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华 罗庆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国革命史因其历史事件的近时性,导致大量的史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成为历史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史料来源。近年来,口述史料经过收集、整理、甄别、遴选后被编辑成册,大量运用于党性教育中,口述史料在中国革命史的研究与党性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贯要求,党性教育被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口述历史教学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的本体属性是什么?对事关这个学科的本体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史学界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中外学界的众多观点中,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基本观点:1.口述历史是一种获得历史资料与社会事实的收集方法。代表人物有路易斯·斯塔尔,他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的、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①。保罗·汤普逊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②2.把口述历史界定为在资料收集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字记录。代表人物有杨祥银,他认为“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盒录影等现代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③。3.对收集和记录后的口述文本赋予研究与思考,并形成个人观点。代表人物有唐纳德·里奇,他将口述历史界定为 “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④。长期致力于口述历史的钟少华研究员也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⑤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种收集、运用口述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并在历史学中逐渐形成一种流派。这种研究方式,需要史学工作者深入基层,亲历亲为,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和一般民众进行深入访谈,收集口述史料。口述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收集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还是一种有效的历史教育手段,因其细致、生动、形象的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在党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口述历史被逐步引入。一方面,口述历史能够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历史教学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冲破教学束缚,走出课堂,以更加广阔的天地当课堂。口述历史教学还因互动性、亲和力赢得学员的广泛认可,并在党性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让留有历史记忆,但一直保持缄默的人说话,使口述历史很自然地面向社会全体,向社会各阶层延伸。口述历史能够很自然地把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通过平民式的沟通,能开启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尤其是散落于民间的、已被边缘化的记忆。
口述历史能够提供一个已经消失或快要消失的时代图景,一旦这些口述者逝去,这些记忆就会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消逝于历史。“要广泛研究各种边缘的、被忽视的社会历史记忆,只有典范历史与边缘历史的共鸣才能唤起完备的社会记忆,才是真正的历史。”⑥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挖掘中国革命史史料,使中国革命史料最大程度地被保存,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党性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口述历史的参与者,笔者认为,口述历史应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经过甄别、遴选后的口述史料完全可以运用于历史研究与教学中。作为一种教育载体,通过对口述历史进行提炼,不仅可以尽量重现与还原历史,还可以理清其背后的隐秘逻辑,考察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社会诉求。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口述历史独立的理论体系同样充满学术魅力,富有思想张力。从朴实的、亲和的口述历史中,学员更容易体察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优良传统和党风党纪。
中国革命史的口述史料是一部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党性教育教材。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老同志亲身经历了创建新中国的全过程,对许多历史事件记忆犹新,党史工作者及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将这些记忆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保存下来,其中很多历史细节在文献档案中是难以获得的,成为一笔十分宝贵的党性教育史料。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党性教育中正被逐步采用,并日益受到重视。
