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红
(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基础教研室,广西 百色 533000 E-m ail:891458611@qq.com)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护理的提倡和以人的全面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国内学者对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干预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临床护理的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推广。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结合行为干预,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消除其消极心理,达到提高患者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目的。现将国内有关认知行为理论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
认知行为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新推出的一代认知治疗理论,它是在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模式[1,2]。认知行为理论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来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达到消除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是用重建认知、疏导心理、解决问题和矫正行为等方式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干预[3]。常用的认知行为理论的干预方式主要是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治疗等几种疗法的综合运用,主要采取集体或个别方式进行干预。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及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等[4]。认知行为学派研究者认为,认知是不良事件与负性情绪反应之间的一个重要中间过程,生活事件本身不是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错误认知才是导致负性情绪的主因。在患者患病期间产生的不良认知和行为,需要治疗者来矫正,而认知行为干预就是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认知思维及教会其一定的行为矫正方式。
2.1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其定义是指认知过程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行为,改变患者的不良情感和行为需要采取正确的认知干预方法来治疗[5]。认知疗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及其引起的错误想法会引起错误的行为,不良认知是导致不良行为和情感产生的主要原因。认知疗法经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其中认知重建是其最主要的手段[6]。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及马尔奈和阿恩考夫的认知理论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认知疗法理论。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认知疗法模式,但是它们都认为心理行为决定了认知过程。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产生是由错误的认知和行为相互作用引起,同样正确的认知过程也受这些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认知干预方法让患者了解清楚所患的疾病及其错误的观念,然后治疗者再通过矫正其错误的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心理的目的。认知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目前常采用的认知干预措施包括自动思维的识别、认知性错误的识别、去中心化、真实性检验和抑郁与焦虑的监控等等。
2.2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矫正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不良行为,它的根本理论是行为主义原理。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者认为各种疾病的本质是机体某一部分出现了行为活动异常,而这些异常可能是患者通过模仿、观察或条件反射等方式从其经历过的各种不幸生活中获得的,是其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行为主义学否认行为的本能和遗传的作用,认为个体周围的环境和教育决定这一切,也决定病人的症状形成和消减[7]。行为疗法治疗只需就事论事,不需要考虑症状形成的深层原因。行为疗法就是帮助病人学会适应周围环境,使之个人生活能够自理和疾病得到逐渐康复。行为疗法的主要干预措施很多,其中系统脱敏治疗、松弛反应训练、厌恶疗法、角色扮演和生物反馈疗法等是经常采用的方式。与其他学派相比,行为治疗者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而较少关心治疗过程。个性化的治疗目标是治疗者经过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认真观察,并进行相关行为功能分析后制定出来的。
认知行为的干预通常是综合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多项措施进行综合干预,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要求各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很强的结构性。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的前提条件是医患之间要建立良好互信的治疗关系,然后治疗者采用访谈或客观量表等方式发现病人的问题,同时要让患者认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教授其相应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安排自我调整,定时接受治疗者的反馈。
3.1 认知行为的干预可改善负性情绪 很多患者患病以后,因自身对疾病的认知评价不足,或因感到自己给家庭和他人带来不幸,而存在或多或少的负性情绪,其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最高。患者自己形成的负性情绪会阻碍其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况、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和发挥机体的正常应付能力。毛敏[8]对白血病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再配合2周时间的认知行为干预,发现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缓解,心理状态也得到改善。郝玉静等[9]也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等认知行为干预,能够缓解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周卓琳[10]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2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其结果也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恐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和强迫症状的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她认为及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方面的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李静娣等[11]采取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改善了高中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负性情绪,她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矫正不良认知方式,鼓励经常进行健康行为活动,平时保持自信的乐观精神。林凤仙[12]证实认知疗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心电图显示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配合认知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内科治疗的患者,且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以上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对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3.2 认知行为的干预能纠正患者负性自我概念 在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病人由于长期带病状态,对自身的评价和自我感觉等会出现负性自我概念,而负性自我概念的出现也会影响到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刘艳[13]对63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综合干预,使病人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慢性心衰患者负性自我概念得到明显改善。许小青等[14]将行乳腺癌手术病人术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干预观察组,正常对照组按医嘱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对病人采用认知矫正和认知重建等方式进行认知行为综合干预,1周后两组病人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干预观察组病人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负性情绪也比对照组明显减轻。
3.3 认知行为的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常因情绪低沉、疾病疼痛、长期慢性消耗体力和精力等原因,影响到患者自己独立的活动能力,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陈咏梅等[1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从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和职业技能方面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提高患者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从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心等方面给予帮助,使其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林细吟等[16,17]对乳腺癌患者在其术后化疗期间,除了日常的常规护理,同时进行认知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面的认知行为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患者的疲倦、恶心与呕吐、疼痛3个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减轻,从而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陈俊霞等[18]采用JQOL-74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表明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刘艳等[13]认为通过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自我概念外,还可以缓解患者出现的缺乏运动、焦虑烦躁、疼痛、睡眠不好等相关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刘春霞等[19]在对炎症性肠病(IBD)伴情绪障碍患者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治疗过程主要包括:认知上的改造、情绪上的转变和行为的训练等,结果发现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定分值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郭晓娟[3]发现常规护理加认知行为干预,不仅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且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患者,最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理论在多年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对患者在医院的诊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焦虑、抑郁等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积极采取针对性的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措施,避免不良情绪及行为的加重和恶化。
[1] DuHamel KN,Mosher CE,W inkel G,et al.Random ized clinical trial o f telephone-adm inister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reduc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istress symptoms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 lantation[J].JClin Oncol,2010,28(23):3754-3761.
[2] van Weert E,M ay AM,Korstjens I,etal.Cancer-related fatigue and rehabilitation:a random 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comparing physica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with physical training only and w ith no intervention[J].Phys Ther,2010,90(10):1413-1425.
[3] 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2):128-132.
[4] 黄慧兰,刘新民.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24-327.
[5] M cK iernan A.A controlled trial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rish breast cancer patients[J].JPsychosoc Oncol,2010,28(2):143-156.
[6] Kapella MC,Herdegen JJ,Perlis,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omorbid with COPD is feasible w ith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positive sleep and fatigueeffects[J].Int J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1,24(6):625-635.
[7] 赵燕平,马绪臣.慢性疼痛与认知行为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9):572-574.
[8] 毛敏.认知行为干预与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20-22.
[9] 郝玉静,赵立华,郝志敏,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1,40(7):723-724.
[10] 周卓琳.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5):56-57.
[11] 李静娣,陈桂凤,张静,等.认知行为干预对高中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77-1278.
[12] 林凤仙.认知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14-1615.
[13] 刘艳.认知行为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负性自我概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4):14-16.
[14] 许小青,李连君.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手术病人负性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692-693.
[15] 陈咏梅,王卫敏,鲍文卿,等.结构化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61-62.
[16] 林细吟,覃惠英,尤黎明,等.宣泄和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1-3.
[17] 徐酉华,马俊,伍爱群,等.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6):38-41.
[18] 陈俊霞,李淑然,陈书爱,等.家庭护理干预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64-65.
[19] 刘春霞,王玉霞,张西亮,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炎症性肠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1):8-10.