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对比艺术

2012-08-15 00:48王子铭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钦差果戈理列斯

王子铭

(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谈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对比艺术

王子铭

(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钦差大臣》是果戈理戏剧作品的经典代表,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标志着果戈里的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在这部讽刺戏剧中,果戈理通过巧妙运用对比艺术,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细致描写,实现着讽刺的效果。

果戈理;钦差大臣;对比

在《钦差大臣》这部曾被赫尔岑称为“现代俄罗斯可怕的自白”的讽刺戏剧之中,果戈理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比,不仅有力的呈现出对比双方的戏剧冲突,突出作品人物的滑稽与荒唐;更能够使戏剧中的讽刺形象更具揭示力量,从而达到更加犀利的抨击效果,凸显其社会意义。因此别林斯基对果戈理的作品曾作出精辟的评论:“他的作品,当你读的时候,是可笑的,当你读完之后,是悲哀的。他不是漫画式地、而是真实地表现着事物。”[1]其中对比是服务于“讽刺”这一核心目的的,果戈理将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不同人物的对比,社会现实与作品人物之间的对比,极为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现状,使人看后捧腹的同时,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思考。

一、人物的前后自我对比

(一)市长的前后自我对比。市长安东·安东诺维奇是一个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压迫勒索,无恶不作的官场老手。在戏剧的第一幕,果戈理首先通过市长之口说出了该市秩序混乱,官员不问政事,欺压百姓的情况。他对法官说“你们的接待室......门卫在这里养了几只鹅,而且还领着几只小鹅,尽在人们的脚下钻来钻去......你们的办公室还晾晒着各种破烂,在文件柜的上边又放着打猎的鞭子,可是最好暂时把它收起来,只要钦差大臣一走,还可以把它挂在那儿。”[2]此外,在得知“钦差”已经在旅店住了两个礼拜左右后,市长懊恼的说:“在两个礼拜当中,没有给囚犯发放口粮!街上像小酒馆似的又脏又乱!”[3]试想,像法院这样庄严肃穆的机关里,竟然会出现有鹅到处乱跑的情景,法官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和很多与公务丝毫不相关的物品,可想而知市长和其他官员到底是如何对待公务的!而与虐待囚犯这样的事件相比,街道脏乱差只能算是个小问题了。但在面对“钦差大臣”赫列斯塔科夫时,市长却大言不惭的宣扬自己的政绩“城市的清洁、维修和接济工作一切都很顺利,只要城市秩序井然,街道清洁整齐,囚犯收到很好管理,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当然,名利是诱人的,不过与美德相比,一切都轻如鸿毛。”[4]前后截然相反的表达,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在这反差极大对比当中,把市长谄媚,虚伪的丑恶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更突出展现了市长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隐藏的无耻面孔,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俄国的官场状况,令观众和读者在这样的对比中去回味,用人们的笑声给予统治者以强烈打击。

(二)是赫列斯塔科夫的前后自我对比。果戈理同样对这位假钦差的一些表现进行了明确的前后对比。在戏剧的第四幕,法官和邮政局长战战兢兢前来向赫列斯塔科夫行贿,当他们走后,赫列斯塔科夫对他们的评价分别是“法官是一个好人”和“我看邮政局长也是一个很好的人,至少能热心帮忙,我很喜欢这种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他说这两句话时,两个官员已经离开,只有他自己在房间内,因此完全没有打官腔或接受钱财后故意夸赞他们的必要,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就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在他写给特里亚皮奇金的信中他是如何评价这两个官员的:“邮政局长......大概也是个坏蛋,嗜酒如命的酒鬼......法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莫凡东(法语音译,即没有教养的人)”[5]刚才已经提到,赫列斯塔科夫称他们为好人并非违心之言,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却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作者究竟想表明什么?我认为,果戈理通过这样的对比,令赫列斯塔科夫做出这看似十分矛盾的评价,意在表现赫列斯塔科夫的内心世界,在赫列斯塔科夫心中,当法官和邮政局长向他行贿,使他得到不劳而获的钱财,他又能够有资本再去赌博,去玩乐,在这一层面上,那两个官员对于他而言的确算的上是“大好人”了。而他在信中对法官和邮差大臣的谩骂蔑视也同样真实,这样一群官员竟然能被他骗得团团转,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因此对他们的嘲讽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之,在这两方面的对比下,细致地刻画出了赫列斯塔科夫的双重心理,同时果戈理借他之口表达了对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员的嘲讽,令人印象深刻。

