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甫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其中最具有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观点有两个: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概括和总结,二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对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对于“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最新实践问题的回答。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历史性融合。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以人为本”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界围绕“以人为本”问题中的“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怎样理解‘本’的含义”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在历史依据上,“以人为本”中所指之“人”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
二、在前提上,“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这是它与西方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区别之点;
三、在主体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民群众为本;
四、在对象上,“以人为本”既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五、在目的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综观整个学界的论述,都趋向于探讨“人”与“民”的关系,人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区分,“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的区分等方面,却忽视了对“以人为本”的历史性的探讨,或者根本否定“以人为本”的阶级性特征,对“以人为本”既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一命题缺乏充分的论述。本文认为,“以人为本”应当在“‘以人为本’是与‘以人民群众为本’根本一致的”这一前提下展开;否则,对“以人为本”的讨论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人”之具体性就根本无从谈起。而肯定“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一致性,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特征。“以人为本”这个命题首先是历史性命题,它的历史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二)“以人为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三)“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终结者。
第一,从词源上讲,“以人为本”一词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在我国,虽然孔孟等人都具有各自的人学思想,但是真正出现“以人为本”一词还是在战国时期,管仲在《霸权篇》中首次提到“以人为本”:“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1]西方也是直到古希腊时期才由普罗泰戈拉提出与“以人为本”意思相近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从内涵上讲,“以人为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实际上是“以民为本”,它的实质是“以君王为本”,它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君王的利益,最终目的是维护君王的统治。因此“以人为本”在这个历史时期表现为手段而非目的。西方人本主义的兴起是近代的事,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提出是为了驳斥中世纪的“神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尤其是在开启人类基础之上的平等主体意识方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它仅仅停留在意识平等的“以人为本”阶段,它只能以抽象的人为本,只能以人的抽象方面为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和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概念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具有科学的内涵。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的各种人和人的各种方面的考察,科学地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充分肯定人,肯定人的价值,要从具体的人,从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出发,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以往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偶然性、象征性、任意性和片面性相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必然性、自觉性、现实性和全面性。在其他思想中,“以人为本”只居于边缘性的补充地位,而在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则处于基础性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指导性而具有现实性,当今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科学的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
第三,从发展趋势来讲,“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终结点。肯定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性并不否定它的超越性。马克思认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超越性体现在它以解放整个人类为目的,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人向其本质的回归,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共产主即是对“以人为本”问题的最终解答,共产主义实现之时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终结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奠基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就目前来讲,“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二者体现为历史性的融合。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4][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94,16,24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