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静安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作为文化组织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其精髓和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失去文化之光的校园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能称之为大学。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也就意味着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化特征,在校园文化上必然表现出丰富多样和独特创新性。民办高职作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四川省而言,目前全日制的普通民办高职院校就有11所,虽然在办学性质和目标上在区别于普通的高等学校,但校园文化依然是其存在和发展之基,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民办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繁荣发展。而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来看,当前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入,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因此如何针对民办高职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探索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特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定义为:民办高职院校人的群体意识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结和提炼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为模式、组织架构及规章制度和物资设备设施。也就是主观意识的客观化状态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当然从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当然由于意识及其载体的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必然要通过物质文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基于民办高职的办学性质,其校园文化也具有以下特质。
民办高职的“高”决定了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民办高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来说,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决定了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要求。要突出和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对高深文化知识和严谨治学精神以及良好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追求,不能降低品格,沦落为世俗化和功利性的低品格文化类型,失去高校作为精神岛屿和人类文明净土的特征。否则,民办高职也就不称其为高校,也就只是职业培训中心。
民办高职的“职”,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从办学类型来说是职业院校,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一线建设、生产、管理需要的应用性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蔡元培则指出,“治学者可谓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存在价值。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突出其职业性、实用性特征,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都必须强化职业特色。当然在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也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现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的理想追求和目标。
民办高职的“民办”,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资,资本的逐利本质和市场化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这类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市场风险、政策制约和公办院校的强势竞争使其在夹缝中生存,随时面临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这一点从每年开始的生源大战中可以窥见一二。从整体上来说,这类高校办学历史都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以及特色,处于创业阶段,因此以艰苦奋斗、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业和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及精神成为其制胜的法宝和这类院校的文化特质之一。
课题组对四川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0余所民办高职进行了专题访问,发现民办高职校园文化总体显得氛围不浓厚,内容不丰厚,无论是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都比较缺乏,也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物质文化设施设备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但是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世俗化、功利性文化盛行。特别是新办的历史较短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具体问题如下:
课题组问卷调查和专题访问,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调查表明,在回答“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学校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认可, 有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认可,占调查总数的84.8%。综合调查和访问结果来看,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上都有明确的看法,无疑都认为很重要。
有些学校领导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文化创建措施,总体上来看,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贴贴标语、口号、雕塑,多搞几次文体活动等,总体上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没有灵魂的文化建设,也就难以形成气候、也谈不上发挥其育人功能。
民办高职校园文化缺失和滞后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职普遍办学历史较短,也就缺乏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虽然有些学校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与关键性的显性问题, 许多民办高校只得脱离自己的规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临时应付, 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状况。比如很多民办高职一到四月份就开始启动招生工作,往往从这时候期起学校基本十室九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和老师都有招生任务,被派出去招生,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走访中有老师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经常修改,让人无所适从。从客观上来说,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作为受教育者,无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教育组织,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我们经常说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看出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这个意思。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不可忽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民办高职的学生生源、学习心理等问题,从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校园文化就表现出缺乏学术氛围和追求科学精神的学习文化,学生更热衷于选秀、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学术讲座乏人问津,因此校园充斥浅薄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
虽然说文化是自然演进和历史沉淀的过程,但是如果民办高职业能够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可以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在先进文化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采用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应该也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加速文化演进的进程。给予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民办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之中,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专门的人财物的投入,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的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保证校园文化的系统性,使其由自发到自觉,加快文化的生长发育进程,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
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内涵及要素,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着手推进校园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并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凝练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校训、校歌等形式体现出来,使之清晰的宣示与人,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文化活动予以践行和发扬,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建设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使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和传承。这里也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导入CIS战略,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学校精神文化为灵魂来设计校园文化的整体宣示形象,比如学校规划、建筑物、标示、标语、雕塑等,使校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浸润和蕴含着校园文化之美,从而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校内校外相结合是指要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开放包容,实现和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校园文化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生教育的成功也就从根本上改善了学风和校风。
[1]方泽强,刘 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 [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4]黄炎培. 职业教育谈[A].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A].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上)[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