丰富而又鲜活的井冈山斗争口述史料,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素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口述史料征集工作起步很早,井冈山斗争结束后,当地亲历者就作了零星的回忆和记录。1959年,在全国第三次政协会议上,周恩来号召委员们记下自已的经历、见闻、掌故,在全国各地设立文史资料馆,收集、整理史料。先后出版全国文史资料选辑100多辑,其中就有大量关于井冈山斗争的口述史料。《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等杂志也纷纷刊登了大量井冈山斗争史的回忆资料。《星火燎原》第一辑就是《井冈山斗争专辑》,成为井冈山斗争口述历史最早发行本。以这些回忆资料为基础,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红旗飘飘》选编本,其中大量回忆录又以专著形式保存下来。“本书是继《星火燎原》选编十集和《星火燎原》杂志二十九期(已停刊)之后,重新编辑的一套大型丛书。它仍以发表革命回忆录、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主,突出反映为我党我军发展壮大建立了卓著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活动;反映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战斗;反映党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反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革命精神。”⑦这套丛书以专辑形式出版,每辑集中反映一两个主题,第一辑就以井冈山斗争史为专题,全书共36万字。这本口述史料汇编,收集了当时健在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回忆录,是研究井冈山斗争史和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文献。
井冈山斗争口述史料汇编的另一件大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82年,井冈山地方党史部门成立专门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并会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始收集、整理、编辑有关井冈山斗争的文献资料,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共编印了参考资料30多册,含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许多珍贵的会议记录、历史文献、老红军回忆录。在此基础上,1987年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该书分上、下两册,精选了历史文献161篇,参考资料17篇,珍贵历史图片13幅。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出版回忆录,如《何长工回忆录》《一个革命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李聚奎回忆录》等等。同时,一些红军后代也以革命前辈的遗物、遗稿、访谈资料为基础,陆续出版专著,如《贺子珍的路》《女英自述》《我的爷爷袁文才》《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等等。2003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创办后,井冈山斗争史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再次迎来新的丰收期。学院以党性教育为重点,组织科研力量进一步大力发掘井冈山斗争史料,以口述历史为基础,先后出版了《井冈山斗争大事档案》《井冈风范》《苏区风范》,重点科研项目《口述历史:井冈山的斗争》也在紧张有序地推进。这些口述历史著作既是研究井冈山斗争史的重要史料,也是进一步研究井冈山精神,打造党性教育品牌的重要基础。
(1)创新教育手段和环节
受传统历史教学影响,许多学员的思维习惯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固定模式上,即坐在课堂里听历史老师照本宣科。当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历史教学走出课堂,以五百里井冈的革命遗址遗迹为党性教育大课堂时,学员们几乎一致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人耳目一新,是新时期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创新。
公交线路OD指一条公交线路上从i站点上车而在j站点下车的乘客OD量为Tα(i,j),即由站点i上车至站点j下车的客流量.
实际上,为打造党性教育品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对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过深入研究,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教学中,逐步引入口述历史式教学,并加大了与红军后代、烈士后代、老区群众坐谈的教学力度。这种近年才兴起的教学手段使学员能够走出传统课堂,亲身来到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这种更加开放的课堂,亲身感悟。教师则结合现场曾发生过的重大而真实的历史事件,运用大量的口述史料进行点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员往往因讲述者朴实、生动、细致的描述以及庄严肃穆的环境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与震撼。比如,学院第19期正厅局级领导干部在培训结束后给学院的信中这样写道:“感谢学院对教学计划的精心安排。在很短的时间内,要使学员对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斗争历史及重大意义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焕发革命激情,就教学设计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基于对干部教育规律和井冈山精神的深刻理解,精心整合井冈山革命历史资源,通过专题讲授、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我们在理性分析中深化认识,在感性体验中净化灵魂。课程不多,但认识深化的强度很大,情感冲击的震撼很大,教育培训的效能很大。”
(2)拓展历史视野
口述历史教学提倡走出课堂,寻找并接触历史亲历者,挖掘史料,亲身感悟散落于民间的、零碎的记忆、遗稿、歌谣、照片、文物。在口述历史教学过程中,学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贴近历史场景,体验生活,探究历史真相。访谈对象可以是烈士后代、红军后代,也可以是寻常百姓。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以务实、开放的姿态鼓励学员走出课堂,拓展视野,亲身感悟。通过广泛深入的访谈,学员的历史视野能延伸到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中,能真切触摸到他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利益诉求,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手拿梭镖、锄头在井冈山上闹革命。除了正式公开出版物之外,学员们还听到了许多散落在历史边缘,或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声音:“我们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爬山越岭干到底!”“对待群众就像对待自已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死了就埋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等等。
