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失绿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2-08-15 00:53吴斡宁
绿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黄化叶脉叶绿素

吴斡宁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重庆4013291)

1 引言

自然界中很多植物叶的色泽与正常叶不一致,称之为植物失绿现象。其实,叶片失绿是植物的常见病害之一。传统的观念认为植物失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乏二价铁离子,同时也和锌、镁、铜等元素的供应不足有关,而实际上植物叶片失绿症发生原因很多、很复杂。国内外关于植物失绿原因的研究也很多。

2 失绿原因分析

园林植物叶绿素有a和b两种。是以谷氨酸和a-酮戊二酸为原料,在酶、光照、氧气和某些矿质元素的参与下合成叶绿素a,再由叶绿素a演变成叶绿素b。另外,植物叶片中还含有一些黄色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处于合成和降解的平衡之中,而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更容易被破坏或先降解。正常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子比例为3∶1,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掩盖了类胡萝卜素的黄色,所以正常叶片是绿色的。如果叶绿素合成减少或降解增多,就会影响叶绿素与胡萝卜素的比例,叶片缺乏叶绿素而呈现黄色。引起植物叶片失绿黄化的原因很多,既有正常生理代谢遗传上的原因,有矿质元素缺乏、离子毒害及环境胁迫引起的原因。国内外有很多分析,但都是单一的植物失绿分析,少见全面系统的分析理论和报道。笔者分析认为失绿原因是多方面因素迭加造成的,具体分4大类:一是环境因素,二是微量元素的缺乏,三是病虫害,四是农药危害。特别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植物失绿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是一种原因引起的,有时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环境因素

2.1.1 温度

(1)高温。此时,植物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长时间高温会造成植物体饥饿,使土壤水分中氧的溶解度(即含氧量)下降,造成植物根系无氧呼吸,甚至生成有毒物质,根系吸收能力下降。高温可抑制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降解,最终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2)低温。水分代谢失调,吸水能力、蒸腾速率、根系吸收能力、光合速率都会下降,导致蛋白质合成小于降解,叶绿体分解加速,最终造成叶绿素含量下降。早春常常由于杂物或树体枝条过密,造成树冠下方遮阴,地温上升缓慢,而此时地上部生长旺盛,易造成地上部营养元素和水分供应相对不足。

2.1.2 水分

(1)水涝。水分过多会导致根际缺氧,其有氧呼吸受到限制而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使代谢紊乱。另外,还可导致根系能量缺乏,从而阻碍矿物质的正常吸收。水分过多还会使环境中好气性细菌的正常生长活动受抑,影响矿物质供应,土壤中厌气性细菌活跃,引起土壤溶液酸度的增加,土壤氧化还原势降低,形成大量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等),一些元素如锰、铁、锌也易被还原流失,最终导致树体营养缺乏。水涝使树体生长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碳酸根离子浓度上升,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不良反应。当空气中水分过多时,会造成树体蒸腾速率下降,吸水能力减弱,树体叶片吐水、伤流,营养元素外流,导致特定环境或特定物候期下的营养元素相对缺乏。

(2)干旱。水分不足会造成叶片气孔关闭,二氧化碳扩散不足,叶绿素合成减慢,水解加强,糖类积累,最终导致光合能力下降。当出现水分相对不足(生理干旱)时,叶片也会黄化。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有毒物质积累等原因,使根系吸水困难,造成树体水分失调,并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转。

2.1.3 土壤

土壤质地过于黏重,则透水性差,积水后有机质分解慢,易受环境(干旱、冻害)胁迫,尤其在春季土温上升慢的时候,易导致生理干旱。土壤质地过于沙化,保水保肥力差,易受夏季干旱影响,而且在雨季也容易因淋溶而导致营养元素大量流失。盐碱地中果树根系生长不良,且易发生缺素症,常遇有地下水位偏高,而引起涝害;荒漠土壤中有机质严重缺乏,矿物质养分稀少。

2.1.4 光

从叶绿素酸脂转变为叶绿酸脂需光,但光过强,过少,叶绿素受氧化破坏。

2.1.5 氧

引起Mg(镁)原卟啉或原啉甲酯破坏。

2.1.6 pH 值的影响

土壤中pH值过高或过低也会造成植物叶片失绿。这方面研究比较多。

(1)pH 值高。土壤pH 值过高(>8.5)时,会造成许多元素如铁、钙、镁、锌、铜等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固定,使其有效含量降低。高pH值还会影响铁溶解的其他途径,使溶解性铁减少。

