的接缝。
(5)振捣前进时应成排依次移动,通常以2 m/min的移动速度前进。排间与前后位置互相搭接为3~5 cm的长度,以防止混凝土漏振。对混凝土捣面的状况应经常观察,用钢筋等施工材料插入有明显的孔洞,一旦发现混凝土有初凝的现象,应及时的督促施工方对局部混凝土调整浇捣顺序,避免施工冷缝的出现。
(6)混凝土的施工现场应注意,设备井坑和电梯、面积较大的承台和落深部位,水池墙板高低止水口以及外墙板部分。由于每个泵台速度的不同或个别停泵的现象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不连续供应的情况,监理工程师应着重检查这些部位的质量,并督促施工方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低二次泌水处理,同时对混凝土的平整度进行检查,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脱水。检查和落实测温的情况,对温度差的变化要及时分析,及时地组织施工方等有关方面解决混凝土浇捣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7)对以浇捣至设计标高部分的混凝土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做好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工作,二次泌水处理必须在保温塑料薄膜覆盖前完成,浇水湿润,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薄膜必须按标准落实覆盖好,在薄膜内部应保留一定的水分,根据温度的变化再覆盖其他保温材料。应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然后在浇筑基础承台混凝土,控制好其坍落度,浇筑过程中要振捣密实,且不得加水。采取斜坡的方式来浇捣混凝土,分层从一个方向进行连续浇捣,从而不留施工缝。
(8)混凝土振捣进行时采用前后、上下同时振捣的方法,即把振捣棒配备在混凝土浇筑点的上下,由振捣人员进行操作。如果混凝土的流淌坡度小、距离长和坍落度大,则可以配备振捣人员依次在浇筑点后对斜坡进行振捣。在承台侧模处开设便于操作人员下坑作业施工的孔洞供操作人员走动。
(9)在已浇筑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1.2 MPa之前,通知施工方不得在上面踩踏、堆放材料或支模。
综上所述,本文就房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监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期间监理工程师所要做的准备和监理方法做了简单的阐述。除了在混凝土浇筑前和期间所需要的检查等方法外,还要注意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应督促施工方加强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浇筑的正常完工。
[1] 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设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建设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