这些发自亲历者和老百姓内心的朴实声音,慢慢勾画出一个更充实的历史背景。站在党性教育的角度看,这里没有简单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优良传统、党风党纪”等字眼,却让学员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3)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挖掘革命传统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品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自创办以来就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广泛收集、整理史料。学院在已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性教育为重点,对数量庞大的井冈山斗争史料进行了甄别、遴选,先后编辑出版《井冈山斗争大事档案》、《井冈风范》和《苏区风范》三本教材,这三本教材收集了井冈山斗争口述历史的精华,原汁原味。在运用这些口述史料教学过程中,学员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很好,部分学员还强调会对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首歌谣终生难忘。
“方法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odos,指研究的手段与途径。现在一般指某门学科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的总和,是一门研究方式、方法的学说。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一书中针对科学方法的原则、方法、思维指出:“认识现实的方式、方法,只有在反映现实本身的客观规律时,才是正确和科学的。”⑧由此可知,历史教育方法应是研究和认识历史学科中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历史教育方法与历史教育方法论二者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要解决如何进行教育,后者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教育的问题。对口述历史在党性教育中的方法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口述历史的叙事性质与历史叙事学方法颇为相似,与实证历史主义也不矛盾,口述历史强调叙述历史事件、重现历史原貌。实际上,妥善收集、整理并恰当运用口述历史有利于贯彻历史实证主义,对创新党性教育手段和环节、拓展历史视野、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井冈山斗争史的研究和口述历史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以往常常聚焦于革命领袖、重要历史人物的做法,研讨对象延伸至普通百姓、下层士兵、绿林组织等团体或个人的生活,运用传统史学难以搜集到的、散落于民间各阶层人士的记忆和日常生活中的史料,客观全面地再现了历史原貌,发掘出党性教育主题,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口述历史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难免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靠性。这种不可靠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被访者的模糊记忆所致。被访谈者通常被要求回忆若干年之前的事情,有的甚至长达近半个多世纪。一般而言,追溯的时间越远,流传的时间越久,口述史料的真实性的折扣也就越大。
口述历史还因其“主观性”,历来备受质疑,这也是口述历史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可否认,历史真相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唯一的,但在口述历史当中,对同一个历史现象的描述经常大相径庭。每个受访者都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口述着历史,难免掺杂个人的情感色彩。受访者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去讲述历史,有意无意间对历史进行重组、修饰、过滤或者遗忘。因为个人性格、经历、现实境遇的不同,他们对相同的历史现象给出各自的描述和解释,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除受访者的主观因素外,采访者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法国哲学家保罗·凡纳说过:“事件永远不可能和事件的参加者和目击者的感知相吻合;而史学家正是要从证据和文件中刻画出他们想塑造的那个事件。”⑨
我们不能要求口述者具有历史学家一样的专业素养,必须从记忆的复杂性以及伴随着口述者的经历、阅历、出身、教育、社会阶级等变化的过程中,从口述者的记忆中,甄别、遴选和捕捉史料真实性的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旦口述史料的准确性、主观性让学员产生了怀疑,甚至完全误导了学员,那么党性教育则像是一个被包装的故事,对于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领导干部而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性教育工作大局。发现历史的价值首先要吃透“本义”。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特定内涵和本质意义,“口述历史”并非“口述一切”,而是在继承中加以取舍和提炼,并作出准确解读,在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中揭示本质,在不断发现历史新价值中启示当今。
口述历史运用于党性教育中是好事,也是一种创新,但其中有些倾向也令人担忧。比如为了吸引学员,不分精华糟粕,讲述细枝末节、宫闱秘闻、稗官野史;或不顾史实,片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这些都违背了发现历史价值、进行党性教育的初衷。
口述历史教学应紧紧围绕党性教育工作大局展开。以史为鉴,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性自觉,进一步增强学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勤政爱民的思想意识,始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①龙永平.“口述历史”概念浅议[N].贵州民族报,2009—12—03.
②[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③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④[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⑤龙永平.“口述历史”概念浅议[N].贵州民族报,2009—12—03。
⑥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⑦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星火燎原:第1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⑧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版,1956。
⑨傅光明:《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