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2012-08-15 00:45陈勇军
党史文苑 2012年10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大众化党报

陈勇军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延安《解放日报》(以下简称《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到1947年3月27日停刊,是一张完全的战斗的党中央机关报,无论是对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各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斗争的宣传,还是对边区的政权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的宣传都有新的突破。它既体现了党报必备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又具有普通报纸的生动活泼性,是深受到全党和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为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全党办报”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全党办报”是《解放日报》的一大亮点和优点,是指从中央到各级党委都要重视对报纸的领导,动员全党和基层群众参与和支持党报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推动工作。毛泽东在1942年1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这一思想。

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由延安各部门党内外负责同志及作家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也召开了座谈会,专门对《解放日报》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报道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推动下,《解放日报》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工作人员。为解决《解放日报》稿源问题,中央还发动各级党员和基层群众为党报写稿。毛泽东提出由党中央专门成立了社论委员会,重要社论应该由党的领导人撰写,并亲自为第四版写征稿条例。这些措施为《解放日报》提供了丰富的稿源。《解放日报》的社论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内容,共有803篇,其中占评论的85.8%,而且主要“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1]。实行“全党办报”,“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与非党通讯员是办不好的”[2]。中央特别规定:各分区党委及县委的宣传部长均应担任《解放日报》通讯员,负责组织所管地区的新闻工作,组织同级党政负责干部及党外人士写稿,发展通讯员,帮助通讯员搜集材料,反映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和意见,检查党报的发行情况等。党中央的号召和西北局的决定,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日报》通讯工作的开展,它设立接待室随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派出特派记者了解群众困难,定期组织学习、参观活动,交流、总结工作经验。《解放日报》的这些措施既保证其“全党办报”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其较好地联系了党的主要领导人,了解了党、政、军的主要政策和活动,迅速壮大和锻炼了党的新闻队伍,也实现了由“清凉山人”办报转向全党办报,使其真正成了党的报纸、群众的报纸,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上天入地一线穿”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1942年指出,党的新闻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施者,建设好和领导好一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过硬的无产阶级新闻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3]《解放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创造了一套“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

“上天”就是从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取得方针政策和具体线索;“入地”就是深入基层和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一线穿”就是指记者的工作要像一条线一样把中央和基层,党的政策和群众的活动穿起来。为加强与党的联系工作,《解放日报》要求编委会主动联系边区党、政、军各部门,除派博古、陆定一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外,还分别派陆定一、余光生、丁浩川及吴敏等人联系军事、经济部门、西北局及边区政府。《解放日报》的记者不仅主动与党的领导人和各级机关联系,而且经常住在农民家里,挑水、扫院、减租减息,移民生产,同农民一起斗争和出主意。《党的生活》专栏记者李千峰到富县采访,正值黄土高原冰雪化冻、黄土路泥泞不堪的季节,他的一只鞋的鞋底在中途陷在黄土泥里,另一只鞋在到目的地时也张开了大嘴。记者田方到郝家桥深入采访,不但写了表扬劳动模范刘玉厚的通讯《劳动人民的旗帜》、《刘玉厚的光辉》,而且进行了移民问题的调查,对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记者缪海稜说:“我们不是新生活的旁观者,而是新生活的参与创造者。”他写的《农村夜话》、《问稼于农民》等通讯,散发着浓厚的泥土香味。记者莫艾最先发现了劳动英雄吴满有,后来又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的旗帜南区合作社的经验。毛泽东同志特意邀请莫艾到家里做客,详细询问南区合作社的情况,赞许他深入实际的好作风。《解放日报》社的工作人员采用“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既能够从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取得各种方针政策、具体线索,又能深入基层、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党报成为联系中央和基层、党和群众最有效的途径,是新闻工作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保障。

三、“五新”文风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技术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文字为载体。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解放日报》根据党中央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要求,确立了“五新”文风。“五新”主要体现在内容新、文字新、题材新、角度新和观点新。

