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董一兵
农民脱贫难 干部责任重
——朔州市平鲁区下乡住村感悟
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董一兵
按照省委的安排,2011年11月16日至17日,我和办公室两位干部到平鲁区双碾乡泉盛庄村住了两天。上半年,我在运城的平陆县曹川镇庙崖村住了三天。这两个村一个在山西南边,一个在北边,都是贫困的山区小村,但相比起来差距又很大,北边的比南边的又落后很多。在庙崖村住村之后我写了一篇短文,其中讲到那里的吃水困难、生活贫困,并探讨如何改变那里的状况。而泉盛庄村的困难远不止这些,甚至到了威胁生存的程度,让我难以设想他们的将来!
泉盛庄村有112户470口人,但实际只有33户100口人长期在村居住,老年人居多,有党员17人,平均年龄54岁,村干部6人。农业以种植山药、胡麻、莜麦等小杂粮为主,去年人均收入2800元。这里地处大山深处,由于平鲁区搞旅游开发,交通还算便利,区里到泉盛庄村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
泉盛庄村散居在公路旁,高出路面十多米的丘陵坡地上用石头筑起的三孔窑洞,就是村支书刘宪的家。他家旁边依地形高高低低住着几户,窑洞大同小异,院落大小不一。公路的下面有几户连片,他家对面的山坡上零零星星还有些人家。由于下雨路面有些泥泞,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进农家,住户之间相隔较远,出了这一户还看不到下一户,坡上坡下走起来有些费劲。多数家户没有围墙,满院的鸡粪羊粪,雨天中走入农家院内难有落脚之处,唯有窑门口的一两块石头可以踏实地站一站。
我从小生活在晋南农村,对那里山区生活的艰苦深有体会,这几年家乡虽变化很大,依然困难不少,但想不到这里农民的生活更艰难,有些还接近原始状态。走访了几户农家后,晚上睡在支部书记刘宪家的土炕上。第二天一早把能找到的党员和村干部叫来挤在刘宪家开了个座谈会,会后再走访农家。我与他们同吃同住,拉拉家常,感悟他们的快乐与疾苦,倾听他们的忧愁与想法。越看心里越沉重,越听心里越难过。
过去村里沿沟有常流水可以解决吃水问题,这些年水位下降没了流水,吃水成了问题,老百姓就打旱井,旱井在院内或院旁边,卫生极差,吃水不干净,村里又设法人工打30多米的深井,用辘轳搅水。水量慢慢不够用了,再用旱井。前两年从乔沟村二级提水,通过3200米的管道引水进村,由于管道埋得较浅,到了冬天吃水又断了。没有了水一切都无从谈起,农民吃水困难,设想的养羊养鸡、发展畜牧、改善农业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
农民的住宿条件和过去没什么两样,住在祖辈留下的窑洞里,睡在土炕上,大多数家庭窑里堆几袋杂粮,电视机缝纫机算是现代家具了。照明用电,做饭取暖还是以柴禾为主。我们来了,村干部总想好好招待我们,炖了一盆羊肉,从罐头里倒了一盘花生米,这已是最高规格的接待了,两天来我们没吃一点蔬菜,他们说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蔬菜,更不用说冬天了。
有人比喻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看到这里的状况,我感悟更加深切了。刘宪说,与周边村比,他们还是好的。我们了解到:平鲁区像这样的村庄占20%左右。先富带后富是我们走过的路子,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解决农村的脱贫问题已迫在眉睫,远不是先富与后富的问题。城里人看看农村的状况,干部看看农民的家当,都会有所触动的。但不知道有多少干部了解我们这些困难的农民兄弟,知道了会有何感慨。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党的领导下,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支部书记刘宪和村委主任李生荣对泉盛庄村的将来充满了信心,他们满怀希望地向我讲述着未来,要移民、种植日光大棚蔬菜、发展畜牧养殖、发展旅游服务等等。我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深深打动,从他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松柏精神。
2008年5月,按照平鲁区“一城十镇百村”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泉盛庄新农村。新村占地200亩,计划整村搬迁黄土沟村及部分搬迁6个村,共145户1063人。已建成一部分,每户一处小院三间房,造价49100元,政府每人补贴2500元,每平方米约600元。但几年过去了还无一户搬迁,据了解,老百姓对预制楼板结构、质量、价格和供水都还有看法,再加上搬迁这样的大事,老百姓思想还在犹豫。我和县乡干部研究,老百姓所提问题有些可以很快解决,搬迁还要继续做老百姓的工作。就近搬迁是改善留在村里的农民生活条件的一条路子,但难以解决老百姓长远奔小康的问题。
我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个叫杨枝的农民,原来养了40只羊,现在死得只剩下10多只,靠领取的80亩退耕还林补贴款维持全家生活,自己有病常年吃药,每年药费5000多元,生活比较吃力。另一女村民叫李秀林,51岁了,两个孩子在外地为私营企业打工。一个孩子生活过得去,另一个还要供孙子上学,困难就多了,还需要她帮助。她尽可能在村里为退耕还林干点活挣钱。泉盛庄村和大多数山区村一样,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年龄大一些的老人,年轻人出去打工,孩子出去上学。
这里土鸡蛋每斤能卖到十五六元,是普通鸡蛋的五六倍,农民由此看到商机,但没有一家规模养殖,完全是传统的做法,每家养十来八只。养羊回报还可以,但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观念,还是没有一户规模养殖。
平鲁区委、区政府提出“两个70%”,即70%的土地退耕还林,70%的农民移民进城,这是切合平鲁实际的。面对如此困难的生存条件,移民是农民脱贫的根本出路。我们现在财政状况好了,也有力量去解决农民的问题了,应该下力气解决农民的困难。但要真正做好农民的移民搬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搬出来的一大部分农民,面临青壮年就业、老弱病残者安置等问题,仍然是我们政府要面对的课题。
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山西在“十二五”期间有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带领山西人民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是迫不及待、极为美好的愿望,但对于我们广大干部来说却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和责任。看到这些老百姓的情况,愈觉得做好这件大事的紧迫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