(2)pH 值低。土壤pH 值过低(<5.6)时,许多元素如钾、磷、钙、镁等又会因为过于活化而在被吸收前由于雨水淋溶冲刷丢失,造成营养元素的绝对含量过低,这种现象在沙质土壤中比较明显。另外,树体对铁的利用效率还受树体pH值的影响。在施用以NO-3为主要氮源的果园中,硝态氮的吸收使树体内OH-、HCO-水平提高,限制了铁在韧皮部的运输,从而影响铁的利用率;而以NH+4为主要氮源的树体则不会有上述的副作用出现性铁减少。

2.1.7 污染的空气

据研究报道,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种类有9种,如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气、乙烯、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氯、硫化氢等。

(1)二氧化硫(SO2)。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一般呈大小不等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和块状伤斑,并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但幼叶不易受害。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而不同;单子叶植物伤斑常沿平行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

(2)氟化氢(HF)。伤斑多半分布在叶尖和叶缘,受害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少数为脉间伤斑、幼叶易受害。另外,伤斑的分布与叶片的厚薄、叶脉的粗细和走向也有一定关系,通常侧脉不明显,细弱叶片受害斑多连成整块,位置也不固定,侧脉明显的伤斑多分散在脉间;平行脉叶片的受害部位常在叶尖或叶片的隆起部位;叶质厚硬的伤斑常分布在主脉两侧隆起部位或叶缘;叶片大而薄的伤斑多分布在边缘,常连成片。

(3)酸雾。指硫酸、盐酸、硝酸等;植物受害时,叶上出现细密近圆形坏死斑。

(4)氯气(Cl2)。大多为脉间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或有过渡带。严重时全叶失绿成白色甚至脱落。

(5)氨气(NH3)。大多为脉间点块状伤斑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另外,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得快。

(6)二氧化氮(NO2)。大多为叶脉间不规则形伤斑,呈白色、黄褐色或棕色,有时出现全叶点状斑。

(7)臭氧(O3)。多为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色,少数为脉间块斑。

(8)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叶片背面变为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一般在叶子的先端、中部和基部出现坏死带。

(9)乙烯。叶片发生不正常的下垂现象,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以及结实不正常等。

2.2 微量元素

新鲜植物中含有75%~95%的水分和5%~25%的干物质。干物质中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硼(B)、铁(Fe)、铜(Cu)、锌(Zn)、锰(Mn)、钼(Mo)、氯(Cl)等16种元素目前被认为是植物必需元素。一般把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9种元素称为大量元素;铁、铜、硼、钼、锌、锰、氯7种元素称为微量元素。N、Mg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Mn,Zn,Cu在叶绿素合成中起催化作用,还有植物所需的N,P,K,S,O等16种必需的元素,过多过少都会引起植物失绿。原因分析很复杂,研究的也不多见,但微量元素所引起的失绿表现症状,研究报道的很多。

2.2.1 镁

植物缺镁时,老叶中助两侧的叶脉间因叶绿素降解而开始黄化。后黄化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形状而扩展。严重时仅叶基部有绿色残存,而成V字形的绿色图形。

镁是合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促进光合作用;镁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氮的代谢,促进呼吸作用等;镁促进磷的吸收与运输,促进根瘤菌的活动,有利于豆科作物生长,促进合成维生素,改善果品和蔬菜的品质;镁还是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其他养分的调节剂。

2.2.2 铁

缺铁症状,常出现于新叶之先端。叶片中肋与侧脉保存绿色,而叶脉间成浅绿至黄白化。

铁是某些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很多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叶绿素和核糖核酸的合成,对氧化还原过程、呼吸作用等起催化作用。缺铁植株矮小,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失绿。铁过量降低磷肥肥效。常见的由于铁元素相对含量低而导致植物叶片失绿原因有4种。

(1)土壤中碳酸钙含量过高,使pH值升高,限制了三价铁离子向二价铁离子的转化,使土壤中有效铁(二价铁离子)减少。另外磷元素也常被钙质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

(2)土壤中磷酸盐含量过高,过剩的磷与铁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难溶于水的磷酸铁盐,使铁离子被固定,减少了有效铁;体内如已吸收过多的磷也会抑制对铁元素的正常吸收。

