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劳动各自的历史演化

2012-08-15 00:42王江松
中国工人 2012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劳动

王江松

资本与劳动各自的历史演化

王江松

上次我们探讨了资本与劳动的“初始关系”。在这种初始关系中,资本和劳动都分别是从狭窄的、简单化的意义加以定义的,即“资本”是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劳动”则是指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即典型意义上的产业工人、蓝领工人的劳动力,一种以运用体力和简单生产技能为主的劳动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初始关系和狭义定义,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劳资关系的实际情况;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看,这种初始关系和狭义定义,通过抽象分析,突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和区别,而忽略了资本和劳动各自向对方演化的趋势。

一、资本与劳动的区别是其相互作用的前提

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家都承认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资本离不开劳动(即使是资本家本人的劳动),劳动也离不开资本(即使是劳动者本人的资本),两者只有结合起来,现实的生产过程才会出现和进行下去。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家也都承认资本与劳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资本转化为劳动。资本家预付工人一笔货币,工人用它来购买生活资料维持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并再生产出劳动力来。此外,资本家可以进行一定的教育投资,提高工人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其次,劳动也可以转化为资本。按马克思的说法,劳动可以创造出新的财富和剩余产品,资本家把这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新的资本;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劳动的物化,是死劳动。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否定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但他们也认为,工人可以通过勤奋工作,挣更多的收入,将一部分积累起来转化为资本。

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家肯定都会否定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这种直接的同一性,他们肯定不会接受劳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这类取消了资本与劳动对立、消除了两者的边界、混淆了两种含义的“混乱的”概念。尽管亚当·斯密等人也经常把劳动力或人本身纳入资本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也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将成为最大财富的说法,但他们在原则上均坚持资本与劳动的本质区别,取消这一区别,也就等于抽掉了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这些理论大厦就会轰然倒地。

二、劳动和资本各自的历史发展

1.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发展

在农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劳动主要是一种以体力为主的简单劳动,知识在其中的作用很有限:直接生产劳动者固然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很低,就是专门从事智力工作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人和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宗教和哲学等非实用性的、“形而上”的研究,自然科学极不发达,即算有,也很少运用于直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在工业文明时代,知识成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体表现为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即以机器体系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因此谁能够拥有这些先进的生产工具,谁就掌握了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谁就会在生产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占就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仍然从事简单劳动,成为机器体系中的一个被动的环节。虽然全部简单劳动之总和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中)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但单个工人的劳动则是无足轻重的,因此在没有组成工会之前,单个的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十分被动和软弱的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区分和对立就是建立在这种历史状况的基础上的。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的劳动可以归结为一种旧式的劳动,两者的区别在于,少数人所创造的知识在农业文明时代还没有应用于直接生产过程,而在工业文明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总劳动结构中,两者都以简单劳动为主,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占劳动人口的绝对多数。

信息和知识文明时代,则出现了一种新的劳动形态,这时的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运用,以至劳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已由简单劳动者变为复杂劳动者、由蓝领工人变为白领工人;不是少数人的智力和知识及作为其物化的生产工具,而是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和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这种新型劳动的出现,使它的对立面,即资本也改变了自己的形态。

2.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发展

20世纪中叶,传统的以物质资本为主导原则的经济学受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难解之谜的强烈挑战。

(1)现代经济增长之谜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计算,从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快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大量的估计数字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比国民资源的增长要快……与用于产生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资本的数量三者结合起来的数量相比,美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速度要高得多。而且,最近几十年间,从一个商业周期到另一个商业周期,两个增长之差变得越来越大。”比如,尽管美国农业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而产出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那么,这个巨大的差值、差率和差额是怎样产生呢?

(2)库兹涅茨之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发现,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资本形成的速度却相对下降了。这就是说,相对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美国的净资本形成却在减少。例如,美国资本与产出之比,1869~1888年间是3.2∶1,1909~1928年间是3.6∶1,而1946~1955年间却只是2.5∶1。“换言之,在最近几十年中,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中由资产所创造出来的份额从大约45%降至25%,而在劳动工时相对降低的情况下,归于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却由55%提高到75%。那么,这部分贡献是怎样产生的呢?