“内容新”是指在版面安排和内容上,要更多反映国内和解放区斗争和生产情况、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路线。“内容新”增强了《解放日报》社论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如《高干会与整风学习》、《生产大竞赛》、《改造二流子》等关于整风、大生产运动的社论,根据党的政策和群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切合实际的论述,因而深受读者欢迎。“文字新”是指在文字上更多地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的语言,这增强传播效果。《鲁忠才长征记》用点名道姓的方式报道群众评议53名共产党员:“第一类“主持公道,处处能起模范”有25名,第二类“年轻顽皮,幼稚无知,是毛小子”有4名……”[4]。这种讲事实、讲百姓话的文风,使识字的人看的懂,不识字的人听的懂,得到毛泽东的表扬。“题材新”是指在新闻报道上减少干巴枯燥的新闻战报,充实反映可歌可泣事迹的战地通讯。如 《棋盘陀上五个神兵》、《贺龙师长检阅他的部队》、《晋西北在反蚕食的烈火中》等战地通讯,就具有很好的影响。“角度新”是指在宣传角度上,要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如《日寇军马吃豆麦 北平居民吃马粪》《一样灾荒 两个世界》《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等等。这些新闻既揭露敌伪的残暴罪行,又反映边区人民大生产运动的欢乐景象,虽不是同天同版发表,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观点新”是指在新闻报道上,改变过去“宣传员”和“传声筒”的角色,采用综合报道、集中分析、报评结合、坚持立场的原则,把闪耀时代新思想光辉的观点及时吸收、融入时评的立意中。这种“以我为主”的做法使《解放日报》能够抓准问题,澄清了部分党员的模糊观念,有力地发出党和人民自己的声音,因而深受到基层广大共产党员的普遍好评。《解放日报》坚持了“五新”文风,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指向,密切联系了来自党、政、军、民的主体思想内容,又改变了枯燥的政治宣传和说教,开辟了党的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情理交融”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宣传工作侧重从理论上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鼓动工作是从一个问题中抓住人所共知的事实,激起群众的感情。鼓动工作可以为宣传工作开拓广泛的基础,宣传工作可以巩固鼓动工作己有的地盘。《解放日报》把理论宣传寓于情感化的鼓动过程中,用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放日报》一方面刊载大量进行说理和批判的理论文章、重要文件和评论,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知识性、趣味性和鼓动性的杂文、随笔来实现宣传目的。其中的典型是曾成为整风运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的《一得书》[5]。它批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没有冷嘲热讽,没有恶意攻击,而是以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循循善诱,把同志感情倾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启发,转变错误思想观念。《解放日报》还形成了“运动化”的传播特色,系统地记录了各大重要运动和事件。为倡导“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解放日报》选取并树立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广泛宣传了“吴满有运动”、“赵占魁运动”、“张秋凤运动”,歌颂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模范,掀起大生产热潮。为弘扬南泥湾精神,《解放日报》以消息、特写、诗歌、木刻等形式大量介绍了359旅开到荒山野林开荒种地、打窑洞、造营房、办工厂的英雄事迹,比如,刊登朱德歌颂南泥湾的诗歌:“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有似江南好。”[6]这诗歌后经重新填词作曲,流传至今。为宣传游击战和全面抗战的思想,《解放日报》选取《抬棺杀敌》、《没有枪声的战斗—记横泉据点的毁灭》等新颖素材,集中歌颂了英雄人物灵活多样地运用游击战的智慧和事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解放日报》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实现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社会化过程层次分明,效果突出。《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党的宣传工作和鼓动工作的统一。

总之,《解放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经验,是在当时国际国内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逐渐形成的,但反映了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规律。研究这些经验,有助于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科学体系,有助于于党报工作者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结合国情党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发刊词》,《解放日报》,1941 年 5 月 16 日。

[2]《展开通讯员工作》,《解放日报》,1942 年 8 月 25 日。

[3]《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96页。

[4]《鲁忠才长征记》,《解放日报》,1941 年 9 月 14、15 日。

[5]《一得书》,《解放日报》,1942 年4月9日至11月23日。

[6]《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解放日报》,1942 年 9 月 9 日。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大众化党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