(3)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过高。铜、锌、锰均与铁有颉颃作用,其中尤以铜对铁的颉颃作用最大。

(4)养分失调造成铁营养失调。黄壤土中钾素含量本身就比较高,但如果为提高品质,注重施用磷钾肥,只是凭经验施肥或盲目施肥,就可能导致土壤各养分失调,速效钾的绝对含量大大增加,有效钾与有效铁的比率过大,造成植物的铁营养失调。

2.2.3 硼

硼缺乏之症状发生在顶梢之生长点、幼叶、块根、茎、或果实等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其症状因作物而异。

硼与蛋白质、木质素的合成有关,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转化、运输,调节水分吸收和养分平衡以及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促进细胞分裂、伸长,促进生殖生长,有利于开花结果,增强檀物的抗逆性。缺硼植株新生组织生长不良,根短,叶厚,芽、根枯萎。

2.2.4 铜

缺铜症状首先出现新梢叶片,叶色深绿而卷曲,然在叶基处下方之绿色枝条常因碳水化合物的聚积而产生黄色斑点。铜是植物体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增加呼吸作用放出能量,参与碳水化合物及氮代谢。缺铜叶片失绿,黄化,不能开花结果,严重时叶片干枯。

2.2.5 锌

锌缺乏症状首先出现于新梢叶片,症状因作物种类而略有不同。

锌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对蛋白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等均有重要作用。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参与叶绿素的形成。缺锌植株矮小,枝条节间缩短并簇生,小叶。

2.2.6 锰

缺锰症状首先出现在新梢叶片,叶脉间黄化而呈绿淡色,仅与中肋及主要叶脉邻接部份仍保持绿色而呈宽窄不一之深绿色条带。

锰与许多酶活动有关,参与氮的转化,碳水化合物运转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参与光合作用的放氧过程,能加速萌发和成熟。缺锰嫩叶退绿,植株生长不良,开花少。锰过量表现与缺铁症状同。

2.2.7 钼

缺乏会植物幼叶上生出黄斑,向内侧卷曲,渐渐地黄斑变褐色,另一症状为叶身沿中肋变小型呈鞭状叶。老叶则会出现叶脉间的萎黄与坏死。

钼是固氮酶的成分,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有关。参与氮、磷和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代谢,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吸收氮素后转化成蛋白质需要钼参与,在呼吸代谢中有一定作用。缺钼作物下部叶片叶脉间失绿,边缘坏死,豆科植物根瘤发育不良,作物籽实不饱满。

2.2.8 氯

植体内移动性强,缺氯会抑制生长,造成叶尖凋萎与黄化。

氯刺激酶的活性,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体内组织的蓄水能力;参与光合作用的光解;调节细胞渗透压和阳离子;加速作物成熟。缺氯叶尖凋萎,叶片失绿,青铜色并干枯而死,根系短,不结果。

2.3 病虫害

食叶害虫,病毒,真菌等都有可能引引导植株失绿。病菌及病原体会破坏根茎叶的疏导组织,病原微生物以及被侵犯的机体组织的代谢产物会堵塞疏导组织,造成营养元素、水分等运输力的下降。部分病菌及病原体还直接侵入叶片破坏叶绿素、原生质结构。由病毒引起植物体营养元素、水分的严重缺乏的失绿症也比较常见。

金纹细蛾和红蜘蛛危害叶片引起的黄叶也是很常见的。金纹细蛾危害后,叶片发黄,下表皮皱缩,上表皮翘起;红蜘蛛危害后,叶片失绿,呈白色斑点,叶背多有结网。另外,蚜虫等也可能引起叶片的失绿,如黑翅板蚜可紫薇、香樟叶变黄。

引起观叶植物黄化病的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短须螨和介壳虫类等3类。叶斑病属菌性病害。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室内,以7至8月发生最重。感病初期,叶片产生黄色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斑,病部中央黄褐色。后期病叶局部干枯,病斑相接处呈现黄化状。严重者叶片皱缩破损,叶缘内卷,凋落严重。

短须螨主要以红蜘蛛危害为主,7至8月最为严重。前期多在叶背叶脉两侧,后期则转移到叶柄基部或叶腋间。发育最适温度为29℃,相对湿度为80%左右。螨类以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汁液,从而造成叶片黄化凋落。

介壳虫类(红蜡蚧,吹棉蚧等)全年均有发生,附于叶片背部或嫩枝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叶片发黄,生长不良。