(3)工人收入增长之谜

20世纪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工人实际收入水平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工时却大大缩短了:1900年~1920年,工作时间减少37%,而收入却增长34%;1920年~1940年,工作时间减少20%,而收入却增长35%;1940年~1970年,工作时间减少了17%,而实际收入增长了37%。从1900年至1909年期间,雇员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约占55%,而在1970年则占了75%。与此相反,财产所有者收入从24%降至8%,租金收入从9%降至3%,净利息从5.5%降至4%。当然可以用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的让步这种政治原因来加以解释,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纯经济原因在起作用?

(4)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缩短之谜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个人收入差别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当然可以用累进税制和公共转移支付等第二次分配来加以解释,但是否有更加深层的原因和必然性呢?

舒尔茨等人认为,以上这些谜团,绝不能仅仅用资金的投入,也不能用就业人数和劳动工时的增加来解释,而只能用“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来解释。这就是说,高质量的劳动力、“知识、技术、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以及移民方面的投资”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舒尔茨等人将这种新型劳动力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为什么要把高质量的劳动力称为“人力资本”,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呢?原因如下:

第一,同物质资本一样,人的知识、技能等质量因素的形成和维持都要花费成本,这一成本要高于形成和维持普通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费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简单劳动力只需很少的费用就能维持,但高质量的劳动力则需要接受长期的教育和培训,而教育和培训需要较多的投资。自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和劳动者本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投资在不断增长。美国劳工教育资本存量,按1956年美元价值计算,在1930~1957年间由1800亿美元上升到5350亿美元。

第二,同物质资本一样,人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是为了获得将来更大的收益而放弃了眼前消费和眼前收入,这种投资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机会成本比较高,比如为了完成大学教育,就必须放弃不上大学而马上就业获得的收入。相对而言,简单的劳动力则不具备这种特征。

第三,与物质资本一样,知识、技能、智慧、创造力等等具有稀缺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求大于供,可以获得较好的价格。与此相反,简单劳动力则不具有稀缺性,且供大于求,在价格谈判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四,与物质资本一样,高质量劳动力具有较大的生产效率,能够创造较多的财富,因而理所当然也应得到较高的收入。与此相反,简单劳动力则只有较低的生产效率,因此收入也较少。

由于有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上述经济之谜都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理解:从1929年~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0%来自教育,而工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国外有关专家曾研究过教育对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认为相对于未受教育的人来说,小学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43%,中学教育能提高108%,大学教育能提高300%。换句话说,大学毕业者的劳动生产率是未受过教育者的4倍,是受过小学教育者的2.8倍,是受过中学教育者的2倍。

3.人力资本的定义

人力资本,由于它主要通过教育途径而形成和获得,因而又可以称之为教育资本;由于它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知识,因而又可称之为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因而又可称之为精神资本、无形资本;由于它与体力、简单劳动力的区别,因而又可以称之为智力资本。

在所有这些称号中,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最为贴近,在全世界也叫得最响,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育资本、精神资本、无形资本、信息资本、智力资本等概念都只是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形式和外部特征,知识资本则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内容;第二,信息经济、信息时代、信息文明等概念,作为工业经济、工业时代、工业文明之后的过渡阶段,被知识经济、知识时代、知识文明所取代,知识、知识经济又把信息、信息经济扬弃地包含于自身之中。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财富,整个经济都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使用、交换和分配的基础上。

现在可以正式对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加以定义了。

(1)人力资本是指“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萨洛,1970),是“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M.M.麦塔,1976)。我国学者李建民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上述定义突出了人力资本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它是人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等质量因素,而不是体力等简单劳动力;第二,它不是泛指一切知识、技术和能力,而特指“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2)狭义的、直接的人力资本是指具有直接市场价值和经济意义的知识、技术和才能;广义的、间接的人力资本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现实或潜在地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意义的知识、技术和才能。

具体而言,狭义的、直接的人力资本是指已进入市场或者马上能够进行市场运作的、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一般来说,这些知识、技术和才能或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经济可行性,能够取得直接的产出、增值和利润,或者拥有相当的市场需求和顾客群。这是它们成为人力资本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仅仅具有客观条件还不够——由于人力资本直接存在于人身上,与它的主体、所有者有直接的同一性,是直接为它的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因此如果所有者本人没有关于人力资本的自我意识、没有把它投入运营并获取利润的市场观念、没有基本的运营能力,那么这些知识、技术和才能对它的所有者来说,就不具有资本的意义。可见,知识、技术和才能的所有者本身的产权意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是构成人力资本的主观条件。否则,这些知识、技术和才能就会被他人(比如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当做简单劳动力加以廉价使用,并因此而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这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剥削。

