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赵燕: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中华文化辞典》中认为“亚文化”是“群体文化(尤指民族文化)中与主文化具有价值歧异并居于从属地位的各种文化成分。如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区别于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区别于农业文化等。”主文化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的特点从英文前缀就可见一斑,“sub”意味着“边缘、附属、次要的”含义。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体现的是与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利益。
在中国,青年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这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这种亚文化现象在高校热传,借助的工具则是流行文化作品,当代高校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映。国内学者周宗伟指出,“这是现代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隐忍’与‘释放’”。高职院校德育素养——无疑是建构大学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阵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高校亚文化的“大话”倾向,这不能不说是对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的一种颠覆和解构,通过对传统的、经典的话语秩序,以及这种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伦理、文化秩序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消解作用和应对对策两个维度来把握,探讨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向,而亚文化产生的原因,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在中国古代,统治社会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经典,过分注重文化的教育训导作用,人们意识形态单一,生活在一个相对落后、静止和封闭的社会中,亚文化现象表现的不为明显。而当今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为高校亚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文学自身规律的结果,文学娱乐化是必然产生的现象。在消费时代,文化活动也成了消费行为,崇尚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旧的社会规范开始弱化,新规范没有完善,新旧规范并存,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越轨行为大量增加,使个人在顺从社会规范时无所适从,从而感到茫然和混乱,这为亚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大众心理基础。
首先,西方知识革命、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电子时代的到来,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大学生对现代传媒文化传播方式的盲目追求适应了大学生娱乐性的文化需求。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使青年们的生活方式与后现代主义结盟,在认识论上主张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论上强调多元化,使得青年追求感官的刺激和快感,责任感淡化、理想迷失,对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其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最先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认为文化被批量生产之后贴上了“标准化”的标签,文化工业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提供快感,文化成了娱乐,娱乐成了人们的理想。最后,以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己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传播方式使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丧失,开始平面化、庸俗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使得经典浓缩,人们以更加快捷的方式去接受文化经典,而抛弃经典和传统带给我们的内在精神内涵。
第一,高职校园亚文化对文学经典的颠覆、传统识读教育的排斥,阻碍了道德教育的实施以及形成个人思维能力的下降。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以形象的情感去感染读者,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化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与此同时,文学经典和传统的识读方式与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上看,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奠定物质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往往成为亚文化中的一员,他们常常以娱乐至上为目标,消解了道德教育的严肃性。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是和大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他们往往也崇尚各种媒介、网络形成的“大话”文化,消解了道德教育的严肃性。第三,大学教育制度存在空隙,过于注重“智育”,而德育、心理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偏斜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吞噬个性的教育方式与青年所处时代和环境赋予他们的个性剑拔弩张,自相矛盾。与此同时,高校道德教育的教材过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功能,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创新性,教育训导性占据主导地位。第四,高职院校亚文化消解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的典型示范作用。中国自古以来也十分重视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而大学亚文化的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是对传统典型的一种颠覆,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被大大地消解了,失去其有效性。
1.在社会体制方面,构建大学亚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繁荣校园主流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时尚亚文化,改造腐朽落后的庸俗文化,构筑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要加紧制定促进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国家文化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对文化领域的立法和司法管理,相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客观上处于滞后状态。要逐渐形成文化法制体系,特别要加强文化的立法;在文化传播手段上,要为亚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生存保障,既坚持主流文化的强势地位,又保护好文化时尚的多样性和时尚文化的多元化,保护好亚文化自我发展的活力。
2.要把创造当成校园主流文化的灵魂。这些年,文化的误导、政治的需要、大学的风气、民间的无知,造成了对古老话语和故事的盲目崇拜,这是中华文化面临转型和迈进时遇到的一个大泥潭。校园文化也往往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形成校园文化保守主义与复古主义,如果文化没有创造,只是单单地去讲述和评论,那么中国文化就没有前途。我们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培养自己对陌生信号、创新信号的敏感性,将校园主流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努力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继承和发展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正确处理文化的多元取向与一元导向的关系,坚持用正确的文化导向占领高校育人阵地。中国青年中后现代价值观的产生,在总体上具有“早产”的特点。这种“早产”的后现代价值观,一方面将发挥它的正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功能。诸如青年人追求“即时满足”,否定工作价值,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并加以引导,克服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的主观情绪,因势利导。
1.注重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开展文化政策研究、制订、评估和咨询,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大学生的自我宣泄机制,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制,使得大学生学会自我宣泄和自我解救,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宣泄途径,而道德教育必须在恰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释放的途径。在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与时代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德育教材,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其人文精神,同时,加强高校德育网络建设,使校园亚文化在形式上能够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
2.运用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高校亚文化是青年渴望独立和自由的缩影,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式的道德教育模式。以符合青年人特点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大学时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引导青年,将道德教育的理论形象化,要注意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统一性,形成立体的综合教育网,借鉴青年亚文化中娱乐文化的传播途径,造就社会、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