二、不同人物所产生的对比

《钦差大臣》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体现在赫列斯塔科夫与以市长为首的众官员之间的不同表现上。赫列斯塔科夫在搬进市长家后大肆吹嘘,破绽百出,但官员们竟丝毫没有对他的身份产生任何怀疑。当他谎称他发表过《费加罗的婚礼》《魔鬼罗伯特》等作品时,在场的官员竟无一人质疑,反而被他这所谓的大名头吓住了。通过他们的表现,对比反衬出了官员们的素质低下,不学无术。再如,当假钦差谎称自己曾当过司长,连国务委员都害怕他,以及不久他就会被提升为元帅时,市长已经被吓得语无伦次。其实市长和其他官员作为政治家,他们完全可以判断这些话的真假:赫列斯塔科夫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又有什么资格能成为一名元帅,这不是笑话吗?但是市长却已经完全被这样的无稽之谈所吓倒了。通过对比两个人的表现,再一次衬托出了市长的无能,同时也侧面表现了市长的心虚,因为倘若官员们没有做坏事,他们就不会把关注点一味放在如何讨好钦差,掩盖劣迹上而忽略其他,那么他们又怎会察觉不到这位假钦差的可疑之处呢?因此这也是一种对比中的侧面讽刺。

此外,《钦差大臣》中最经典的哑场,堪称是这部戏剧中最震撼的对比。正当市长大宴宾客并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却突然得知自己完全被骗,赫列斯塔科夫根本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市长和众官员不禁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宴会乱作一团时,却传来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每一个人都突然改变了姿势,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紧接着戏剧落幕。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突如其来的停止,极大地增强了喜剧的讽刺效果;这样的对比能够给读者与观众留下思索的余地,使人们想象当真正的钦差大臣到来之后会发生什么?可以说,这部戏剧的巨大成功,结尾哑场的精彩对比所展现出的喜剧讽刺效果功不可没。

三、戏剧与现实的对比

《钦差大臣》戏剧与现实的对比将作品上升到了社会意义的层面。在这部戏剧当中,其实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与现实的对比,但是,做出这样对比的不仅是果戈理在剧本中的对比描述,更广泛存在于当时的读者与观众的心中,这就体现了《钦差大臣》的社会性。戏剧中所描写的城市中垃圾堆积,医院条件极差等问题在当时俄国的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是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对其进行了表现。再如在戏剧第四幕当中:商人们,铜匠妻,士官妻等百姓向“钦差”赫列斯塔科夫状告市长的种种恶行,但假钦差却对他们敲诈勒索。钦差固然是假的,他无法对市长做出惩治,但是赫列斯塔科夫却在冠冕堂皇的“绝不收受贿赂”的幌子下,向商人们“借钱”却显示出了当时官场的的腐败。在戏剧中,作家可以通过幽默滑稽的语言让情节变得生动有趣,令观众和读者捧腹大笑,但是观众在笑过之后细细回味,也许很难再笑得出来。我们可想而知,很多观众也许就是现实中的商人,士官妻,铜匠妻,也许他们在现实中便遭受过作品中提到的百姓们所经历的种种打击,受到过沙皇俄国官僚的欺辱压迫,他们能够在戏剧中发笑,而在现实中他们又怎么能够笑得出来呢?这就是戏剧与现实的对比,戏剧通过对现实夸大而又合理的反映对现实进行讽刺,使人们认识到了《钦差大臣》在形式上是滑稽可笑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是极其严肃和深刻的。“那些认为这部喜剧只不过是逗笑的人错了。是的,可以说,表面上它是可笑的,背后却是痛苦和悲伤的。”[6]

在《钦差大臣》中,通过成功运用对比艺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令人难忘的形象,从而达到讽刺当时俄国官场的虚伪与丑陋,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的目的,值得我们在创作中去细细思考,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

注释:

[1]《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2期 --王远泽《论果戈理创作的艺术特色》

[2]《果戈理全集》,沈念驹主编,刘逢祺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9页

[3]《果戈理全集》,沈念驹主编,刘逢祺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8页

[4]《果戈理全集》,沈念驹主编,刘逢祺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49页

[5]《果戈理全集》,沈念驹主编,刘逢祺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05页,第107页

[6]《杂谈》1836年,第十一部,第二五七页

猜你喜欢
钦差果戈理列斯
清代缘何热衷派遣钦差大臣
清代缘何热衷派遣钦差大臣
坚持写作,一丝不苟
俄乌争夺 文学巨匠果戈理
俄乌同庆果戈理200年诞辰
果戈理四焚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