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赏析

2012-08-15 00:45:37蔡朔冰
大家 2012年6期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

蔡朔冰

(蔡朔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应用文写作。)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很多不朽的诗作,在争奇斗艳、绚烂璀璨的诗苑中,张若虚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仅有两首,而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则跨越古今,流传千古,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清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就是这首诗使并不显眼的张若虚名扬千古,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张若虚,扬州人,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厌恶世俗礼仪,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其诗作《春江花月夜》属七言长篇歌行,虽受六朝诗风影响较深,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将诗情、画意、音乐与人生情感、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构造出清新绚丽、美不胜收的情景,并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引领读者对寻觅美的踪迹。

一、自然美

《春江花月夜》这首歌行长诗,只读题目就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用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勾勒出动人的良辰美景,诱人产生一读为快的感觉。长诗开篇首先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自然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江春水浩荡东去,春潮猛涨,江面如此的开阔,几乎与大海连在了一起,气势非常的宏伟壮观。恰在这时,江海相连的地方又冉冉升起了一轮明月。用“生”而不用“升”,不仅有明月升起之意,更是活化了明月与潮水,使之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此的笔法虽然在张若虚的笔下并不是首创,同时代的张九龄中诗作中已有体现,如《望月怀远》中的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张若虚的笔法更为独特,明月升起时有奔腾的江水作衬托,充满生机与活力,好像明月是从大海中涌出的精灵,是江海连接的一瞬间诞生的。江水与明月相互辉映,明月映在江面,随着万里江波闪烁,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勾勒出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江、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接下来又引入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江上白沙看不见。”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静静流淌,而月光又将它的余晖洒向江边的花林,就好像花林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顿时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整个江南的春夜都笼罩在月色中了,以至于空中的飞霜有没有落下都没有感觉了,也分辨不清江上的白沙了,眼中只有月光的存在。这种以霜来写月色的方法,对诗仙李白产生了深刻影响,李白在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运用。

张若虚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让题目中的五种景物春、江、花、月、夜逐一显现,一江春水与广袤的大海相接,皎洁的明月与猛涨的春潮共“生”,月光在江波中闪烁。月光赋予了春夜勃勃的生机,产生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在梦幻了看到了江海的动态美,天空的静幽美,明月升起的明媚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梦幻美,描绘出如诗似画的江南春之美景,给诗中的自然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音乐美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就好像是一首月光小夜曲。这首七言古诗沿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韵律也相应地曲折回旋,有着强烈的节奏感与音韵美,读起来优美动听。后人仿照《春江花月夜》改编琵琶曲《夕阳箫鼓》,旋律以柔婉感人,给人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再后来又被改编成民乐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其音乐表现也趋于完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改编成优美动听的乐曲,是因为它本身具备很强的音乐美。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换韵,平仄互换,共九韵,以此分为九章,每章都可以看做一首七言绝句。如第一节押“庚”韵,第二节换为“寒”韵,第三节转为“痕”韵,以下分别为“齐”、“侯”、“开”、“痕”、“麻”、“模”韵,从中可以看出平声韵与仄声韵交互使用,以产生高低明暗长短的音变,虽然有九次转韵,但是非常的自然,全然没有拗口之感,读起来音韵流畅,悦耳动听,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这样艺术化的构思使整首诗都洋溢在音乐的韵律中,呈现出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并且,因为整首诗的章节之间韵律频变,“春、江、花、月、夜”也都随着富有变化,有高潮也有低落,前后回环往复,以此表达出诗人心境的变化。“声”与“文”的和谐交融,使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余音绕梁的音乐美,成就了千古绝唱。

三、意境美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是说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的艺术境界。最早有王昌龄提出,后又有严羽的兴趣说,袁枚的性灵说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角度探讨了意境的内涵“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月的升起、高照、西下、落下的经历,在月的笼罩下,月河潮水、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闺阁、镜台、高楼、鸿雁、海雾等一系列的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好画卷,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诗人也渗入了自身对美景的情感体验,诗情、画意、意境交融在一起,引读者进入深远的意境。全诗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物入手,串联起其间出现的各种意象。在这首诗中,“春”出现4次,“江”出现12次,“花”出现2次,“夜”出现2次,而“月”是全诗的灵魂,出现了14次。《春江花月夜》用美好的自然景色营造艺术美的意境,拉开整首诗动听的序幕,用诗魂“月”来串联起全诗出现的不同意象。不管是明媚的月、皎洁的月,还是迷离的月、缠绵的月,都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月的反应。作者用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落月的余晖等构成不同的意象,从这些意象的变化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四、哲理美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夜景,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叹,引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皎洁的月光下,江天呈现出一色净美,没有一丝尘埃。面对夜空中的一轮孤月,诗人的思绪飞扬,穿越时空,他不禁想到这样的月是谁第一次见到?此月的光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第一次洒向人间?现在的孤月又是来照何人的?诗人用何人何年发出对人生的叩问,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有限的,这有限的生命能不能超越时空获得永恒的价值呢?这个问题如千古谜团,触及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思考。接下来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江月是永恒的,但只是单调地重复,人生是短暂的,但却充满着丰富的色彩。诗人通过对江、月、人的思考,悟出了有限与无限、丰富与单调的平衡,引领我们探寻生命的意义,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思索。

五、情感美

游子思妇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热于表现的主题,《春江花月夜》也属于常见的思妇游子,但是和以往的游子思妇类诗歌相比,张若虚的诗跨越了时空界限,表达出的情感仿佛与天地一样永恒,让人觉得幽而不怨,给人一种旷达的情感美。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是凄清的画面,皎洁的月高悬夜空,在月光下江边的花如霰子一般;天上的月与江中的月相互辉映,显得飘逸恬淡、深邃悠远。这场景适合情人间的窃窃私语,但是有情人却天各一方,使得江边的高楼和扁舟子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此时的月好像读懂了离人的心境将相隔两地的人紧紧融在一起。

总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中,融入了对离愁、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邓梦兰.美的绝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

[2]吴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

猜你喜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11-14 19:46:15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劝学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草原(2018年4期)2018-05-08 10:52:28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王小奇送画
领导文萃(2016年11期)2016-06-22 21:49:34
春江花月夜
从张若虚到韦庄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