草坪病虫害的发生使草坪生长发育受到阻碍,长势变弱,出现黄化现象。主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叶斑病、腐霉枯萎病,发生在6~9月。

2.4 农药危害

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用错了农药;浓度过高,或浓度正确而操作中重复施用。在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强时施药。在作物的敏感生育阶段施药。不恰当混用药剂。农药剂型和加工质量也与药害有关。这种小概率事件,也是植物失绿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化的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或阻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或破坏叶绿素。

药害一般触杀性药剂(如乐果、敌敌畏、除草醚等)引起的药害,常表现为叶片呈烫伤状、水渍状,以后失水枯干,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内吸性药剂主要表现为矮化,畸形叶,叶变厚而且色深绿,有的叶面皱缩等,严重时侧支丛生,生长点坏死;一引起杀草剂和杀线虫剂(如二甲四氯、2,4-D,2,4-D丁酯)也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作用,通常在低浓度时表现刺激作用,而高浓度时表现为抑制生长,导致畸形,甚至死亡。经济作物如棉花对这类药物尤其敏感,受害后叶片变成细窄的;鸡爪状;,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其它如杀线虫剂、矮壮素等施用不当也易发生药害。

药害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药害在几小时或几天出现症状,叶片出现条纹、斑点、变黄或变紫红、变形、卷缩、焦枯等。种子受害的发芽减少,多缺苗。慢性药害一般在施药后十余天或更长时间出现,表现生长缓慢,成熟期延长。

3 失绿表现症状

3.1 正常生理代谢及遗传型

植物到秋季时,由于植物衰老进程的发展,叶片内叶绿素含量降低,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颜色显现出来而使叶片呈黄色。有些植物由于栽培变异而形成的遗传性黄化现象。如黄栌、乌桕、金芯黄杨、黄叶银杏、彩叶草、金丝柳等很多园林植物,很多彩色都是季节性的,其形成都是这类原理。

3.2 营养元素缺乏型

植物必需元素有16种,分为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元素对某些植物类群是有益的甚至是必需的,称为有益元素。这些元素有的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如氮、镁;也有些可能是叶绿素形成过程的某些酶的活化剂,其间接作用,如铁、锰、铜、锌等。植物若缺少任意一种元素都有可能表现出失绿现象。

3.2.1 缺氮

植株矮小,叶小,叶色变淡,从老叶开始黄化,逐渐波及嫩叶,不产生斑点或条纹。

3.2.2 缺磷

叶色暗绿,于是呈红色或紫色,基部叶黄色,严重缺乏时,叶全部黄化。

3.2.3 缺硫

先从嫩叶开始变成黄绿色。叶脉失绿,不出现条纹或斑点。

3.2.4 缺钾

从老叶开始失绿发黄呈淡黄绿色,逐渐枯死。有些植物如小麦在脉间或叶尖、边缘出现黄白色斑,三叶草则出现小的黄斑。

3.2.5 缺镁

从老叶先出现病症,脉间失绿变黄,平行脉叶片产生条纹状失绿斑,网状脉叶片产生斑点状失绿斑,叶脉常保持绿色。

3.2.6 缺铁

首先从幼叶开始黄化,严重时全株黄化,叶脉仍绿白色调明显,无坏死斑点

3.2.7 缺锰

从幼叶脉间开始黄化,严重时呈全株坏死,叶身全部黄化,叶脉仍绿,有时叶缘卷缩或叶片扭曲,坏死斑点呈灰色或黄色。

3.2.8 缺铜

幼叶先出现黄化病症,叶尖或叶缘黄白色或变褐,无坏死斑点,麦类幼叶形成螺旋状卷曲而枯死,有时有些作物花的颜色也会发生变白褪色。

3.2.9 缺锌

常从老叶脉间开始黄化,叶缘向上卷曲或皱缩,脉间普遍出现大的坏死斑点,严重时会出现白苗。

3.2.10 缺钼

本科植物对钼不敏感,豆科、十字花科易缺钼。小麦缺钼叶片前部出现缺绿条纹,豆科作物轻度缺钼类似缺氮症状,中度缺钼时叶缘干枯。

3.2.11 缺硼

新叶叶色透明,黄化,起泡,产生黄色斑点,叶片反卷失去光泽;葡萄缺硼,叶面凹凸不平,或向背面反卷,叶脉间出现黄化;桃树缺硼,叶主脉变黄呈木栓状;烟草缺硼,顶芽叶片呈浅绿色;苜蓿缺硼叶黄化。

