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要素始于战国时代,并于汉代得以最终形成和初步完善。汉代壁画作为汉代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不仅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发展与延伸,而且为后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地位。现今,中国画家重视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力求通过追本溯源探索加强民族绘画艺术表现风格和形式的途径。而汉代壁画艺术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本土化美学价值和绘画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汉代壁画的艺术特色,认清汉代壁画艺术在我国绘画中的地位,对于继承和传扬汉代壁画艺术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绘画艺术在两汉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汉代画家便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阶层,大致可将这些阶层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尚方画工,也就是所谓的宫廷画家;第二类是民间画家,其作画场所主要是州县的厅堂和墓室当中;第三类是文人画家。这类画家的人数较少,但却对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如史书中记载的蔡邕、张衡等。由他们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目前仍存于世的少之又少。考古学家在对汉代古墓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壁画,尘封了两千多年的汉代绘画终于重现在我们眼前,其神秘面纱也随之被揭开。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汉代墓葬壁画的作者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即民间画工,但从中我们仍能见到当时汉代的绘画艺术水平,而且也能够以此来对汉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出客观评价。
就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而言,比较常用的绘画主题多为羽化升仙等神话传说,画工在人物及瑞兽形体的描绘上,采用较多的形式为动态旋律,如乘风舒袖、腾云驾雾等,画工运用这样的手法,将仅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世界,绘制成为令人们无比向往的神仙之境。而东汉时期的墓葬壁画中,绘画主题多以宴饮及车马出行为主,并且在画技法上也一改西汉时期的先勾画轮廓、后平涂施色的作画方式,在用墨着色上更显夸张、变化更多;用笔上也更显奔放,整体概括性更强;对物象的描写既细微、又写意,大场面的处理也更显从容。如洛阳杏园村的东汉墓壁画,其作者采用的正是这种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的车马出行盛况。在该壁画中,画面的用色比较简洁,画面的层次主要是以墨色的浓淡程度来渲染的,深沉凝重的墨色代表着肃穆和庄重,再配以明亮的朱砂作为点缀。墨色与朱砂的巧妙配合,使壁画有主有次,变古板为动感,去沉闷而灵气尽显,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灵动的艺术效果得以彰显。
汉代壁画是一种极具鲜明创作意识和绘制目的的绘画形式,它以墓室建筑为绘画载体,并与墓室空间环境和形体结构构成统一的整体,是在综合考虑墓室空间、类型、结构,以及壁画位置、角度、面积、观赏距离等因素的基础上而绘制的壁画。西汉时期的壁画多见于墓室主室前后壁、墓顶平脊、甬道、门旁两侧等处,直至东汉时期,墓室内的壁画面积逐步增大,显现出墓室多层次的装饰效果。“日月星象”、“天堂仙界”、“升仙”等类似题材一般安排在墓室顶部、四壁上部,而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写实内容,如“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等内容则绘画于四壁中下部,并在甬道两侧、墓门、室门处绘画镇墓辟邪的人物和神灵。汉墓壁画是汉代墓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做到与墓室建筑结构和规模的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在早期汉代壁画的构图上,受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图案样式影响,多呈现出呆板的横向排列构图方式。当时的画工们还没有掌握运用虚实的方法来表现绘画空间、前后的关系,而是过于追求平面效果,以上远下近、平列铺陈的构图方式填充形象,所描绘的物象不会存在重叠、遮蔽的现象。到东汉时期,壁画在透视关系和比例关系上有了重大改进,并逐步掌握了表现这种关系的绘画技能。
汉代壁画通过对色彩的灵活运用,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这类壁画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重彩绘画,其在用色上首要突出的重点是大色块之间的构成关系,其次才是细微之处的色彩变化。在着色上着重强调的是固有色的对比,石青、墨色、朱砂、石绿等为主要设色,并间接施用白、黄、紫、红等色,在沿袭绘色“尚朱墨”传统的基础之上,从原本单纯的色调逐步扩展为复杂间色的配置,从而使得壁画色调不仅明亮,而且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气息。无论是从壁画的色调构成,还是从色相对比及纯度对比等多个方面上看,作者对色彩的驾驭能力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
