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广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前进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迈入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改善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也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因此,如何让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共同进步、共同生存的目的,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特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目标和任务。其内容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其目的与内容规定了其作用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个由相应要素构成的系统,都具备相同的基本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依据社会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并要求受教育者能按社会的要求接受教育,以实现最终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往往不一致,二者间必然形成一对矛盾。只有当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并为一定的目标服务。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和知能结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也总是具备一定的功能,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关键期,有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和知能的全面发展。
网络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性,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网络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的话,就不能正确地鉴别和把握其本质。针对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媒体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二是网络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网络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通过网络媒体,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三是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多边和平等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网络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网络媒体上,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使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受教育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2.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也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造成新媒体的失范,使个人隐私的社会伦理问题、信息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强势文化的过度影响问题、现实世界虚拟化问题、舆论导向的偏颇问题等客观地存在。网络媒体的发展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与挑战。一是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网络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泛滥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利用网络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从网络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二是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网络媒体如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都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网络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网络媒体中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网络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络媒体交流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网络媒体中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地转换,必然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三是网络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推广者,而教育者却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网络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熟悉新媒体、更新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是迎接网络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把网络和网络文化优势转化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关键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环境、正确理解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网络时代的利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靠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禁止网络、封闭网络,也不是利用网络强制大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能够让当代的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追求融合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这种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展。这种通过生态文化环境的构建和融合所形成的教育叫共生教育。张诗亚认为,共生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另一个是人与文化的共生。而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教育业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生与网络的共生;一个是大学生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共生。孙杰远通过分析日本研究者对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共生教育是为了实现连个目标:一个是主流文化教育,培养人的竞争力;一个是多元文化教育,增强人的竞争力,培养人的共生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达成二者的兼顾,走向全面的共生。然而,在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前者,而相对忽视了后者,特别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一味的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目标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忽视了其他当前多元文化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关键作用,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体现。
1.共生教育的价值取向。共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主流文化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达成大学生与社会、大学生与网络的全面共生。这种“共生”是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所处时代环境深刻理解、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准确把握、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清醒洞悉、与外在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的异质共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对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重视思想文化灌输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指向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尊重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特质,肯定其大学生思想文化地位和尊严,提高其理解和沟通能力,促进其能力和精神的全面提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充分网络文化的精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汲取精彩文化,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心荣誉感,从而客观认识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其他文化平等交流、积极互动,达成独特的大学生思想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引领大学生达成大学生与多元文化共生的追求过程。
2.共生教育的内容。把共生教育的理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旨在通过培养具有共生意识的大学教师、大学生来实现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共生。共生教育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共生教育的内容要包括理解网络时代环境的教育、理解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理解自我的教育和理解共生的教育。首先,针对大学生生活的网络时代环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正确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培养他们与网络媒体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态度,以合理开发运用网络资源,达成与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需求,了解自身在当代时代下应该拥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力。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外来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善于借鉴其他文化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再次,在理解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正当的精神追求与向上的不懈动力。最后,要培养大学生的共生意识,使其学会如何与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友好共生,懂得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增强文化理解与融合,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友好相处,具有达成相互间“求同存异”、“异质共存”、“共存共荣”的共生意识。○
[1]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6—127.
[2]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55—57.
[3]周海燕,孙其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质的突破[J].理论与改革,20096):119—121.
[4]李暖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94.
[5]马倩.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的分析及引导[J].青年研究,2000(9):14—18.
[6]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1—112.
[7]胡洪彬.化“危”为“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2010(10:):82—84.
[8]李光辉、李梅.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60—63.
[9]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