广义的、潜在的人力资本,指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不具备,很难或暂时不能进入市场、不能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不具备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和才能。或者说,在这种知识、技术和才能与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之间,有太多中间环节,以至它们只具有间接经济价值,因此又可以叫做间接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固然肯定是人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但并非一切知识、技术和才能都直接具有人力资本的意义。比如许多哲学、宗教、道德、艺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并不能带来直接的产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知识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也往往是赔本的。但不能说它们就不重要或根本不具有人力资本的意义,因为第一,这些知识是那些实用型知识的理论基础或精神背景,从历史上看,后者大都是从前者中分化出来的;第二,这些知识、智慧从整体上提高了人的基本素质、扩展了人的视野和精神境界、熏陶了人的气质和情操,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第三,随着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些知识作为商品也会赢得越来越多的顾客和消费者,从而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实际上,凡是成了经典的哲学、宗教、艺术和理论科学作品,都是畅销书、常销书,只不过他们的作者已经享受不到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罢了。

对人力资本作这种区分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意义:人们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运营时,要进行深刻的市场分析,选择那些在现阶段具有市场需求并能够运用于直接生产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才能加以运营,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投资于那些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的知识、技术和才能的生产,以获取远期的经济利益。不论对于一个国家,或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我们每一个个人,都必须确立这样一种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

4.人力资本的构成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和才能”,可以发现它们是由以下四个基本方面组成的:

(1)经营管理性人力资本。这一部分人力资本,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隐匿在物质资本概念中,后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叫做“企业家才能”,也可以简称为“管理资本”、“结构资本”,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沟通、领导、指挥、协调、控制、市场分析、价格谈判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才能。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中,还是在知识经济中,这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

(2)科技性人力资本。这是整个人力资本的内核部分,也即狭义的“知识资本”,是直接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及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专利、生产技术和工艺、劳动技能等。在工业经济时代,这部分资本隐匿在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概念中;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们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基础。

(3)价值导向性人力资本。这部分人力资本是宗教、哲学、价值观、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既包括勤奋、节俭、理性、创新精神、冒险意识、自我现实需要等个体性人格素质(马克斯·韦伯称之为“新教伦理”),也包括诚实、合作、信任、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等群体性人格品质(科尔曼、福山等人称之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科尔曼指出,除了人的技能和知识之外,人力资本还有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个体和他人共事的能力,即人们为共同目标而一致努力的能力;而福山则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在社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普及程度,这种社会资本与其他人力资本不一样,通常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资本不仅对于减少冲突、降低经营成本有作用,而且对于凝聚力量、增加产出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人们又称之为“道德资本”、“精神资本”或“文化资本”。

(4)综合性人力资本,指企业或个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品牌、信誉、形象以及顾客的忠诚和满意、注意力和偏好等无形资本。这种资本是前述三种人力资本的统一和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没有前三种人力资本长期的运营,是不可能形成此种资本的,而此种资本一旦形成,反过来会给企业或个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有人把这种资本称之为“顾客资本”或“市场资本”。

在诸多关于人力资本结构的分析中,还有“健康资本”、“迁移与流动资本”等提法,我们认为,它们或者只是人力资本的条件,或者可以归并于前四种人力资本,而不能成为独立的人力资本。

健康,如果仅指生理、身体的健康,则不能构成人力资本,正像体力、简单劳动力不能称为人力资本一样。健康固然是人力资本的先决条件和自然基础,但它对直接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益意义不大,因为在现代医疗、保健条件下,人的健康状态普遍提高,而且知识生产过程和知识化的物质生产过程对人的体力的要求并不特别高。健康的重要性有二:一是对人力资本构成一个否定性限制,即如果失去健康,身陷疾病,那么一切人力资本都是无用的;二是对生活、生命的价值很高,远远高于对直接生产过程的经济意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进一步提出“精神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概念,这种健康倒真是一种人力资本,只不过它完全可以归入上述第三种人力资本,即价值导向性人力资本之中。

关于迁移和流动资本,是指劳动者因为地理位置和职业位置的移动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善于通过地理位置和职业位置的移动而增加收入的能力,正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经营管理能力,属于经营管理性人力资本。

猜你喜欢
劳动力资本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