汉代壁画对所有形象均施以墨笔线条勾绘,不仅可以清晰表现物象的轮廓,使物象脱离于背景空间得以独立呈现,还可以使物象本身通过勾线处理,形成平面的穿插与组合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显现物象自身的质体和骨架。汉代壁画已经纯熟地掌握了用笔用线的方法,能够通过勾线的顿挫、轻重、转折、疾缓来表现物象的特征,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丰富了艺术审美情绪,使得汉代壁画极具审美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能够利用绘画艺术来反映社会生活现状,以及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并且存在着多种多样题材内容的表达,这也是汉代墓室壁画艺术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例如,对于表现墓主升仙、宗教、神话传说等主题内容,一般运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着重于营造仙界氛围;对于历史故事的表达,通常捕捉事件发展高潮部分中的情节进行绘画,运用代表性的画作来鲜明表达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对于现实生活题材的表达,往往运用写实技法,详尽描绘生活形态,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关注态度。
汉代壁画中的艺术形象创作,充分体现出了汉代的造型理想。从壁画形象中的造型方式上看,能够直接让我们感受到汉代人对审美的要求;从表象的层面上看,其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有姿态考张、形象夸大、力度强劲以及动作张扬等等,可以说表现形式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尽显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创作风格。作者擅长创造对象最典型的动作和姿态,对于各种艺术形象的塑造,并不以精雕细琢见长,完全是以简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整体的动态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通过大胆的提炼,赋予艺术形象以神韵,并以整体上的形似来完美地展现神似。
汉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绘画不仅继承和传扬了前代绘画语言、技法,而且对其后绘画技法、语言的多元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汉代壁画艺术而言,它是汉代绘画最为典型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汉民族的本土绘画特征与美学价值。汉代壁画艺术在色彩运用、技法运用、构图、美学价值等方面均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汉代壁画的色彩运用,既沿用了战国绘画中的平涂技法,又对晕染法进行了完善,同时也在探寻和尝试没骨法等新技法,使物象的表现力得到逐步增强。在中国绘画史上,绘画的色彩运用成熟于汉代,并在当时形成了热烈大方、庄重富丽的时代绘画风格。没骨法的大胆尝试转变了重形廓的传统绘画思想,而更着重于强调色所造成的体面,这种技法对于后世花鸟画具有重要影响。对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汉代壁画技巧已经纯熟地掌握了运用渲染和晕染法表现出物象的体积和明暗,这是对平涂技法的改进与完善。在此基础之上,西魏、北周时期的绘画技巧又延伸出中原式晕染法,并将这种色彩运用技巧广泛用于敦煌壁画中。
大笔写意法始创于汉代壁画中,体现了汉代绘画技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也标志我国写意画初露端倪。用笔用线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技法,讲求笔墨运用的意趣,重在营造神形兼具的画面感觉。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是大笔写意法运用的雏形。在唐宋以后的花鸟画中,仍可以追寻到粗笔浓墨的神韵。汉代壁画将写实技法予以了进一步完善,其中所描绘的人物达到了传神的境地,着重于人物性格神态的刻画,体现了壁画倾向于写实的艺术创作思想。汉代壁画的技法运用,在传承了殷周绘画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对魏晋六朝绘画的现实主义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神的写实技法不仅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基本要求和评判标准,更开启了我国绘画史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汉代壁画在构图上对二维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行拓展,初步掌握了鸟瞰、斜视、平视的透视法则。汉代壁画的构图均呈现于平面上,并遵循创作意图和艺术需求布局画面,超脱了焦点透视视平线的限制。
汉代壁画具备骨法用笔、迁想妙得、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特征。汉代壁画在写意技法和造型特征上显示着气韵生动的特色,在用线用笔的表达方式上散发着骨法用笔的生命气息,在传神的写实形象上彰显着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美学思想。这充分表明,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极具美学价值,并对后代画家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气势恢宏的汉代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它以大气磅礴的绘画艺术风格,以及略见成熟的绘画技法和多元化的绘画语言,展现着汉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和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汉民族的本土绘画特征与美学价值,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王蓓.洛阳汉墓壁画艺术探究——从“六法”谈洛阳汉墓壁画[D].河南大学.2009.
[2]郭华.试析汉代墓室壁画的雄健与充实之美[D].山东大学.2010.
[3]高宇琪.汉代墓室壁画的思想背景与壁画内容[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4.
[4]郭萍.汉代图像艺术中反向图像的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1.2.
[5]唐建.中国汉代绘画的艺术表现[J].东岳论丛.2001.5.
[6]谢恬.千年敦煌壁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J].兰台世界.2009.23.
[7]汪静.简析中国汉代石刻壁画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J].职业圈.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