3.2.12 缺氯

植物缺氯,叶尖发生凋萎,叶片失绿,进一步变为青铜色会发生脉间失绿。

3.2.13 缺钠

钠对盐生植物、C4型植物和一些CAM植物是必需的。缺钠时,盐生植物澳洲囊状碱蓬叶子和子叶顶部出现黄色或白色坏死区;C4型光合途径植物叶片会出现缺绿症或同时出现坏死区。

3.3 离子毒害型

有些元素尽管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但由于植物处在污染区附近,或使用不当,易造成离子积累,引起植物受害。

3.3.1 铜危害

在土壤中超过100~200×10-6即可发生毒害,与缺镁症类似,柑桔类亦会出现缺绿症。

3.3.2 钼危害

钼是形成硝酸盐还原酶所需要的。这种酶在植物中把硝酸盐还原为铵。钼对帮助形成根瘤至关重要,而根瘤对共生固氮又是至关重要的。在植物中把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也需要钼。华中农业大学钼营养专家孙学成研究认为,缺钼对禾本科植物影响也很大。

在果实膨大期缺钼时,叶尖端开始黄化,新叶向内侧卷成筒状,缺钼严重时,会出现严重黄化落叶,一般在坡度较大,土壤呈酸性反应的柑桔园容易出现缺钼症。

过剩症 柑桔植株体内含钼量超过5×10-6时,往往会发生钼中毒现象,其症状是叶片上出现灰白色的不规则斑点,并凋萎脱落。

欧阳洮等调查了红壤丘地柑桔园中,有效态钼含量<0.15×10-6者占96%,柑桔叶片平均含钼量为0.065×10-6,处于偏低水平。

土壤pH值对钼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其有效性随着土壤pH值高而增加,在酸性土壤中铁、铝化物会将很大部分钼固定;铁、铜、锰等与钼还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拮抗关系,磷有助于钼的吸收;过量施用硫酸盐肥料也会影响对钼的吸收。

粘质且pH较高的土壤中。草花类易发生钼毒害,叶片失绿,小枝红黄或金黄色。

3.3.3 硼危害

植物对硼过剩比其他元素敏感,中毒时叶缘发黄,逐渐变褐。

3.3.4 锰毒害

常发生在酸性土壤上,锰中毒时叶缘白色或变成紫色,叶片出现褐色斑点。

3.3.5 氯危害

针树叶对氯比较敏感,含量大于0.03%就产生毒害症状,叶尖出现失绿斑点和变褐;某些植物(梨)展开叶中高浓度氯离子与缺氯症和枯死有关系。

3.3.6 钠危害

盐生植物对钠是需要的,通常较高浓度钠对盐生植物无毒害。

3.3.7 镍危害

过量镍引起植物毒害的症状是叶片缺绿,类似缺铁症状,脉间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如甜菜类)或白色纵向条带状(如燕麦类)。

3.4 胁迫型

某些环境因子(如水分、光照、盐分、病菌等)变化使植物产生伤害,降低叶绿素的含量,亦会叶片失绿变黄。

3.4.1 水分胁迫

干旱胁迫会引起一些阔叶树从老叶开始就变黄脱落;涝害发生时,植物叶片缺绿,叶片变黄。

3.4.2 盐胁迫

盐胁迫发生时,甜土植物出现从老叶开始黄化至干枯死亡的症状。

3.4.3 病害

植物受病原菌侵害时,叶片或叶片一部分褪绿和黄化,有时局限于叶片的一定部位如叶尖、叶缘、叶脉。

3.5 环境污染型

3.5.1 大气污染

(1)二氧化硫。草本植物敏感于木本植物,针叶树敏感于阔叶树。受害症状是叶片略失膨压,有暗绿色斑点,叶色褪绿干枯。

(2)氯化氢。由气孔进入,首先叶片失绿,叶尖、叶缘出现特征性枯斑。

(3)光化学烟雾使有些植物褪绿,呈黄斑。

3.5.2 水土污染

酚污染引起叶色变黄,根系变褐;铬污染引起叶片内卷,褪绿,枯黄;汞污染引起叶片黄化,分蘖抑制,植株矮小。

4 防控对策

4.1 分析程式

4.1.1 总原则

原因分析,要坚持从简单至复杂,从表面入里的分析逻辑推理。首先观查有无病虫危害,重点是根、茎、叶,其次观测周围环境条件,有没有污染源头,最后抽取土壤样方,看看其成分含量,和酸碱程度。当场能不能确定的,要结合分析。得到科学合理的准确性原因后,让事实与失绿建立因果关系后再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手段。

4.1.2 按元素移动理论分析

由于元素不同,生理功能不同,症状出现的部位和形态常有它的特点和规律。容易移动的元素如氮,磷,钾及镁等,当植物体内呈现不足时,就会从老组织移向新生组织,因此缺乏症最初总是在老组织上先出现;不易移动的元素如铁,硼,钙,钼等其缺乏症则常常从新生组织开始表现;铁,镁,锰,锌等直接或间接与叶绿素形成或光合作用有关,缺乏时一般都会出现失绿现象;磷,硼等和糖类的转运有关,缺乏时糖类容易在叶片中滞留,从而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常使植物茎叶带有紫红色泽;硼和开花结实有关,缺乏时花粉发育,花粉管伸长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就会出现“花而不实”;钙,硼与细胞膜形成有关,缺乏使细胞分裂过程受阻碍,新生组织,生长点萎缩,死亡;锌与生长素形成有关,缺乏时易出现畸形小叶等。作物缺乏某种元素而不表现该元素的典型症状或者与另一种元素有着共同的特征时就容易误诊。因此形态诊断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检验方法。仅管如此,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仍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某些具有特异性症状的缺乏症。

4.1.3 按元素病症分析

有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很相似,容易混淆,如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状都是叶脉间失绿,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各元素的缺乏症状的特点来辨识,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3个着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反差强弱: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

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4.1.4 按土壤类型分析

各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也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加以区别:要考量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吸收有关的因素。正常而旺盛的地上部的生长有赖于根系的良好发育,根系分布越深越广,吸收的养分数量就越多,而且可能吸收到的养分种类也越多.土壤僵韧坚实,底层有硬盘,漂白层,地下水位高等都会限制根系的伸展,减少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加剧或引发缺素症。高的地下水位如一些低地,在梅雨季节地下水位上升时期作物缺钾症较多发生,而在钙质土壤中,高的地下水位还使土壤溶液中重碳酸离子(H2CO3)增加而影响铁的有效性,从而引发或加剧缺铁症等。不合理的土地平整使土壤养分贫瘠的底土上升也常成为缺素的原因。

缺锰或缺铁一般发生在石灰性土壤上,缺镁只出现在酸性土壤上.只有缺锌会出现在石灰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上。

4.1.5 按元素间的不协同或拮抗作用分析

(1)氮。吸收硝态氮要比吸收氨态氮难;施用过量的钾和磷影响对氮的吸收;缺硼不利于氮的吸收。

(2)磷。增加锌可减少对磷的吸收;多氮不利于磷的吸收;铁对磷的吸收也有拮抗作用;增施石灰可使磷成为不可给态;镁可促进磷的吸收。

(3)钾。增加硼促进对钾的吸收,锌可减少对钾的吸收;多氮不利于钾的吸收;钙,镁对钾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4)钙。钾影响钙的吸收,降低钙营养的水平;镁影响钙的运输,镁和硼与钙有拮抗作用;铵盐能降低对钙的吸收,减少钙向果实的转移;施入钠,硫也可减少对钙的吸收;增加土壤中的铝,锰,氮,也会减少对钙的吸收。

(5)镁。钾多影响镁的吸收,多量的钠和磷不利于镁的吸收,多氮可引起缺镁.镁和钙,钾,铵,氢有拮抗作用,增施硫酸盐类可造成缺镁.镁能消除钙的毒害.缺镁易诱发缺锌和缺锰.镁和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6)铁。多硼影响铁的吸收和降低植物体中铁的含量,硝态氮影响铁的吸收,钒和铁有拮抗作用,引起缺铁的元素比较多,它们的排列顺序为Ni>Cu>Co>Gr>Zn>Mo>Mn,钾不足可引起缺铁;大量的氮,磷和钙都可引起铁的缺乏。

(7)硼。铁和铝的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铝,镁,钙,钾,钠的氢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长期缺乏氮,磷,钾和铁会导致硼的缺乏;增加钾可加重硼的缺乏,缺钾会导致少量硼的中毒;氮量的增多,需硼量也增多,会导致硼的缺乏.锰对硼的吸收不利,植株需要适当的Ca/B和K/B比以及适当的Ca/Mg比。硼对Ca/Mg和Ca/K比有控制作用。几种能形成络合物的元素,如锶,铝和锗有临时改善缺硼的作用。

(8)锰。钙,锌,铁阻碍对锰的吸收,铁的氢氧化物可使锰呈沉淀状态.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使锰被固定.钒可减缓锰的毒害。

硫和氯可增加释放态和有效态的锰,有利于锰的吸收,铜不利于锰的吸收。

(9)钼。硝态氮有利于钼的吸收,氨态氮不利于钼的吸收;硫酸根不利于钼的吸收.多量钙,铝,铅以及铁,铜,锰都阻碍对钼的吸收.处于缺磷和缺硫的状态,必然缺钼,增加磷对钼的吸收有利,增加硫则不利;磷多时需钼也多,因此,磷过多有时会导致钼的缺乏。

(10)锌。使锌形成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磷酸盐则成不可给态.植物要求适当的P/Zn比(一般为100~120,大于250则缺锌).磷过量会导致缺锌,氮多时需锌量也多,有时也会导致缺锌,硝态氮有利于锌的吸收,铵态氮不利于锌的吸收.增多钾和钙不利锌的吸收.锰,铜,相对锌的吸收不利.镁,锌之间有互助吸收的作用.缺锌会导致根系中少钾.土中有Si/Mg比率低的粘粒会缺Zn,锌拮抗铁的吸收。

(11)铜。施用生理酸性氯或钾肥等可提高铜的活性,有利于吸收.生成铜的磷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则有碍吸收,所以富含CO2,碳酸和含钙多的土壤,不利于铜的吸收.多磷会导致缺铜.土壤嫌气状态产生H2S也有碍铜的吸收.铜还与铝,铁,锌,锰元素拮抗.氮多时也不利于铜的吸收。

4.2 防控措施

4.1.1 预防为主对症施药

对不同失绿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对应措施。对于环境因素的措施,要改变现有破坏性环境,达到植物生长要求;对于元素不足或过量者可以改变其环境元素含量;对于病虫危害,只有采取除去病虫危的方法了,对于农药危害引起的黄化只能够尽可能注意施药方法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4.2.2 加强管理保证水肥

要充分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土等环境条件。建议多施用堆呕的农家肥。或者复合肥或染泥肥;引种栽培园林植物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光,水肥等条件要求等,

4.2.3 适地适树培植合理

严格按适地适树原则设计引种,不要肓目引种不适宜的树种,尽量用乡土树种,切忌大、全、洋树的运用。

加营林措施,园林植物培植要尽可能造混交林相,不要一味强求特定景观效果,搞一街一树,一村一品的模式。

4.2.4 保温防灼注意时节

重点时间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特别管护。冬季注意保温防止冻害,夏天注意防高温灼伤。

4.2.5 多施家肥不会缺素

园林植物管理时多施用农家肥复合肥等,植物不会缺乏元素的。如果确定植物缺乏营养元素,可采补充这种元素的微肥,还可简直接的方式就是施农家肥。

4.2.6 防病治病护理有方

平时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定期监测与适时防治相结合,保证树木不受病虫危害。这样植物就不会失绿的。

[1]王丽平.植物及植物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郭 尚.植物病理学概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党金鼎.植物叶片失绿黄化现象辨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17~18.

[4]俞立达.柑桔叶尖黄化病研究——叶尖黄化病与钾和氮素营养的关系[J].园艺学报,1982(2):61~62.

[5]陈守常,陈素芬,邱进贤.杉木黄化病研究:病害本质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1982(2):80~81.

[6]吉前华,李玉堂,王永清.石灰性土壤上柑桔缺铁黄化研究进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3):11~12.

[7]李学柱,罗泽民,李小仪.四川盆地紫色土柑桔黄化减产原因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86(3):43~44.

[8]欧阳洮.广西桂林柑桔基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状况与施用微肥的效应[J].土壤学报,1986,23(4):110~111.

猜你喜欢
黄化叶脉叶绿素
盆栽沃柑生理型黄化现象分析
最美叶脉
广西鹿寨县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韦忠献:流翔高钙来了,黄龙病、黄化树奇迹般的走了
提取叶绿素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锌对白菜和香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黄化安全性保障
八仙花黄化对CO2响应参数的影响
绿茶保存要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